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國時期上海小報(插圖本)

晚清民國時期上海小報(插圖本)
定價:156
NT $ 136
  • 作者:李楠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6-09-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020055052
  • ISBN13:9787020055050
  • 裝訂:430頁 /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第一次完整、系統地梳理了晚清至民國時期的上海小報,兼具資料性和可讀性。小報是現代都市中以消閑趣味為主、擁有廣大中下層市民讀者的小型報紙,是體現近現代市民文化變遷的典型文本。由小報入手,作者對鴛蝴文化和海派文化進行了深入的整合性的思考。本書出版後,受到讀者喜愛、專家好評。此次重版,收錄了有關上海小報的老照片百余幅,圖文並茂地展示了當年上海的都市風情。

小報想像的上海,是以名人為都市意象符號,用「流言」編織都市的敘事歷史,充斥著摩登、流行、物質欲望的都市空間。小報文學是新舊調和的市民大眾文學,小報小說以連載性、時尚性、未完成時態與新聞結緣和性愛主題為特點,是市井眾生的「浮世繪」。小報散文直接繼承中國古代筆記小品的傳統,是以近代「報章文體」為基礎、經「洋場世俗才子」小報文人玩世品格調適而成的游戲文字。

本書第一次完整、系統地梳理了晚清至民國時期的上海小報,兼具資料性和可讀性。收錄了有關上海小報的老照片百余幅,圖文並茂地展示了當年上海的都市風情。
 

目錄

序言 吳福輝
緒論
上篇:與現代市民社會共生——小報概貌
第一章 小報的界定和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
第二章 小報的特征、境遇和生存策略
第三章 文化裂變中的小報文人精神走向
第四章 由對新文壇的言說反觀小報文人自身
中篇:市民文化籠罩下的都市想像——小報與上海
第五章 營造中下層市民的都市空間
第六章 大眾明星:名人流言的都市
第七章 摩登流行:日常物質的都市
第八章 游戲白相:欲望釋放的都市
下篇:市井眾生的「浮世繪」——小報文學
第九章 小型化的市民大眾文學
第十章 連載·世俗·性愛:小報小說
第十一章 游戲·閑適·歲月:小報散文
結語
附錄一:晚清、民國時期(1897—1952)主要上海小報索引
附錄二:參考文獻
後記
 

記得是四年前的事了,我在博士研究生考場上第一次見到自然、溫和的李楠。那時,她筆試的成績居於前兩名,口試排在佳位,知道肯定會取她的了。但我當時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多年來在海派研究中留下了一個缺憾,一件心事,就是對上海小報的研究,竟然是由她來完成的。轉眼間她要出版她的第一本學術專著了,並由我來作序,我的愉悅可想而知。

