內容簡介

本書自初版以來已成為社會科學領域的核心著作和重要理論源頭之一,被世界範圍內社會科學家和研究者廣泛閱讀。本書中探討了理論社會學、社會結構和文化結構研究、知識社會學與大眾傳播研究及科學社會學研究等四個方面的理論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概念,並強調了在功能分析中區分負功能和正功能、顯功能和潛功能等的重要性,從而提出了一整套功能分析的範式,系統地奠定了功能社會學的理論基礎。

作者簡介︰

羅伯特‧K.默頓(1910—2003)美國著名社會學家、科學社會學奠基人、結構功能主義流派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費城,1931年獲坦普爾大學學士學位,隨後進入哈佛大學,師從社會學名家索羅金、帕森斯及科學史家薩頓,1936年獲得社會學博士學位,先後在哈佛大學、圖蘭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任教,曾任美國社會學學會主席(1956—1957),並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代表著作有《十七世紀英國的科學、技術與社會》(1938/1970)、《大眾信念》(1946)、《社會理論和社會結構》(1949/1968)、《在巨人的肩膀上》(1965)、《論理論社會學》(1967)、《科學社會學》(1973)、《社會學的矛盾選擇及其他文集》(1976)、《科學社會學散憶》(1979)、《社會研究與從事專門職業》(1982)等。
 

目錄

1968年增訂版序言
1957年修訂版序言
致謝
第一編 論理論社會學
第一章 論社會學理論的歷史和體系
歷史和體系的自然合並
社會學理論的公共檔案
社會學理論的連續性和間斷
社會學的人文方面和科學方面
博學與原創
經典理論的功能
第二章 論社會學的中層理論
社會學理論的總體系
對社會學總體系的功利主義壓力
理論總體系和中層理論
對中層理論的兩極反應
兩極分化的過程
對中層理論策略的贊同
對中層理論的拒絕
概括和回顧
範式:社會學理論的整理
第三章 顯功能與潛功能
整理社會學功能分析的嘗試
功能分析的詞匯
一個術語,多種概念
一個概念,多種術語
功能分析中流行的假設
社會功能一體的假設
普遍功能主義假設
必要性的假設
作為意識形態的功能分析
作為保守意識形態的功能分析
作為激進意識形態的功能分析
意識形態與宗教的功能分析
程序邏輯
功能取向的流行
社會學功能分析的範式
範式的目的
功能分析的事項
顯功能和潛功能
劃分的啟發目的
結束語
文獻附錄
第四章 社會學理論對經驗研究的影響
方法論
一般社會學的取向
社會學概念的分析
事後的社會學解釋
社會學中的經驗概括
社會學理論
正規推導與整理
第五章 經驗研究對社會學理論的影響
研究的理論功能
1.理論偶發模式
2.理論的修訂
3.理論興趣的重新聚集
4.概念的澄清
……
 

本書這次重新印刷不是新的修訂版,而只是增訂版。1957年的修訂版,除了簡短的導論被大大地擴展成了本版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外,其他基本未變。僅有的變動都是技術性和無關緊要的,諸如校正印刷錯誤與增補主題索引和人名索引。

最初寫作構成本書的諸篇論文時,並未打算寫成一部有連貫章節的著作。因此,那種期望這些論文現在的排列會展現出一個由嚴謹的內部聯系所主導的自然演進過程的想法是徒勞的。然而,我還是不願相信這本書完全沒有連貫、統一和重點突出等諸種優點。

為了做到盡可能的連貫,這本書被分為四編。第一編展現了一種理論取向,根據這種取向,隨後討論了三類社會學問題。後三編各有一簡短的導論,目的是想使讀者不必自己去尋找由前一編到後一編的邏輯路徑。

為了全書的統一起見,這些論文是著眼于兩種社會學關切的逐漸展開和發展而組合起來的,這兩種關切貫穿于全書,是通過各個章節中的觀點而不是在考察一個特定主題之中得到充分表述的。這兩種關切就是對社會學理論與社會研究之間相互作用的關切和對整理實質性理論與社會學分析——特別是定量分析——程序的關切。

