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效應:浪漫主義、資本主義與互聯網

網絡效應:浪漫主義、資本主義與互聯網
定價:408
NT $ 355
 

內容簡介

計算機革命是一場真正的革命嗎?在爭論今天的大資料、雲計算將如何改變人類之前,我們更迫切的問題是,這些所謂科學技術的偉大突破、社會革命的風雲突變,在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嗎?人類在那時貢獻了怎樣的社會理想、理性思辨、科技能力與符號觀念環境?本書是一部關於美國計算機通信的浪漫史,關注社會與政治想像之間隨互聯網技術發展而密切互動的過程。

計算機和互聯網的歷史發展軌跡表明,技術並沒有固定永恆的本質,資本和權力也沒有一勞永逸決定新技術的社會使用的絕對力量。參與歷史進程的形形色色的人,將自己的夢想、願景和希望,注入對新技術的研發、使用與普及之中,並在資訊技術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留下了浪漫主義與資本協商、合作、博弈的痕跡。
 

作者介紹

托馬斯·斯特里特(Thomas Streeter)

曾任美國佛蒙特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現任加拿大韋仕敦大學教授,研究領域包括媒體、技術、法律及文化,先後編著有Selling the Air(1996),Mousepads, Shoe Leather, and Hope(2007)。

斯特里特認為文化信念在形塑當代制度、財產、法規、技術的過程中,發揮獨立的作用。從20世紀的廣播網到21世紀的互聯網,對新技術系統的接納與使用,甚至系統本身的構成,不只受到經濟等結構因素影響,同時亦受到文化趨勢與信念慣習的影響。因此,新技術本身可以被人的觀念改變。

斯特里特近期的研究項目針對美國1980年至今的日常法律實踐中,由印刷檔歸檔轉為電子檔歸檔帶來的影響。
 

目錄

中譯本序(吳靖)
致謝
緒論

第一章 “自我驅動的愉悅”:電腦通信的文化來源
第二章 浪漫主義與電腦:電腦反文化的形成
第三章 被忽視的網路:20世紀80年代,微型電腦和新自由主義的興起
第四章 網路與社會想像
第五章 “連線”時刻
第六章 開放原始程式碼、善於表達的程式師和智慧財產權問題

結論:資本主義、激情與民主
 

緒論

有些人依然認為理性、技術、現代化,與文化、想像力、自然、表現力,是相互對立,抑或是截然不同的。這本書正是從這一假設介入,以互聯網為例證明事實並非如此。互聯網混雜了人類的所有憧憬,既通過明顯的方式——比如互聯網股市泡沫,也經由更隱微的方式——比如某些層面的互聯網技術設計,以及互聯網的管控趨勢。為了更好地理解技術與人的渴望,本書將會對它們之間的糾葛予以細緻的考察。

以上述這種方式看待互聯網就會發現,我們現在所使用的聯網桌上型計算機並不是20世紀60年代那些大型計算機的直接衍生物,反倒是對它及其所代表力量的一種反抗,而這種反抗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文化層面的。早在20世紀60年代,工程師們懷揣著各自不同的構造和使用計算機的想法,憑藉著所謂的浪漫主義,為他們不同的設計構建正當理由。到了70年代和80年代,諸如斯圖爾特·布蘭德(StewartBrand)、泰德·尼爾森(TedNelson)和史蒂芬·利維(StevenLevy)這些懂行的通俗作者也加入其中,在一幅更加清晰明瞭的願景中呈現這些意圖。

原始的大型計算機常與一些尋求逃脫人類窘境的錯誤努力聯繫在一起,如控制核戰爭的威脅、打贏越南戰爭、文秘工作自動化,或者將學校裡的孩子們變成勤勉順從的電子百科全書使用者。人們謀劃使用計算機控制人類的複雜性,並將其綁定在可預測框架之中,在意識到這些計畫之愚笨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計算行為重新闡釋為一種表達、探索或藝術形式,將他們自己視為藝術家、反叛者,或兩者皆是,並尋找能夠強化這一闡釋的志同道合的共同體。人們想要表達自己,也就是說,人們想往且需要自發性、創造性、屠龍式英雄主義,而與計算機之間的直接且未經計畫的互動,正好提供了某種誘人的、穩妥可控的不可預見性,可以用來滿足這些目的。這就解釋了為何我們需要小型而不是大型計算機,為什麼需要個人計算機而不是專門的文字處理器,為什麼我們需要開放的、“端對端”的互聯網而不是公司的專有系統,為什麼我們需要在20世紀90年代投資網路公司,為什麼我們需要開源軟體。我發現這些散亂無章的想法,其實彼此之間是相互影響的。比如,在很大程度上,統治了政治經濟意識形態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新自由主義,與對互聯網的浪漫比喻密切相關。與此同時,互聯網也成了重要的集體思想工具,幫助人們打開思考民主的新形式。

所有這些並不僅僅只是由浪漫主義引起的結果。原因很複雜,而且在我看來,在任何情況下總有些東西會觸動浪漫主義,而我們將看到,正是浪漫主義與其他趨勢相互作用的特定機制,使得浪漫主義能夠產生後續影響。但是本書想要說明的是,圍繞並塑造我們生活的數字機器,並不是某種科技的必然產物;也不是“它曾被我們誤解,然後今天它的真正作用終於被發現”。同時,它也不是“市場”獨立運作的結果,書中所描述的大部分情形,買與賣都沒起到太大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經濟與技術因素在互聯網的發展中起著不可置疑的作用,但是深層的文化驅動力才是至關重要的:那些沉甸甸的令人難忘的過去,以及人類凝聚在一起的熱情,可以清晰地說明這一點。

本書是一部關於美國計算機通信的浪漫史,關注了美國的社會與政治想像之間隨互聯網技術發展而密切互動的過程,考察了文化是如何影響互聯網構建的,以及互聯網結構在社會文化與政治思想中又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個“制度(institutions)如何思考”的案例研究。《網路效應》探索了各種各樣的計算機通信方式如何在多年的發展中孕育,並聚焦于那些曾影響政策的觀念。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計算機主要被想像成快速解決複雜數學問題的工具,而本書恰恰回溯了與計算機有關的其他方面:如50年代作為核戰的工具,60年代前期則成為試圖消除社會生活的紛繁複雜與混亂的數學手段,60年代後期作為啟迪民智的書寫閱讀工具,70年代作為反文化運動的樂園,80年代成為自由市場優勝劣汰的評價標誌,90年代初期成為有待征服的新前沿,以及90年代後期作為試圖超越市場的無政府主義者的開源烏托邦。本書不僅求證這些不同思想與假設的真實狀況——常常是不準確的——而且還關注它們對互聯網的形成以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確切影響。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