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傳針炙常用處方

祖傳針炙常用處方
定價:264
NT $ 264
  • 作者:李傳岐
  • 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6-1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17081368
  • ISBN13:9787117081368
  • 裝訂:平裝 / 863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集家傳五世針灸臨床經驗,具有中醫辨證論治特色的針灸處方專著。內容豐富,論治確切,臨床實用,為針灸臨床醫生所難得的必修書。對于科研、教學乃至學科發展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本書常用處方是依據腧穴功能和配伍後的協同作用而創立的,同時結合病機和證型進行整體治療、辨證取穴。

全書分總論、各論兩大部分,共15篇,49個處方。總論6篇,即方論、針灸與方藥、腧穴功能與配伍後的協同作用、家傳補瀉法的演變及臨床應用、處方主治範圍的一般規律、醫話等。各論9篇,即補益類、溫陽類、清熱類、理氣血類、祛風類、祛痰類、安神類、調胃腸類、其他類等。每個處方為一單元,下設有方治淵源、腧穴組成、操作方法、功能效用、主治範圍、方證簡解、所治病證、臨床應用、病案舉例、方效相較、注意事項及其他等 12部分。其中方證簡解和臨床應用為其核心,前者是從腧穴功能和病因病機兩個方面揭示該方特征、組方機制、方與證的對應辨證關系等,後者是具體臨床應用,針對病證證型特征加減變化靈活應用。另有附篇,內容分兩部分,即誤治辨析案例和醫話。醫話又分作者祖父醫話和父親醫話兩部,均為其數十年的心得體會,涉獵很廣,內容十分豐富,值得一讀。

本書與《常用腧穴臨床發揮》、《針灸臨床辨證論治》堪稱三姊妹篇。由腧穴功能到處方組合到臨床論治,從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針灸辨證論治體系,自成一家之學。
 

目錄

總 論
一、方 論
(一)針灸處方之我見
(二)家傳針灸處方的形成
(三)遵守方規法度
(四)腧穴及處方的雙向調治作用
二、針灸與方藥
(一)針灸和方藥的共同點
(二)針灸處方和中藥方劑的療效途徑
(三)針灸和方藥的臨床應用
三、腧穴功能與配伍後的協同作用
(一)以合谷穴為例
(二)再以復溜穴為例
四、家傳補瀉法的演變及臨床應用
(一)家傳補瀉法的演變
(二)臨床應用
五、處方主治範圍的一般規律
(一)區分處方的類型
(二)從處方方名認識其功效主治
(三)方隨證附,依證選方
六、醫話
各 論
一、補益類
(一)益氣補中方
(二)益氣補腎方
(三)補益脾胃方
(四)補脾胃方
  (五)養髒方
  (六)八珍方
  (七)養心方
  (八)養榮方
  (九)歸脾方
  (十)都氣方
  (十一)健脾滲濕方
二、溫陽類
(一)右歸方
(二)腎氣方
(三)溫補脾腎方
(四)回陽益氣方
  (五)四逆方
三、清熱類
(一)玉女方
(二)導赤方
(三)清胃方
(四)清肝膽方
  (五)清膽瀉肝方
  (六)八正方
  (七)濕熱方
  (八)清燥救肺方
  (九)清頭腦方
四、理氣血類
(一)行氣活血方
(二)補陽還五方
(三)生化方
(四)少腹逐瘀方
  (五)消痞塊方
五、祛風類
(一)風濕熱方
(二)風寒濕方
(三)風疹方
(四)平肝熄風方
  (五)醒腦熄風方
六、祛痰類
(一)痰濕方
(二)清氣化痰方
(三)寒哮方
 七、安神類
(一)滋陰清火方
(二)清心滋陰血方
(三)清心肝方
 八、調胃腸類
(一)和胃暢中方
(二)和胃降逆方
(三)消積導滯方
(四)溫中和胃方
  (五)胃腸承氣方
 九、其他類
(一)開竅醒腦方
(二)痛瀉要方
(三)暖肝方
附 篇
一、誤治辨析案例
(一)基礎概念不清
(二)檢查不細,問診不詳
(三)辨證有誤
(四)治則有悖,處方或補瀉不當
  (五)難免誤診誤治
二、醫話
(一)祖父李心田醫話
(二)父親李世珍醫話
參考書目
 

自李世珍先生的《常用腧穴臨床發揮》1985年問世,到1995年的《針灸臨床辨證論治》,至2006年的今天,先生嫡子嫡傳李傳岐的《祖傳針灸常用處方》的出版,歷經20余載,三部書洋洋200萬言。我們看到了中國針灸學的一個學術體系的隆重誕生。

