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大多數人都認為震驚世界的“9•11”事件是不可預見的、不可避免的,然而本書作者通過第一手資料否定了這些觀點。其實,“9•11”事件以前,就有連續不斷的警示信號表明這場災難即將來臨,然而這些信號根本沒有引起各級部門的重視,最終導致了這場可預見的危機的爆發。作者向讀者真實地再現了世界政治、金融、安全、衛生等諸多領域的可預見危機的生動事例。詳盡地分析了包括“9•11”事件、“安然事件”等一系列的案例,總結了可預見危機形成的原因,找到了防範的措施。

本書並不是要通過這些事件簡單地指責“為什麼領導者經常錯誤估計或忽視逼近的危機”,而是通過富有說服力的分析,闡釋了造成可預見危機的認知、組織和政治方面的原因,提出領導者應當重視這些原因,找出先見的措施。作者系統地提出了鑒別可預見的危機即將來臨的六個危險信號,為有效地防止災難的發生,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框架。

本書是預警公共突發事件的一本力作。它批判了世界各國諸多領域的領導決策的失利造成的危害,也為各級政府部門和行業的領袖提供了一種解決公共事件的實用模式。

如果政府、組織、企業以及個人能夠采用一攬子措施來預防一系列災難的發生,而不是每次只處理一個潛在的意外事件,那麼這些組織和個人在預防可預見的危機方面,都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功。
 

目錄

譯者序
前言
致謝
第一章 什麼是可預見的危機——引言
第一部 分可預見危機的典型事例
 第二章 “9‧11”事件——忽視可預見危機的代價
 第三章 安然的破產與獨立審計的失敗
第二部 分為什麼我們知而不做?
 第四章 認知根源——偏見的失誤
 第五章 組織根源——制度的失誤
 第六章 政治根源——特殊利益群體的作用
第三部分 可預見危機的防範
 第七章 認知——盡早識別可預見的危機
 第八章 優先原則——集中在關鍵的問題上
 第九章 動員——為預防行動提供支持
 第十章 未來可預見的危機
注釋
延伸閱讀
附錄A 美國國會總審計局︰關于航空安全弱點的警告(1994~2001)
附錄B 一個有效的危機應對計劃所具備的十個要素
作者簡介
 

1994年,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奇‧貝克(Uuich Beck)在《反省的現代化》(Reflexive Modernization)一書中明確指出,現代世界正處于轉化之中,即從工業社會向風險社會(risk society)轉化,風險社會將會成為現代社會的主要特色,而風險也將替代財富、科學、理性等因素而成為主導社會和個體生活最重要的問題。對所謂風險社會最直接的描述就是︰社會、政治、經濟和個人的風險和危機日益游離于工業社會已經建立起來的危機預防和監督機制之外,人們憑借已有的預警和防範機制,已無法抵御和應對這種風險和危機所帶來的傷害。

現代化是一把雙刃劍,不僅僅帶來了科技的發達、工作的便利和生活的悠閑時尚,也帶來了傳統文明、現有的社會冬小麥 技術發展所未曾面對和無力面對的挑戰。這種挑戰我們無法逃避,不得不面對,因此危機管理的理論和實踐的研究,成為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領域越來越重要的課題。無論哪些研究者從哪個角度來開展研究,面臨的都是同樣的一個問題︰危機是如何發生的?是否可以防範?如何防範?

拋開書齋里的深思,我們也不得不面對現實中隨時可能發生的風險和危機。由近及遠,2005年底埃及的沉船,黑暗的海水中融人多少幸存者和悼亡者的眼淚;2004年的海嘯,潔白的海灘瞬間變成了人間地獄;2003年中國國土上飄蕩著的非典型性肺炎的陰影,讓北京繁華的鬧市呈現了多年不見的安靜,那些巨大口罩上飄過的眼神卻時刻地提醒著人們︰當心!防範!除了這些社會生活和自然環境中的危機外,還有小到時時刻刻暗含在辦公室中的唇槍舌劍,隱藏在那些企業運行流程中的危機、發生在政治角斗場上的紛爭,大到針尖對麥芒的國際政治與經濟事件,風險和危機都是打著機遇的旗號,堂而皇之地發生在我們的身邊。雖然風險和危機的後果都不是我們所願見到的,但是它們還是發生了。

從理論上說,風險和危機是具有嚴重威脅、不確定性和有危機感的情境,因此危機的產生必定會帶來組織的混亂和個人心理上的不適,並由此帶來管理效率的嚴重下降和有限資源的浪費;從實踐上說,非典危機給人們帶來的對疾病的恐懼,至今還讓人記憶猶新。因此無論危機如何發生,不管人們是否樂意、是否喜歡、是否有能力應對,卻都必須面對。

既然危機的發生無可逃避,我們就只能尋找規律,努力應對。那麼危機的背後是否會有規律可循呢?這些規律是否可以為我們所用呢?不同的研究者可能有不同的著眼點,也有著不同的答案。其實從最簡單的角度來看,各種各樣的危機背後,一定會有一個共同的因素起作用,那就是人的因素。危機發生前,需要人來正確辨認和處理危機預警信號;危機的分類,需要人來構想其中所暗含的邏輯關系;危機的處理,需要人的經驗和直覺;危機的善後,需要人的學習和記憶的保持;危機的過程,需要人來控制;危機的後果,需要人來承受。任何危機、災難、風險的背後,都蘊含著人的認知和情緒,而這些認知和情緒,卻在很短時間內、在最關鍵的程序中,決定著危機的認識和應對,決定著危機管理的成功與失敗。因此,探索和認識危機背後的心理因素,將會為預防和應對危機提供最為重要的成果。馬克斯‧H.巴澤曼教授和邁克爾‧D.沃特金斯的這本書,從個人、組織和政治三個層面生動而又深刻地揭示了人們最普遍的社會心態和固有的認知偏見是如何影響人們對危機預兆的認識的;闡釋了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執行過程中,政策制定者的心態和心理偏見對危機認識和應對效能的影響;展示了政策接受者的普遍心態和心理偏見對危機處理過程中的理解和接受。這些都為應對危機和管理危機的人們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依據和認識。

這部佳作集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經典案例于一身,將案例分析與管理理論融于一身,可謂縱橫自如。馬克斯‧H.巴澤曼教授和邁克爾‧D.沃特金斯將我們從紛繁復雜的現實案例、危機理論和應對模式中解脫出來,代之以深刻細致的案例分析和明確的管理流程以及應對技能,令人一目了然。同時介紹了應該如何分析自身的特點和判斷的標準,讓人們認識到,危機管理並不是專家的事情,每個人都可以掌握方法並思考,積極應對。這部佳作最大的特色在于,它不是流俗的告訴人們危機管理的經驗,而是提供了一個思維框架,“授人以漁”。不同的讀者可以依據這種框架來思索和拓展思維。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