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亞隨筆選(精裝插圖本)

伊利亞隨筆選(精裝插圖本)
定價:174
NT $ 151
 

內容簡介

《伊利亞隨筆》薈萃了英國著名作家查爾斯·蘭姆(Carles Lamb,1775 ~1834)最出色的隨筆作品,堪稱十九世紀英國文學的瑰寶。在這些隨筆中,蘭姆以「伊利亞」為筆名,從日常作息、家長里短切人,將平生感念娓娓道來;隨筆主題既與蘭姆本人的獨特經歷水乳交融,又浸淫於廣闊深摯的人道主義氛圍;文風含蓄迂回之余,亦不失情真意切,纖毫畢現地展示了英式隨筆的至高境界。正如三十年代我國作家梁遇春所言:對丁心靈的創傷,蘭姆是一劑「止血的良藥」。 本書選錄了《伊利亞隨筆》中的主要作品,包括《南海公司回憶》、《除夕隨想》等諸多名篇。著名翻譯家劉炳善先生的譯文精到而雋永,恰到好處地傳達了蘭姆獨樹一幟的文字魅力。本書所配的二十多幅插圖,出自英國著名畫家謝帕德(Ernest H.shepard)手筆,極具收臧價值。

這部十九世紀初期的英國文學經典里的某些篇章,竟同布迪厄的看法不謀而合,這為我們在不同的時代和民族背景下驗證布氏理論的「普適性」提供了有趣的案例。 本書選錄了《伊利亞隨筆》中的主要作品,包括《南海公司回憶》、《除夕隨想》等諸多名篇。著名翻譯家劉炳善先生的譯文精到而雋永,恰到好處地傳達了蘭姆獨樹一幟的文字魅力。本書所配的二十多幅插圖,出自英國著名畫家謝帕德(Ernest H.shepard)手筆,極具收臧價值。
 

目錄

蘭姆及其《伊利亞隨筆》(譯序)
南海公司同憶
牛津度假記
三十五年前的基督慈幼學校
兩種人
除夕隨想
拜特爾太太談打牌
愚人節
往年的和如今的教書先生
在麥柯利村頭訪舊
關於尊重婦女
記件年內殿法學院的主管律師們
飯前的禱告
第一次看戲
夢幻中的孩子們(一段奇想)
海外奇語
掃煙囪的小孩禮贊
關於京城內乞丐減少一事之我見
論烤渚
一個單身漢對於已婚男女言行無狀之哀訴
故伊利亞君行述
窮親戚
讀書漫談
馬爾蓋特海上泛舟記
病體復元
大才並非扛氣論
退休者
巴巴拉·斯——
友人落水遇救記
三十五年前的報界牛涯
古瓷器
酒鬼自白
「家雖不佳仍是家」辯
附論:查爾斯·蘭姆(沃爾特·佩特)
 