針灸學在現代科學的理論思維框架下,幾乎是最難構建成型的應用學科。科學的思維,立足于物質和實證,而針灸學的核心支點卻是科學思維之外的玄學概念——氣,針灸學的基礎結構亦是科學不能做出實證的經絡學。氣——經絡——俞穴的這樣一個系統,是一個典型的東方“象”系統。中醫學應該是世界一切應用學科的最大的“象”系統。針灸學作為中醫巨系統中的一個最大的子系統,它既有東方玄學的突出特質,又具有相對獨立的自成體系的個性特點,它既與中醫學同源同流一脈相承,又建立了相對獨立而嚴整的認識論框架和操作施治方法。結合現代認識疾病、認識生命健康的需求,結合現代學科化、系統化、理論化的學科建構特點,在針灸學中建立一套嚴謹的科學的學術體系,對于中醫學的發展確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李氏父子出版的這三大卷書,我們權且稱之為“李氏針灸學”。“李氏針灸學”的最大的特點,就是理、法、方、穴的一體性、完整性和系統性。

中醫的理、法、方、藥是一個完整的體系。理和法是中醫立論的基礎,方和藥是中醫治療的實現。中國文化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基礎的、核心的理論有著強烈的象征性和模糊性。如陰陽,陰陽是中國文化最基本的內核,以陽性特征的象征意義和陰性特征的象征意義涵蓋了一切存在。五行的金、木、水、火、土,非指五種元素,而是以五種元素的各自屬性,與世問萬事萬物的各自性質進行類屬性劃分,以模擬推衍萬事萬物依照各自的性質和能動所產生的關系指數以及生克制化的過程。陰陽學說是東方認識論的核心,五行關系建立了東方認識論的模型,而中醫恰恰又是建立在這樣的具有象征性模糊性的陰陽五行學說的基礎上的。同樣,中醫的理、法、方、藥是中醫認識論的框架,這個“理”並非僅指醫理、病理,亦指天理、地理、世理(社會)以及時理(五運六氣),是一個與人相關的各種理渾然一體的天人合一的大理。這個“法”不單是治則,它包含著中醫學對疾病和治療的東方性界定、衡量和通觀,也包含著醫家的境界、學養、德性、知識和技術。這個“方”,就不單是若干味藥按照其藥性、歸經、功用來組、方配伍的“方”,而是落實在中醫的理論原則下的一個規矩、規範,體現在合適的量、恰當的度以及合理的組合上。那這個“藥”就不單是我們中藥堂鋪里以植物藥為主的中草藥。“藥”一方面是有藥用價值的植物、丹石、動物類的物質,一方面是有治療價值的技術和方法。

中醫現在的問題出在兩頭︰一頭,理出了問題;一頭,藥出了問題。中醫的理直接基于中國古典哲學的陰陽五行理論,進一步派生出經絡、氣血、三焦以及具中醫特色而非解剖實指的髒腑系統。由于當代的各行業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嚴重缺失,陰陽五行理論已經與中醫形成了潛在的但又是較為嚴重的脫節。中醫學的教育對此不甚了了,現代中醫界排斥非難陰陽五行理論似乎有成為風尚的趨勢。大部分中醫拋卻經典,斷了與傳統經典中醫學的聯系,不得不在“法”和“方”上面盤桓。而“法”一旦與“理”脫節,原來被稱之為大法的,可能久而久之也將蛻變為小術末技。尤其在西醫科學理論的強勢脅迫百中醫的“法”已經很不容易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理”’中古審坐實,于是也就不得不借用西醫的“理”來硬套中醫。杉期以來,中醫的“藥”過于貼實在現在流通的中草藥上,而對動物的保護和對礦物的重金屬含量的限制,越來越使中醫等同于“草藥”醫了。在中醫的治病越來越依賴于草藥的現在.草藥的種植、加工和流通的不確定因素越來越大,隱患越來越多,質量越來越不能保證,中醫手中的“藥”的“利器”已經鈍得很了。20世紀以來,西醫的“藥”系統卻一直在擴大、延伸,除了化學制劑外,各種手術類、器械類應有盡有,而且飛速發展的現代科學又不斷地擴充著西醫用于治療的“藥”系統。原本,中醫的理法方藥的“藥”也是一個多重組合的大系統,除了植物藥、丹石和動物藥,針灸、食療、導引,乃至道家、儒家和佛家的行之有效的養生法門等等,都是古代中醫的“藥”系統的當然組成部分。而針灸又是除了草藥之外的中醫的“藥”系統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從藥的角度看現在的中醫,能開普通中藥方子的中醫多,能開西藥的中醫多;而在煎湯之外,能用丸散膏丹的中醫已經不多,懂經絡善用針灸的中醫也越來越少。藥是中醫落實治療的關鍵環節,而“藥”的狹窄化和不可把握因素的增多,限制了中醫學的健康發展,而中醫的西化又在悄無聲息地瓦解著中醫的基礎。

正是在中醫的這種非正常的發展期,在針灸學的越來越被邊緣化的低谷中,李氏針灸學堅毅而持之以恆地進行著中醫學的思考和針灸學的理論創建。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