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體系與國家興衰

世界體系與國家興衰
定價:192
NT $ 167
  • 作者:王正毅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6-09-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1110626
  • ISBN13:9787301110621
  • 裝訂:288頁 / 23 x 16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總結了作者近十年來在國際政治經濟學領域的研究和探索,包括對社會科學知識譜系富有創建性的思考,對國際政治經濟學知識譜系、理論與方法獨特的探索,反對傳統的將中國與世界割裂開來的思維上的「二分法」,提出將中國納入世界體系進行分析的精辟見解,以及應用「歷史社會科學」方法和「理性主義」方法對世界經濟與歷史體系(全球層面),東亞國際體系與亞洲區域化(區域層面),中國的轉型、經濟安全與國家利益(國家層面)等具體問題領域進行的實證性研究,反映了一個中國學者為國際政治經濟學這門學科在中國的制度化以及發展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王正毅,經濟學博士,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國際政治經濟學、區域化比較、東亞國際體系與中國社會重建方面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范式與現實經驗研究》(合著,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世界體系論與中國》(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邊緣地帶發展論:世界體系與東南亞的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譯著有《建構安全共同體:東盟與地區秩序》(合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目錄

成為知識的生產者(代序)
第一編 社會科學知識譜系、國際關系與國際政治經濟學
世界知識權力結構與中國社會科學知識譜系的建構
社會科學知識譜系與國際關系研究方法
「話語」世界、學術共同體、知識譜系——國際關系理論創造的三個難題
國際政治經濟學——歷史、理論與方法
爭論中的國際政治經濟學——編寫《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范式與現實經驗研究》有感
超越「吉爾平式」的國際政治經濟學——90年代以來IPE及其在中國的發展
第二編 世界經濟、歷史體系與東亞
世界體系理論分析——理論觀點、分析方法及對我們的啟示
17世紀中葉的「荷蘭奇跡」
傳統的繼承和現實的創新——法國奏出的二重曲
東亞國際體系何以成為可能?
亞洲區域化:從理性主義走向社會建構主義?——從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
新加坡:20世紀最大的贏家
第三編 中國的轉型、經濟安全與國家利益
理解中國轉型——國家戰略目標、制度調整與國際力量
國家利益是合法性相互制約的利益——兼評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
21世紀中國的地緣發展戰略
Conceptualizing Economic Security and Governance:China Confronts Globalization
第四編 結論
世界體系與國家興衰
後記
 

在現行的世界體系中,不僅存在著政治和經濟結構的不同,而且也存在著知識結構的差異。在政治和經濟結構中處於核心的地區或國家,不斷通過知識的創造向國際體系推行「一元」的「普世性」的知識;而在政治和經濟結構中處於邊緣的國家或地區,則不斷強調文明的「多元性」和「特殊性」。

知識的生產者和消費者。與20世紀世界體系在政治和經濟上出現的核心區(國家)和邊緣區(國家)的結構相對應,20世紀的世界體系在知識上也相應出現核心區(國家)和邊緣區(國家)的結構。所謂知識領域的核心區,主要是指那些創造概念和范疇的地區,而邊緣區自然是指那些消費核心區創造出來的概念和范疇的國家和地區。核心區在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以及歷史學的創造性表現在:一是立足核心區的社會現實經驗提出原創性的概念和范疇;二是對邊緣區的社會現實經驗或進行概念、范疇的原創或進行案例證實以及證偽,並借助英語這種「國際化」語言進行推廣。邊緣區在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以及歷史學的消費性表現在:一是在核心區創造出來的概念和范疇的框架下對自己所處的地區進行實證分析,以尋求二者的差異性和關聯性;二是直接消費和借用核心區學術界關於本地區的知識。

知識的普世性與特殊性。與知識結構中的核心和邊緣關聯的一個問題是知識結構中的一元和多元的沖突。核心區通過原創性的概念和范疇,力圖尋求一種「價值無涉」以及「普世性」的知識,並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以及霸權國家的推動下不斷向全球推廣這種知識。而邊緣區卻進入沃勒斯坦所說的「二難境地」之中:接受核心區的知識,但擔心失去自己悠久的文明;不接受核心區的知識,又擔心自己在知識權力結構中處於劣勢。這樣,「文明的多樣性」以及「國際化」便成為邊緣區國家經常矛盾的「文明戰略」。

但也不斷有「例外」出現。當19世紀的德國遠遠落後於英國時,兩位德國的思想家成為知識的生產者,李斯特出版了《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馬克思完成了《資本論》;當20世紀50年代拉丁美洲處於世界體系的邊緣時,普雷維什和多斯桑托斯提出著名的「依附理論」;在20世紀90年代世界范圍內興起的區域化大潮中,東南亞國家提出與眾不同的「東盟方式」。

正是從這種「例外」中,中國學者得到了啟示。處於核心區的國家並非總是知識的生產者,處於邊緣區的國家和地區也並非總是知識的消費者。處於邊緣區的國家和地區,經過學者們的努力,也可以成為知識的生產者。

也正是因為這種「例外」的出現,中國學者們開始努力,從20世紀80年代提出構建「中國特色」的國際關系理論,到20世紀90年代關於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的爭論以及最近提出國際關系理論「中國學派」的生成,都可以看到這種努力。

沒有完全脫離現實的純粹的理論,也沒有完全脫離理論的經驗現實。人們所設想的理論和現實這種二分法只存在於人們的觀念世界中。事實上,任何理論,其研究議題完全來源於現實(過去的現實、現在的現實以及未來的現實),所不同的只是人們如何對待這些現實,是偏好「分析性」的路徑,還是偏好「描述性」的路徑。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