可以認為,這兩種目的並沒有受到範圍過于局限的損害。事實上,假若我暗示這些論文涉及了那些廣大而模糊的領域,那麼這一過分的論斷只是強調了產出的微不足道。但是,既然理論與研究的結合、理論與方法的整理是貫穿于本書各章節的關切,那麼就理論取向說幾句,正如在第一編所提出的,就是適宜的。

第一章闡明這一情況:社會學理論的歷史與目前的應用理論的表述之間,雖然它們的功能是互動的,但卻是不同的。我們幾乎無需指明當前的理論社會學依賴于以往的理論社會學的遺產。然而,我相信,考察對于真正的社會學思想史而不是一系列按年代整理出的社會學學說概要的知識要求,還是有價值的。這就恰如考慮當前社會學理論如何吸取前人理論是有價值的一樣。

由于在過去的十年里,人們對社會學中層理論予以很大關注,所以就有理由根據這一時期發展出來的對這種理論的應用和批評來考察一下這種理論的特性和作用。第二章承擔的正是這一任務。

第三章為被描述為功能分析的社會理論提出了一個框架。它是以一種範式為中心的,這種範式整理了在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和社會人類學諸領域發展出來的功能闡釋中一直隱含(偶爾也顯見)的那些假設、概念和程序。如果放棄發現一詞的廣泛含義,那麼就可以說這個範式的諸因素主要是被發現的,而不是被發明的。它們部分是通過批判性地仔細考察那些把功能取向應用于社會研究的學者們所作的研究和理論討論而得以認識的,部分地是通過重新檢驗我自己對社會結構的研究而得以認識的。

第一編的最後兩章概括了現今在社會學研究中得到公認的各類相互關系。

第四章區別了那些被社會學理論這一常常含糊應用的術語所包括的相關但又不同的研究:方法論或程序邏輯、一般取向、概念分析、事後解釋、經驗概括和嚴格意義上的理論。在考察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時——它們聯系的事實就包含了它們的區別——我要強調在理論中一般取向的局限和功能。社會學從這種一般取向中,要比從一系列由一般理論導出的、被經驗證實的、具體的一致性中得到更多的充實。因此,我也要強調和試圖描述經驗概括的重要性和不完全性。在這一章中,所指出的是這種毫不相同的概括可以通過一個整理過程而得以核實和加強。因而,它們就成為一般規則的例子。

第五章考察了理論與研究之間這種相互關系的另一方面,即對社會學理論發展的經驗研究所得出的各種各樣的結論。只有那些僅僅是讀過而並未從事過經驗研究的人,才會一直相信研究的惟一的或更為主要的功能是為了檢驗先前建立的假設。該研究代表了一種基本的但卻狹隘的、遠不是惟一的功能。在理論發展中,(經驗)研究起著比這種被動的確證作用更為積極主動的作用。正如這一章所詳細指出的,經驗研究對社會學理論也有引發、重新闡述、重新確立和澄清的作用。因而,經驗研究促進了理論的成熟。很顯然,那種遠離所有經驗研究而只憑道听途說的社會學家,會冒著同經驗隔絕的危險,而經驗研究很容易把他的注意力轉到新的、富有成果的方向上去。他的思想里還沒有經驗準備。他還不會有常常被稱為偶然發現的經驗,即由對新發現(而不是按圖索驥)有準備的頭腦偶然作出的發現。由于注意到這一點,我把偶然發現作為經驗調查的一個事實而不是一種哲學。

馬克斯‧韋伯贊成的觀點是對的,即一個人不必為了了解愷撒而成為愷撒。但是,對于我們理論社會學家來說,有這麼一種誘惑,常常好像為了解愷撒而不必研究愷撒。然而,我們知道,理論和研究的互動既有助于對特殊個案的理解,也有助于一般規則的形成。

我感激芭芭拉‧本根精心編輯了前兩章;感激哈里特‧A.朱克曼博士對這兩章初稿的批評;感激瑪麗‧邁爾斯女士把涂改不清的手稿變成了清晰的打字稿。在準備這些導論性的章節時,我還得到了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資助。

羅伯特‧K.默頓
糾紛哈得孫河畔黑斯廷斯
1968年3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