近年來,我招的是「京海派研究」的學生。李楠過去對海派知之不多,她做碩士生讀的是哲學。剛回到她真正熱愛的文學專業來的時候,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這些年的長足進步,不免叫她如行山陰道上,目不暇接。但是她很有悟性,知道海派研究還缺少一個無人光顧的角落,知道海派研究必然通向小報。我們師生開始頻繁地討論起這個小報的題目。我自己研究海派的經驗,是由單行本而接觸張資平、施蟄存、穆時英的。特別是施蟄存的短篇集子一本本讀下來的,吃驚於它們每篇都在水平線之上。1981年為《十月》寫文章介紹施蟄存,就起源於這種閱讀體驗。由施蟄存而及他主編的《現代》,由期刊而發現令狐彗(董鼎山)、東吳女作家施濟美等(當時不叫這個名字)以及予且。予且在四十年代《雜志》上一期期打頭發表的小說引起了我的注意。而樊駿的回憶堅定了我的發現,他中學時就經常讀到令狐彗和予且的作品,證明是當時上海的流行作家。再下來,經過張愛玲知小報不可憎。我對童年上海街頭的的小報尚有印象,因幼時大人不讓看小報(像我父親的家庭從來不帶孩子去逛「大世界」游藝場。小報便等於「大世界」),以為是末流。在首都圖書館看過幾種滬地小報,包括花報,其時,首圖所在的國子監院內經常傳來當年地小報,包括花報,其時,首圖所在的國子監院內經常傳來當年的流行歌曲《軍港之夜》,小報的駁雜渾濁被蘇小明的抒情所沖淡,僅留下了都市溫暖。但小報究竟是怎麼回事?它與海派是什麼關系?與都市文化、市民文化是什麼關系?我沒有可能拿出一兩年的時間去坐圖書館的冷板凳。這令我想起唐(弓山又)先生在一次講演中說的「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話來。他的意思是說研究要從真正讀原始資料做起,下工夫占有材料,論從史出,同時融進中外文化的新見。這是做研究的正路。假如僅僅依靠一個外國理論的框子,或者拼湊一個自設的理論框子,到中國現代文學里面去尋找有用的材料,這就已經有了問題。而這幾年,更興起一種拼拼湊湊寫論文的方法(計算機的應用給這種方法提供了條件),甚至這兒抄一段那兒抄一段,寫后連是否抄襲了別人都弄不清楚。這樣下去,學術研究的原創性便日益降低了。基於這種情況,所以,當李楠決心做這個填補學術空白的課題時,我心里是高興的,但也替她擔心。我估計,除了在上海讀報的生活安排繁難、一年左右的孤寂之外,她還有三難。第一,理解上海之難。她不熟悉上海,不懂上海話,不了解上海民俗及市民日常生活狀態,她如何切入上海?第二,掌握、梳理、鉤沉小報資料之難。原來以為小報只有二三百種,誰知竟有一千多種,真正是浩如煙海,扎進去一頭霧水。而現代文學資料工作的薄弱,本來就是我們這個專業與古典文學專業、歷史專業的差距。現在的學生對於抄卡片、記札記,該抄哪些,不抄哪些,往往訓練不夠,而大量復印的話成本又十分昂貴。第三,從頭掌握中外市場社會理論之難。上海市民社會與北京,與倫敦、巴黎的市民社會是否一回事?后現代的一大堆大眾文化理論,是否適用於理解晚清民國的中國市民文化?這些無疑都是李楠面前的攔路虎。

半年后,我在上海看到李楠的學習情景,真正地讓我對她刮目相看了。那是我去參加一次有關胡風的學術會議的當兒。我看到她在華東師大附近租了一間房子,安營扎寨,當起了「上海市民」。騎一輛舊的自行車,每日里往來於上海圖書館與租房之間。我也去了一次上圖,看到那里的館員都與她熟稔了。她興致勃勃地領我到南京路、淮海路踏訪,專門去看了大光明電影院與百樂門舞廳的舊建築。在大光明背后的黃河路(派克路),經過熱心的里弄阿姨的幫助,進一家后門去看什麼叫(石庫門)亭子間。那幾日,淮海路下着微雨,從書店跑出來抱着新買的一大抱書,又怕淋了身子又怕淋了書。總之,李楠即使不是全部也是部分地融進了上海的現實生活。她的眉宇間流露出對上海今天與昨天的興致。她通過熟悉與熱愛上海,打破了樹在她面前的歷史的障壁。她喜歡上了這座城市,與研究對象發生共鳴(並不是所有內地城市的人都能這樣),從而產生了解它的迫切欲望,生出了毅力與決心。那些困難就這樣被她克服,迎刃而解了。

現在,她的努力已經化成擺在我面前的二十幾萬字的論文,加上索引,厚厚的一冊。這中間凝結着她的心血。她把在京的地下室的住房戲稱為半月居,寫下這段歲月給她留下的全部感情,這是稍微讀一下本書的《后記》便能撲面感受到的。

