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港都話神州》一書是《親歷中國》叢書的一個組成部分。作者亨利• 阿瑟•布萊克(1840—1918)生于愛爾蘭。從1884至1907年問,先後出任巴哈馬、紐芬蘭、牙買加、香港和錫蘭總督。1909年,出版這本堪稱是19至20世紀之交中國社會、經濟、政治真實寫照的書,把近代中國及其文化介紹給了西方世界。

作者用樸實流暢的語言娓娓道來,勾勒出一幅幅生動的中國社會生活圖景,在中國歷史畫卷的長廊中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片斷,不僅使讀者增長見識、了解近代中國社會,而且又使人得到歷史趣味感的享受。本書猶如一面鏡子,向來人展示了中華文明發展的軌跡。描寫的一些史實雖然會令今天的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感到陌生,或恍若隔世,或匪夷所思,然而卻是百年前古老中國的真實風貌。

作者簡介

亨利‧阿瑟‧布萊克(1840-1918)生于愛爾蘭。1884至1907年間,先後出任巴哈馬、紐芬蘭、牙買加、香港和錫蘭總督。

布萊克于1898至1903年間,受英國政府委派,出任香港總督。期間,他走訪了中國大陸許多地區,尤其對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長江、珠江等大河流域,以及中國南方諸省份進行了比較周密的考察,並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如實地記錄在書中。他以一個西方人特有的獵奇眼光及注重事實的思維定勢,對中國的地理歷史、政治結構、社會治理、農業勞動、民族宗教、名勝古跡、風土人情,進行了細膩的描述、使讀者仿佛親歷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目錄

第一章 古老的大國
描述中國——她的早期歷史——韃靼兵營——中國士兵——家庭生活——父母的權力——纏足
第二章 等級和刑罰
婚嫁習俗——祠堂——官階——科舉考試——稅制——刑罰——刑訊——間接證據的故事
第三章 西江上的寺廟
中國社會的進化——農業——風水——當鋪——舢板和帆船——海寧的涌潮——捕魚業——河道上的搶劫——李鴻章——西江——七星岩寺廟——後瀝佛寺
第四章 萬里揚子江
揚子江——鴉片——新加坡使團的結論——英國和德國在遠東的貿易——城鎮生活和農村生活——中國的城市——北京——先壇——皇帝和皇子大臣的春耕儀式
第五章 宗教信仰
自耕農——宗教信仰——戲劇演出——饑荒——沿海城市的生活——廣州——行會會館——乞丐幫會——總督的正式接見——漢語的行文——官員的生活
第六章 富人宅邸
富裕人家的宅子——花舫——中國婦女的改革運動——上海婦女的習俗——婦女的迷信——中國的貴婦人——時尚——做客慣例
第七章 市井生活
香港概況——跑馬地——山頂——海港夜景——台風——幸存者的能量——街道——城市的清晨生活——中國工匠——理發師——鋸材手——鑿石工——苦力——賭博——街頭游戲
第八章 奇異習俗
龍舟競賽——澳門的節日——新年——新年風俗——香港賽馬——奇異的賭博形式——香港的慈善機構——中國的未來
 

外國人來華,大致始于兩漢,繼之于唐,盛之于元,明清之際出現了大舉涌入的先兆,到晚清時期才形成一股巨大潮流。國外發展至今的一門古老而又新興的學科——海外漢學,其發祥時代的第一階段,便是“游記漢學”,亦可稱之為“記實漢學”(游記、航海記、出使報告、經商報告、日記、札記、書簡、考古報告) ;其後發展為“宏觀漢學”,即譯注中文基本經典和全面籠統地介紹中國;最後才發展成經院式的漢學研究,將漢學納入到了全人類整體的學術研究範疇中。中國人很早就曾出西域、東渡日本或下南洋。外國人也不斷來華,與中國社會各界接觸。這就是中國人走向世界和了解世界之肇始,同時也是外國人了解中國並與中國人民交往之源緣。不過,兩漢時期的外國人入華,主要還是為了朝拜天朝上國、入貢和從事貿易等,尚談不到科學和學術方面的探討。

外國人的來華游記,除了日本遣唐使的歷次報告之外,就是元代入華的方濟各會士們了。如柏朗嘉賓(Jean de Plan Carpin,1182—1252年),他于1245—1247年出使蒙古並參加貴由汗的登極大典,回國後向教廷提交了《蒙古史》的出使報告。他的使命是游說蒙古人與西方基督教國家結盟以聯合對抗撒拉遜人,同時也充當了刺探蒙古人的實力的“間諜”角色。他的外交使命徹底失敗了,卻提供了西方有關亞洲人類學、宗教學和史地學的第一部真正的科學論著。繼此之後,又有魯布魯克(Guillaume de Roubrouck,1215—1270年)于1253—1255年出使蒙古,鄂多立克( Odoric de Pordenone,1286—1331年)于1318—1328年出使中國,馬克‧波羅于1271—1295年出使中國,孟德高維諾( Jean de Mont-Corvin,1247—1328年)于1289—1328年任北京大主教等。其中最有影響者,非馬克‧波羅及其傳世名著《寰宇記》( 1298年)莫屬。西方學術界有一種說法︰“馬克‧波羅活著的時候發現了中國,死後發現了美洲。”因為哥倫布正是由于在閱讀馬克‧剝落嗯億著作時受到啟發,為尋找“契丹”和“日本國”,才發現了美洲大陸。這個時期的外國來華人士,必須受中國政府的嚴格節制。這既是朝貢體制的產物,又具有外交特色,企圖與中國結盟而反對其他的政治和經濟的潛在對手。南洋與中亞的來華人員,大都是為在朝貢名義的掩飾下經商,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來華人士當屬後者。

外國人大量來華並留下記述者,還是等到明末才開始。這基本與西方史學界所說的“地理大發現”是同時代的,也是自16世紀之後。這期間的西方來華人士的代表是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年)。他自1582年入華,直到1610年逝世于中國。他留下的那部《基督教遠征中國史》,是由金尼閣整理翻譯後才出版的《1615年)。在這個時代,來華的外國人不僅數量大增,而且身份也復雜起來了,身負形形色色的使命。有外交官、傳教士、旅行家、探險家、商人等,甚至還有海盜和難民。他們所屬的地區,已經不僅限于亞洲和歐洲了,而且還涉及到了非洲和美洲。中國已加快了融入世界的步履。此時來華的外國人,除了為“朝貢”貿易之外,已經出現了殖民主義者蠢蠢欲動的傾向了。但中國的主權還是完整的,外國來華人士無法將他們那一整套目的強加于中國。中國依然為“天朝上國”,既想派人出洋巡視天下,也希望天下諸邦來朝。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