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系莫斯科大學文學理論教研室資深教授、近15年來在俄羅斯文學學界十分活躍的一位學者瓦列京•哈利澤夫繼《文學理論教程》、《文學學導論》之後推出的一部力作,1999年問世,初版一萬冊;2000年再版,2002年、2004年又出了修訂版。這本《文學學導論》由導言與六章組成、分別論述“藝術本質”、“作為一門藝術的文學”、“文學的功能”、“文學作品”、“文學類別與文學體裁”、“文學發展的規律性”。從結構框架上看似乎並無什麼破格之舉。但細細讀來,確有特色,確有創新。其主要特色在于,將文學理論的闡述置于與其密切相關的人文學科的關系之中——與美學、社會史、文化學、價值哲學、符號學、語言學、交往理論、宗教學、神話學的學說之中。這部教科書的主要創新有以下三點︰

其一,在寫作立場上終于走出流派斗爭學派較量的思維定勢,其學術視界是開放的。其二,這本面向大學生、研究生與高校教師的教科書,敢于針對高校文學理論教學實踐與當代文學學已然達到的成就之間嚴重脫節的現狀,對已有教科書中所缺失的但卻是現代文論重要成果的一系列論題、概念與術語加以探討,以其豐富的信息來提升文學理論教材的現代性水平。其三,加大了文學本體研究三大鏈環——作者理論、作品理論、讀者理論的論述分量,尤其是充實了文學作品理論,顯示出深化“理論詩學”的學術取向,對“理論詩學”的一些關鍵詞的主要涵義——加以辨析與界說,這無疑是助于提高文學理論的科學性程序。
 

目錄

總序 多方位地吸納 有深度地開采
與時俱進 推陳出新
導言
第一章 藝術本質論
第一節 作為一個哲學範疇的審美
第二節 作為一種認識活動的藝術(問題史概述)
第三節 藝術主題
第四節 作者與作者在作品中的出場
第五節 作者情感的類型
第六節 藝術的使命
第二章 作為一門藝術的文學
第一節 藝術門類的劃分 造型藝術與表現藝術
第二節 藝術形象 形象與符號
第三節 藝術虛構 假定性與逼真性
第四節 文學中形象的非物質性 詞語的塑像
第五節 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作為描寫對象的言語
第六節 文學與綜合性藝術
第七節 語言藝術在藝術家族中的地位 文學與大眾信息傳播手段
第八節 文學與神話
第三章 文學的功能
第一節 闡釋學
第二節 文學的接受 讀者
第三節 文學品級和文學聲譽
第四節 文學——精英——人民
第四章 文學作品
第一節 理論詩學的基本概念和術語
第二節 作品世界
第三節 藝術言語(修辭)
第四節 文本
第五節 非作者話語 文學中的文學
第六節 作品結構
第七節 考察文學作品的幾個原則
第五章 文學類別與文學體裁
第一節 文學類別
第二節 體裁
第六章 文學發展的規律性
第一節 文學創作的發生與生成
第二節 文學進程
術語譯名對照表
人名譯名對照表
譯後記
 

這些年來,隨著文論界學者向文化批評、文化研究或文化學的大舉拓展,文學理論在日益擴張中大有走向無邊無涯之勢。相對于以意識形態批評為已任而“替天行道”的“大文論”的風行,以作家作品讀者為基本對象的“文學本位”研究似乎走到了盡頭。于是,“理論終結”或“文論死亡”之“新說”應運而生。甚至于有急先鋒向“文學理論”這一學科本身發難︰質疑它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存在的合法性,懷疑它的身份。于是,“文學理論的邊界”、“文論研究的空間”成為文論界同行十分關心、熱烈爭鳴的一個話題。文學理論是否真的已經死亡?文論研究是否真的已然終結?在對這個問題加以討論之際,不妨也來對我們的國外同行當下的所思所為作一番檢閱——對當下國外文論的態勢與現狀作一次勘察。這並不是要與洋人“接軌”——經濟的“全球化”並不能也不應該導致文化上的“一體化”。這也不是為了什麼走向世界——我們本來就在這個世界上。但是,在這個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國別不同文化圈里的文學的發育運行還是有相通之處的,在不同民族不同國別不同文化圈里發育運行的文學理論也是有相通之處的。今天的文學理論已然在跨文化。今天的文學理論研究也應當具有“跨文化”的視界。

以“跨文化”的視界來檢閱當下國外文論的態勢與現狀,就應當看到其差異性與多形態性、其互動性與共通性。所謂國外文論,就不僅僅是“西方文論”;所謂“西方文論”,也不等于“歐美文論”;所謂“歐美文論”,也並不是鐵板一塊,而應有“歐陸文論”、“英美文論”、“斯拉夫文論”或“西歐文論”、“東歐文論”、“北美文論”之分別。跨文化的文學理論研究要求我們努力面對理論的“復數”形態,盡力傾听理論的“多聲部”奏鳴,極力取得“多方位”參照。多方位地借鑒,多元素地吸納,才有可能避免偏食與偏執。這對我們的文學理論學科建設與深化尤為需要。

那麼,國外同行當下的所思所為中有哪些新的情況?他們都在以“理論終結”、“文論死亡”的言說而在為“文學理論”送葬?或者,都還在“文化研究”、“文化批評”的實踐中“替天行道”而流連忘返?今日國外文論有沒有出現別樣的氣象?有沒有出現什麼值得關注的“轉向”?這個問題自然可從不同角度來切入。不同的視界可能會形成不同的視像。“在反思中整合,在梳理中建構”一貝�是我們從對今日國外同行的所思所為的一番檢閱之中獲得的一個最為強烈的印象。

反是的激情

在現代文學理論的發祥地德國,今日的文學理論在“執著于自身的歷史”。文學理論作為一門學問其源頭在哪里?它恐怕還並不像有些學者認定的那樣是前蘇聯人的“發明”。現代意義上的文學理論其實乃創始于德國,源生于並比較完善地表述于德國浪漫主義的文學批評,肇始于施萊格爾兄弟、諾瓦利斯、施萊爾馬赫以及18世紀末19世紀初浪漫主義傳統中的其他批評家的實踐。早在1842年,德國學者卡爾‧羅森克萊茨就著有《1836—1832的德國文學學》,這要比俄羅斯學者鮑里斯‧托馬舍夫斯基的《文學理論‧詩學》(1925年初版)早83年,比勒內‧韋勒克與奧斯丁‧沃倫合著的《文學理論》(1942年初版)則早了整整一百年。那麼,文學理論在今日德國的現狀如何?漢斯‧古姆布萊希特在其題為《文學學的源頭與其終結》(1998)一文中指出,“在其作為一門學科幾近兩百年的存在中,文學學還從沒有像近十年這樣執著于自身的歷史。”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