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大都市︰城市和區域的批判性研究

後大都市︰城市和區域的批判性研究
定價:234
NT $ 204
 

內容簡介

當我們進入新千年時,都市研究領域在城市研究的學術法則和主題的多樣性上從未像現在這樣顯得如此旺盛豐富,有如此多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如此地與我們時代的主要政治經濟事件相結合,以及在理論和方法論上如此地動蕩。現在可能是研究城市最好的時期,也是最壞的時期,因為有如此多的新東西和新挑戰要應對,同時,就如何在實踐上和理論上把握新的都市世界,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存在著不一致。

本書以洛杉磯為代表,從城市和區域的批判研究角度,對“城市空間的地理性歷史”、“後大都市的六種話語”、“1992年洛杉磯的都市空間”等問題進行重新界定和討論,不僅擴展了城市和區域批判性思想的範圍,還打開了都市空間被感知、被把握以及實際生活于其中的新方式。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重描城市空間的地理性歷史
導論
勾畫城市空間的地理性歷史
確定概念性框架
第一章 首先是城市
重掘都市生活之源
從杰里柯所知
從恰塔爾‧許于克所知
第二章 第二次都市革命
新的都市化
蘇美爾的空間、知識和權力
烏爾和新都市活動
迅速進步到第三次都市革命
第三章 第三次都市革命︰現代性和都市-工業資本主義
城市空間和現代性的延伸
現代工業大都市的崛起
曼徹斯特制造
芝加哥再造
第四章 危機中的大都市
斷裂的預演︰20世紀60年代的都市危機
曼紐爾‧卡斯特爾和都市問題
戴維‧哈維的《社會正義和城市》
總結資本主義城市空間的地理性歷史
第五章 更大的洛杉磯大都市圈介紹
洛杉磯空中俯瞰︰從我窗口看到的景象
在視覺和其遺忘之間不斷抉擇
第二部分 後大都市的六個話語
導論
邊緣對話︰預觀後大都市討論
新都市化進程的理論把握
話語的奠基
第六章 後福特方式工業化大都市︰重構都市活動的地緣政治經濟
代表性文本
通往生產的都市世界之路
工業都市活動的地方化
後福特方式工業地圖
第七章 世界大都市︰城市空間的全球化
第八章 擴散型城市︰都市形式的重構
第九章 碎形城市︰城市兩極化和重構的社會馬賽克
第十章 監禁群島︰後大都市中的空間監控
第十一章 模擬城市︰都市想象的重構
第三部分 生活空間︰重新思考洛杉磯的1992年
導論
第十二章 洛杉磯1992︰結論的序幕
第十三章 洛杉磯1992︰表象的空間
第十四章 結語︰對後大都市的批判性反思
參考文獻
主要人名中英文對照表
譯後記
 

亨利‧列斐伏爾作為“都市研究”領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一再強調空間問題是當代人文社會科學必須認真對待的重大問題,空間性與社會性、歷史性的思考應該同時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的內在理論視角。列斐伏爾將空間的重組看成是戰後醬主義發展以及全球化進程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列斐伏爾認為,20世紀醬主義發展的特征在于世界範圍內工業社會向都市社會的轉變,資本主義工業化進程對都市空間不斷進行重構,而都市化則是資本建立其穩固基礎的必然要求。同時由于城市同樣是日常生活、使用價值消費以及社會再生產的場所,作為區域性的具體地點,城市是全球化矛盾最突出、最尖銳的地方。因此“都市研究”的重要性,已經主要不在于全球範圍內都市人口的急速膨脹,或者都市化過程的廣度與深度,而在于城市已經成為全球化矛盾的焦點,成為了都市問題與更為隱蔽的文化問題的結合場所。

可以說,“全球化”作為一種改變現狀的變化範式,已經成為了替代“現代化”的一種話語和社會想象。顯然,全球化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政治或社會學問題,它同時也是一個文化認同問題,這一文化認同問題與全球化所造成的時間-空間觀念上的巨變是聯系在一起的。如今,發生在遙遠地區的種種事件,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直接、更迅速地對我們發生著影響。反過來,我們作為個人所作出的種種決定,其後果又往往是全球性的。由于互聯網等科技和社會組織方式的推動,人類日常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遷,在場的東西的直接作用越來越為在時間空間意義上缺席的東西所取代。于是社會關系被從相互作用的地域性的關聯中“提取出來”,在對時間和空間的無限跨越的過程中進行重建。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將這種時間與空間的混雜排列稱為“時空分延”,他認為這是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喜登斯不僅看到了全球化是政治與經濟兩種影響合力推動的進程,而且認為全球化在建立國際間新秩序的力量對比的同時,正在改變著我們的日常生活。“都市研究”領域的核心人物之一大衛‧哈維則將時間與空間的復雜交織命名為“時空濃縮”。

如果說,全球化對于都市問題的深刻影響並不僅僅是,甚至主要不是關于經濟上的影響,而是我們生活中的時空觀念的巨變;那麼,與全球化互為表里的消費主義,就必須從“文化研究”的角度加以討論。消費主義已經不是簡單的消費產品、消費市場所能涵蓋的。鮑德里亞早在1968年出版的名著《物體系》中,就指出過︰“消費的對象,並非物質性的物品和產品︰它們只是需要和滿足的對象。我們過去只是在購買、擁用、享受、花費——然而那時我們不是在‘消費’。原始的節慶、封建領主的浪費、19世紀布爾喬亞的奢華,都不是消費。……財富的數量和需要的滿足,皆不足以定義消費的概念︰它們只是一種事先的必要條件。消費並不是一種特質性的實踐,也不是‘豐產’的現象學。它的定義,不在于我們所消化的食物,不在于我們身上穿的衣服,不在于我們使用的汽車,也不在于影像和訊息的口腔或視覺實質,而是在于,把所有以上這些元素組織為有表達意義功能的實質;它是一個虛擬的全體,其中所有的物品和訊息,由這時開始,構成了一個多少邏輯一致的論述。如果消費這個字眼要有意義,那麼它便是一種主民號的系統化操控活動。”(鮑德里亞,《物體系》,林志明譯,台灣時代出版社,1997年,第221、222頁)

鮑德里亞的深記得之處在于他指出了被消費的東西,永遠不是物品,而是關系本身——它既被指涉又是缺席的,既被包括又被排除——在物品構成的系列中,自我消費的是關系的理念。因而,消費行為應該被看成是一種非物質性的實踐。這種消費行為已經不是一種單純的和滿足需求的“被動”程度,而是一種“主動”的關系模式。這不僅僅是人與物品之間的關系,也是人與集體、與世界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系統性的活動和全面性的回應。正是在這一消費之上,文化體系的整體才得以建立。在此,我們重又回到了文化研究的問題。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