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病早知道︰五運六氣大預測

疫病早知道︰五運六氣大預測
定價:108
NT $ 94
 

內容簡介

筆者首先研究了《黃帝內經》五運六氣學說,發現氣候的異常變化是導致病發作的主要原因,並得到了歷史記載疫病發作因素統計學的設計學的支持,社會政治因素只是導致疫情發展的輕重而已,不是疫病發作的主要因素。

其次,根據歷史文獻的記載,梳理出二千年來因氣候異常變化疫病發生情況,按五運六氣學說的六十年甲子周期次序排列,找出其中疫病發生頻次的規律。再找出各年發生疫病的地區,即疫病發生的分野說。從氣候變化、時間、空間探討疫病發作流行的規律,為將來預防疫病的發作作出了貢獻。

再次,探討了歷代名醫論治疫病的臨床經驗,總結治療疫病的理法方藥原則及預防經驗,這為今後防治疫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本書不但深入研究了五運六氣學說預測氣候異常導致疫病發生的系統理論,還探討了疫病發作地區的分野情況,希望能起到疫病早知道的作用。並附以歷代名醫治療疫病的經驗,作為臨證之參考,以免動手便錯。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一、疫病含義簡釋
二、疫病發展史述要
三、疫病的分類
第二章 《黃帝內經》論疫病
一、疫病的發生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
(一)疫病發生的病因病機
(二)疫病發生的時間
(三)疫病發生的地區
(四)疫病的病位
(五)疫病的治療原則
二、疫病的預防
(一)避風雨寒璁等外邪
(二)調適陰陽
(三)調攝精神
(四)節制飲食
(五)環境影響
(六)藏精固本
三、傷于寒而病熱
四、對疫病發作前兆現象的認識
五、疫病發作的平衡鏈及其價值
第三章 中國古代疫病疫情分析
一、六十甲子年疫病表
(一)甲子
(二)乙丑
(三)內寅
(四)丁卯
(五)戊辰
(六)己巳
(七)庚午
(八)辛未
(九)壬申
(十)癸酉
(十一)甲戌
(十二)乙亥
(十三)丙子
(十四)丁丑
(十五)戊寅
(十六)己卯
(十七)庚辰
(十八)辛巳
(十九)壬午
(二十)癸未
(二十一)甲申
(二十二)乙酉
(二十三)丙戌
(二十四)丁亥
(二十五)戊子
(二十六)己丑
(二十七)庚寅
(二十八)辛卯
(二十九)壬辰
(三十)癸巳
(三十一)甲午
(三十二)乙未
(三十三)丙申
(三十四)丁酉
(三十五)戊戌
(三十六)己亥
(三十七)庚子
(三十八)辛丑
(三十九)壬寅
(四十)癸卯
(四十一)甲辰
(四十二)乙巳
(四十三)丙午
(四十四)丁未
(四十五)戊申
(四十六)己酉
(四十七)庚戌
(四十八)辛亥
(四十九)壬子
(五十)癸丑
(五十一)甲寅
(五十二)乙卯
(五十三)丙辰
(五十四)丁巳
(五十五)戊午
(五十六)己未
(五十七)庚申
(五十八)辛酉
(五十九)壬戌
(四十)癸亥
二、二千年疫情匯析
(一)中國歷史大疫系列表
(二)疫病發生年頻次與干支紀年情況
(三)中國歷史大疫與氣候關系的分析
三、疫病疫區分野
(一)辰戌年
(二)卯酉年
(三)寅申年
(四)丑未年
(五)子午年
(六)巳亥年
第四章 歷代名醫論治疫病
一、中醫疫病臨床第一書——《傷寒卒病論》論治寒疫
(一)太陽病
(二)陽明病
(三)少陽病
(四)太陰病
(五)少陰病
(六)厥陰病
二、季東垣論治雜疫
(一)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
(二)普濟消毒飲
三、《瘟疫論》論治濕熱疫
(一)達原飲
(二)三甲散
四、《疫疹一得》論治燥熱疫
五、楊栗山《傷寒瘟疫條辨》
六、戴天章《瘟疫明辨》
(一)疫病五辨
(二)疫病五兼
(三)疫病十夾
附錄一:論治2003年“非典”寒疫病
附錄二:2003年冬末的禽流感
附錄三:2005年四川資陽、內江疫病分析
附錄四:讀者對田合祿醫、易著作的評論選登
附錄五:病毒秋冬最活躍
 

中國最神秘的文化莫過于《周易》和中醫,一個代表中國宇宙哲學體系,一個代表中國人體科學體系,兩者都以中華文化的主干——天人合一觀為主導思想,展示了中華文明的智慧,這種智慧開啟了歷代中醫學家的創新。《周易》是推動中醫學發展的動力,醫易理論促進了中醫的發展壯大。如中醫典籍《黃帝內經》,就是醫易結合的寶典。著名的金元四大醫家都是“善為《易》者”,都是醫易結合的典範,李東恆更是其代表人物,在醫易理論指導下創建了脾胃學派。明清醫家的創新,也沒有離開醫易理論的指導,“皆以《易》論”,張景岳《醫易義》一文影響深遠,吳鞠通在醫易理論指導下寫出了不朽名著——《濕病條辨》,唐宗海總結前賢醫易理論寫出了《醫易通說》一書。特別是歷代醫家用醫易理論對命門學說水、火、土的闡述,百家爭鳴,異彩繽紛,大大豐富了命門理論。我們編寫這套叢書的目的就是闡述其智慧,開悟讀者的思維,推動中醫在二十一世紀的新發展,走向全世界,故定名為《周易與中醫智慧叢書》。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