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論學派研究(全二冊)

攝論學派研究(全二冊)
定價:348
NT $ 303
  • 作者:聖凱
  •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6-09-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123796X
  • ISBN13:9787801237965
  • 裝訂:平裝 / 687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文依“綜合式研究方法”和“解脫詮釋學”的方法,以唯識古學與今學的比較為中心,對攝論學派進行整體的研究。我們利用電腦檢索《大正藏》,並且整理日本佛教文獻與敦煌遺書中的攝論學派資料,發現靈潤、道基、智凝的著作,考察攝論學派的發展史跡。

我們對真諦的思想定位為“從始入終之密意”,在虛妄與經驗層面,則是純正的瑜伽行派的“阿黎耶識緣起”,則是屬于“始教”;在轉依的果位上,其主張“相性融即”、“智如不二”與護法一玄奘系所主張“相性永別”、“智如為二”明顯不同,則是具有“終教”的特點。真諦的思想是妄心派向真心派的過渡,是一種“中問路線”,但是其基本立場仍然是瑜伽行派。真諦的“識界”並非是《起信論》的真妄和合識,但是真諦的佛學思想最終必定能夠走向《起信論》,這是其思想的內在必然發展趨勢。

在心識論方面,真諦繼承“一種七現”的“一心論”而提出“一意識論”,主張阿陀那識即是染污意;唯識今學強調別體別用的“諸識差別”,區分阿陀那識與末那識的不同。真諦從種識不分的立場,主張種子是假而無體,阿黎耶識是實而有體;而種子的相續即是阿黎耳陬的相續,而不承認種子生種子。護法一系從諸識差別的立場,主張種子與阿黎耶識都是實有的;建構了種子生種子的異時因果與種生現、現燻種的同時因果。

在影像門唯識方面,唯識古學從“無相唯識”的立場出發,主張分別為因,虛妄為果,虛妄分別通依他性與分別性,強調“識境同一”的一層心理結構。唯識今學從“有相唯識”的立場,強調虛妄與分別不同體,分別為能緣的依他起,虛妄為二取的分別性,因此必須有兩層心理建構,所以“虛妄分別”只是指依他性。唯識古學以“虛妄分別顯現”詮釋影像門唯識理論,世親依“識轉變”建立了整個唯識體系。在認識論,唯識古學強調心識生起時,心識無義但顯現為義,或“似現為義”,顯現即是執取;唯識今學強調心識與心識所顯現的影像是“有所得”,凡夫執“似義”為“義”,于是現起分別性。

在三性三無性思想,真諦是繼承與綜合“塵識理門”與“染淨通門”的三性思想,而唯識今學是繼承“情事理門”的思想,從而有不同的展開。真諦與安慧都以八識為能分別,而護法則強調第六識、第七識為能分別;而且,護法主張見分、相分同屬依他性,真諦、安慧則無此義。真諦以分別性、依他性無所有而所呈現的同一無性,即是真實性,因此三性是一;護法系主張于依他性上遠離分別性,即是真實性,因此三性彼此有分際,不可混同。唯識今學強調“假必依實”的“他性空”,分別性是“無”,而不否定依他性,所以分別性是“空”,而真實性是“空性”,因此“空”與“空性”是有絕對區別的。真諦是站在“性相融即”的立場,主張“空”是否定的對立同一,分別性無相、依他性無生都加以遣除,空與空性是同一的。同時,真諦主張分別、依他同一無性即真實性,堅持“一切諸法同一無性”,三性為安立諦,三無性為非安立諦,三性同時也是三無性。而唯識今學強調“三無性不離三自性”,這是在三性之外說三無性,二者不能相即。唯識古學主張二重二諦,窺基則主張四重二諦。

真諦在果報黎耶、種子黎耶之外,提出“解性黎耶”、“阿摩羅識”,通過淡化如來藏“作者”的色彩,融攝如來藏與阿黎耶識兩系,解決瑜伽行派的內在矛盾與困境。從解脫論來說,阿摩羅識即是境智無差別、智如合一、如如智、轉依;從實踐論來說,建立“方便唯識”與“真實唯識”(或“正觀唯識”)的實踐次第。