介紹蘭姆,不能不先談一談英國隨筆的發展,而談到英國隨筆,又離不開法國的著名散文作家蒙田(Michel Eyqu-en Montaigne,1533-92),他那以「我寫我自己」為主導思想的《隨筆》(「Essais」)一書是近代歐洲隨筆散文發展的奠基石。英國的隨筆寫作即以此書的最初英譯本(出版於1603年)為其濫觴。此后三四百年,隨筆在英國不斷發展,作者迭出。最初的碩果是培根的五十八篇《隨筆》(Francis Bacon:「Essays」,1597-1625)。但培根的隨筆是哲理性的,和蒙田那富於個人風趣的筆調不同。到十七世紀,英國出了兩部模仿蒙田的作品,那就是考萊的《隨筆集》(Abraham Cowley:「Essays in Verse and Prose」,1668)和鄧普爾的《雜談集》(William Temple:「Miscellanea」,1680-1701)。但英國隨筆的大發展卻是在十八世紀。當時,文人辦期刊蔚然成風。例如,大家熟知的笛福,在他六十歲寫作《魯濱孫歷險記》之前,早就是辦刊物的老手,而且是英國頭一份期刊《評論報》(「Review」1704-13)的主筆。此外,斯威夫特辦過《檢察者》(「The Examiner」 ,1710-11),斯梯爾和阿狄生辦過《閑話報》(「The Tatler」,1709-11)和《旁觀者》(「The Spectator」,1711-12;1714),約翰遜博士辦過(慢游者)(「The Rambler」,1750-52),后來哥爾斯密也辦過短期的小刊物《蜜蜂》(「The Bee」,1759)。由於時代的風氣、刊物的需要,隨筆得到廣泛的應用,作家用它來立論、抒情、寫人、敘事,還不動聲色地把自己的個性因素貫穿進去,將隨筆開拓成為一種非常靈活、非常吸引讀者的文學體裁。到了十九世紀,隨筆散文成為英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一個分支,出現了一批著名的隨筆作家,如蘭姆、赫茲利特、德·昆西和利·亨特等。英國隨筆在十九世紀發展到了一個頂峰,題材擴展到了日常生活各個方面,作者的個性色彩也更為濃厚,名篇佳作甚多,其流風余緒一直影響到二十世紀。從二十世紀初到三十年代,英國隨筆還又經歷了一段相當繁榮的時期。

這算是英國隨筆散文發展的一個非常粗略的輪廓。

查爾斯。蘭姆(Charles Lamb,1775—1834)生於倫敦一個律師的佣人之家。七歲時,進人為貧寒子弟而開設的基督慈幼學校念書,並與詩人柯勒律治同學結下終身友誼。蘭姆是高材生,拉丁文學得很好,可惜有口吃的毛病,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被剝奪了在高等學校中才能享受的娛情怡性的精神養料」,引為終身憾事。由於家境困難,他十四歲即開始謀生,先在南海公司、后在東印度公司,整整做了三十六年職員,到五十歲退休。

蘭姆一生平靜,但屢遭不幸。小時候,他常到外祖母為人做管家的鄉下庄園里去住,認識一位叫安妮·西蒙斯的金發姑娘,青梅竹馬,有了感情。但他二十歲時,這個姑娘與一個當鋪老板結了婚。在失戀的打擊下,蘭姆一度精神失常,在瘋人院里住了六周,方得復元。次年(1796年),他家里發生一樁慘劇:比他大十歲的姐姐瑪利,由於日夜操勞趕做針線活貼補家用,勞累過度,遺傳的瘋病發作,競拿刀子刺死了他們的母親。這件事決定了蘭姆一生的道路。他獨自一人挑起了贍養老父、照料瘋姐的家庭重擔。他父親死后,姐弟二人相依為命。瑪利的病時好時壞,病好的時候,姐弟在一起讀書、寫作(因為瑪利也是一個文學才能很高的人)。瑪利發病常有預感,每到此時,姐弟倆就手拉手哭着向瘋人院走去。在倫敦,查爾斯曾經暗自愛慕一位鄰居的姑娘,未及說話,她已去世,只能寫篇文章表示懷念。他又曾向一位熟識的女演員寫信求婚,但信發出后考慮一下自己的家庭狀況,又去信撤回。為了不使瑪利流離失所,他一生未婚。晚年,蘭姆姐弟移居鄉下,收了一個祖籍意大利的孤女愛瑪·伊索拉為養女。他們培養這個小女孩,親自為她編寫課本,還讓她學意大利文、讀《神曲》原文。這給他們的凄涼歲月增添不少樂趣。愛瑪長大,與一個年輕書商結婚,蘭姆姐弟又過着寂寞的日子。瑪利時時犯病,為鄰居所嫌,住所搬來搬去。最后,他們再也無法料理自己的生活,寄居在別人家,只求有個食宿之所。姐弟相約,最好瑪利先死,免得她孤苦無依。不料,查爾斯在1834年底跌倒傷臉,競不治而死。瑪利在衰病昏迷中活到了1847年。蘭姆為照顧姐姐犧牲自己,這種無私精神常為評論家所稱道。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