小報的研究至少第一次經了她的手,系統地、完整地梳理了五十多年問的基本資料,由此升入了一個初步的學術台階。如果細說,首先是給小報下了定義,做了歷史分期,描述了基本演變、基本特征、代表性報紙、代表性報人的情況。據說,上海圖書館近代文獻室里海外學人看小報的很多,大都是帶着已成的題目撈材料的。這里的做法不同。其次是給小報以文化史與文學史的定位。認為上海小報是中下市民的文化讀物,發現它前后經歷了晚清暴露和狹邪文化、民國鴛蝴文化與海派通俗文化三個時期,這正是現代中國市民文化的三種成分。其中對海派與鴛蝴關系這一難題,從小報角度加以全新的解釋。在小報上,鴛蝴與海派分得清清楚楚.小報中鴛蝴「控制」時間最長,那種偏舊的、日常生活的、飲食男女的通俗文體是典型的鴛蝴。待到新感覺派出現,在小報反遭遇批評。直至四十年代,才與海派的通俗一派並存。有人說施蟄存曾有施青萍時期,因而「證明」海派來自於鴛蝴,但葉聖陶.張天翼也有《禮拜六》和《半月》的時期,難道就說鴛蝴能產生五四寫實和三十年代左翼嗎?再次,本書從一個新的側面深入上海這個城市的肌里。上海被美化得太多,被歪曲得也太多了。上海的真面目究竟對於普通市民來說足什麼?李楠從「流言」剖析它由名人構成的真實的想像圖景,從「衣食住行」分析它的物質性、商業性,從「欲望釋放」來指出它對人的解放與墮落的作用,相悖而又相交的多重意義。世界上的事情,多重性是真實的影像,從兩端到中間,有許多中問的顏色,就如人性有從獸至人至神的復雜含義。上海還有色情的一面,當然並非全體。小報是民間的東西,在民間文化之中從來就有猥褻的成分。上海不是一個平面的都市,僅從小報的切人便夠讓人目眩。另外,她當然還研究了小報中的文學,指出通俗大眾文學中的小報文學另有自己的與純文學基本精神相通而不盡相同的評價標准。指出小報文人作為大眾文化人的品格的逐步形成過程。她提出了目前方興未艾的報刊研究,也是另有研究方法、途徑可尋。那便是綜合的版面塊狀結構,抓住編者、作者、讀者三者生動流程而進行的觀察方法與研究方法。這樣,她試圖還小報以本來的面目,將一種在上一世紀的都市廣泛存在的社會文化讀物(上海是一典型)推到了我們面前。

李楠以上海小報研究的論文順利取得博士學位,評議與答辯時黃修己、陸耀東諸先生都給予好評。而范伯群先生也多次給她鼓勵和具體指導。我認為研究生的論文應當站在學術前沿,不應降低對它的基本要求。王瑤先生談碩士論文就說,應做到后邊的人再做此題目必不能繞開你的程度,便指的是這種要求。所謂「學術前沿」大致又分兩類:一類是開墾學術處女地,進入前人從無進入的領域,一類是在已有的領域內尋找出新的生長空間。一般說的「填補學術空白」往往指第一類,其實第二類也是某種填補空白,只是更難一些,對研究人員的要求更高一些。研究生學習期間一般更適宜第一類的文章,它要有學術眼光,要有披荊斬棘的勇氣,要能吃苦。李楠的論文便屬這類。

經過這段上海小報研究、訓練,李楠的踏實勤奮有韌性,從材料出發思考中國現代市民社會文化問題的學術個性,已經可以看出端倪。如今,她擺脫一切干擾,毅然決定以北平小報的題目申請北師大文學院博士后,得到批准。很多人認為這樣下去個人犧牲太多,但她很有主意,經過這段上海小報的研究經歷,她以京海小報材料與理論打下自己堅實的學術基礎,在京海派研究、現代報刊研究、通俗文學研究、市民社會與文化的研究各個方面展開自己的學術前景。大規模地培養研究生從1978年開始已經歷時近三十年,最近幾年隨着「擴招」,招生日多,而學術水平下降,學術泡沫的發生已是不爭的事實。應當怎樣面對我們的學術,這是我在作這篇短序時同時思考的問題。李楠的路還很長,她的學術品格和基本功方面不是沒有缺陷。她不是已經做得很好了,而是還需用力、再用力。我對她寄予厚望。

吳福輝
2005年4月17日
草於協和醫院病房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