在佛性思想方面,唯識今學主張“五性各別”與“密意一乘”,提出“理佛性”與“行佛性”;真諦主張“一性皆成”與“究竟一乘”。

在轉依思想方面,唯識今學重視轉依的認識論意義,其思想的重點在于“所依轉變”;強調種子與阿黎耶識都是實有的,所以轉舍與轉得的“轉變”,正是阿黎耶識的體之“用”的變化,而其體並沒有變化。真諦的“中間路線”在轉依思想上有所體現,他一方面以聞燻習來闡明認識論意義的轉依,即減舍雜染習氣,增長聞燻習,即是所依轉變;另一方面,真諦以解性黎耶、阿摩羅識、四德種子等,來詮釋存在論意義的轉依,即轉阿黎耶識為阿摩羅識,這是自作者存在的基體的全然的改變狀態。

攝論師由于受地論學派的影響,以“一心二門”來詮釋心識論;而且以真妄、體用、本末等思想來理解三性,出現兩種形態的三性思想。我們認為,“九識”說是北地攝論師所提出的。攝論師逐漸背離了瑜伽行派的立場,而與“真常唯心”系合流,強調以佛性為中心,以“佛性”詮釋“十勝相”,完全是以如來藏緣起來解讀《攝論》,這是攝論學派中國化的核心體現。

最後,我們指出真諦的“染淨二分依他”是“立體式”的理解,分別性與真實性的轉換是非連續的;而《起信論》強調平面式的“一心二門”,阿黎耶識與法身之間的轉換是連續的,這是二者的不同。同時,我們發現佛教存在論是一種“過程仃存論”,一切仔在建構于“過程”與“關系”中,如來藏、阿黎耶識、法身、法界等都是一種動態的存在,而不是“批判佛教”所說不變、無差別的“基體”,這些絕對觀念是與“空性”緊密相連的。

本文的創新之處在于,整理、發現一批攝論師的著作與零星資料;在方法論上,提出“綜合式研究方法”與“解脫詮釋學”,以阿黎耶識緣起、影像門唯識、三性三無性、佛性、一乘、三乘等思想為中心,對唯識古學與唯識今學進行比較研究。本文指出,真諦的思想是妄心派向真心派的過渡,是一種“中問路線”,但是其基本立場仍然是瑜伽行派;而且在重視經驗內省以及心理分析的詮釋模式下,唯識今學的發展則是必然的。同時,本文以語言哲學、存在哲學、現象學對唯識思想進行現代詮釋,對“批判佛教”進行很好的回應。
 

目錄

序一 惟儼
序二 賴永海
引論︰研究史與方法論
一、問題的提出
二、研究史的回顧
三、“綜合式研究方法”和“解脫詮釋學”
第一章 傳承歷史與文獻考證
第一節 真諦的生平與譯著
一、真諦的生平
二、真諦的譯著
第二節 攝論學派傳承史
一、攝論學派第一代弟子群
二、北地攝論師與地論學派
第三節 攝論學派現存文獻
一、道基《攝論章》
二、靈潤的著作
三、智凝與《攝論章》卷第一(S.2048)
四、郭粕寫本中的其他文獻
第四節 結語
第二章 識體與八識
第一節 一種七現與八識現行
一、認識作用與認識主體
二、名異體同與名異體異
三、諸識差別與八識現行
四、一心論與一意識論
第二節 阿陀那識與末那識
一、阿陀那與執受
二、染污意與結生識
三、染污意與無間滅意
四、阿陀那識與末那識
五、心體第三與意體第一
第三節 阿黎耶識的成立——具有認識論意義的存在論
一、能藏、所藏與執藏
二、因相、果相與自相
三、異熟與無覆無記
四、緣識與用識
第四節 種子與燻習
一、種子六義與生死種子
二、種子假實與相續
三、本有與新燻
第五節 真妄與心識——攝論師的心識思想
一、大小乘心識差別
二、三識與一心二門
三、真妄與心識
第六節 結語
第三章 無相唯識與有相唯識
第一節 唯識無境與虛妄分別——以概念史與語言學的考察為中心
第二節 識轉變與因果同時、異時
第三節 無相唯識與有相唯識
第四節 結語
第四章 方便唯識與真實唯識
第一節 三性思想的詮釋——語言論、認識論與存在論的視角
第二節 方便唯識與真實唯識
第三節 唯識與中觀
第四節 體用真妄與兩重唯識觀——攝論師的三性思想
第五節 結 語
第五章 解性黎耶與阿摩羅識
第一節 “界”之詮釋與解性黎耶
第二節 智慧種子與道後真如
第三節 阿摩羅識與本覺
第四節 結 語
第六章 五性各別別與一性皆成
第一節 佛性與種性——以概念史與語言學的考察為中心
第二節 五性各別與理佛性、行佛性
第三節 一性皆成與佛性、如來藏
第四節 方便與真實——瑜伽行派的一乘思想
第五節 三種佛性與真實勝乘——攝論師的佛性、一乘思想
第六節 結語
第七章 轉依與涅檠
第一節 轉依與種子、真如
第二節 所依轉變與轉變所依
第三節 轉依與涅檠
第四節 結 語
第八章 攝論學派與中國佛教
第一節 三法輪與四教——攝論學派的判教思想
第二節 攝論學派與隋唐佛教
第三節 民國年間新舊唯識之論爭
第四節 結語
結論:比較與詮釋
——以唯識古今學、如來藏與唯識交涉為中心
一、文獻的發現與方法論的創新
二、唯識古學與今學的比較
三、唯識與如來藏——經驗立場與超越立場的不同
四、從唯識走向如來藏——攝論學派的中國化
五、“批判佛教”與“解脫詮釋學”的詮釋
六、攝論學派的現代詮釋
參考文獻
專家推薦
後記一
後記二
 

佛法東來,傳入中國,落地生根,百花齊放,其中瑜伽行派的唯識學,以三大翻譯家——菩提流支、真諦、玄奘為中心,形成了地論學派、攝論學派、唯識宗。

北魏永平元年(508),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及義學縞儒十余人奉宣武帝之命,于洛陽翻譯《十地經論》,至永平四年完成。其後,因菩提流支及勒那摩提之弟子間,見解有異,于是分為相州南道、相州北道二派。地論南道派一直流傳至隋末唐初,對華嚴宗的興起,具有直接的影響作用。

攝論學派是以研究與弘揚真諦(499-569)所傳的唯識學為中心,其所依典籍主要是以無著《攝論》及世親《攝論釋》為主。北魏佛陀扇多亦曾譯出《攝論》,但未翻譯世親的釋論,故其譯本流傳不廣。而真諦一生譯經事業頗為曲折坎坷,其弟子輩曾立誓弘揚其學,亦頗受排擠。後傳往北方,才得以廣為傳布。

玄奘從印度回國後,欲翻譯十大論師的《唯識三十頌》注釋,後來接受窺基的建議,以護法為主,于是糅譯成《成唯識論》。這樣,中國的唯識思想逐漸轉向以《成唯識論》為中心,歷代傳承不絕。

我在香港能仁書院求學時,師從羅時憲教授、李潤生教授學習唯識,對地論學派、攝論學派均有涉獵。回到新加坡後,一直在蓮山雙林寺從事寺務管理、殿宇修復工作,無法對該學派作深入探索,不免遺憾。

蓮山雙林寺第一任住持賢慧法師,皈依中國福建省怡山西禪寺重興祖微妙禪師,故雙林寺以怡山西禪寺為祖廟。福建另一名剎福鼎瑞雲寺,與西禪寺歷史淵源深厚。清末民國年間,瑞雲寺智水法師得法于怡山長慶寺(即西禪寺)妙湛老和尚,並主持怡山法席數年。聖凱法師傳承福鼎瑞雲寺的派系,與我可謂同脈相承。

2000年夏天,聖凱法師有緣到新加坡弘法,來雙林寺小住,參加梁皇法會,並為信徒開示佛法義理,遂與雙林寺結下深厚的法緣。

聖凱法師為人謙虛、豪爽,深入經藏,筆耕不輟,對當今佛教界與現實社會,常作正義執言。他開示佛法,深入淺出,幽默、風趣,深受信徒的愛戴。雙林寺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寺院,荷擔如來家業,惟于十多年來,集中精力于修復工程,以至在文化、弘法方面著力不夠。最近這幾年,幸得聖凱法師之助,雙林寺方致力開展文化、弘法工作,開辦講座,創建網絡,並充實圖書室藏書等。

2005年7月,得聖凱法師惠贈其博士論文,厚重充實的一大冊,細閱之下,喜見在法師的著作中,印證了自己當年的想法,心中無比歡欣贊嘆。法師對南北朝佛教學派研究深入,撰有《南北朝佛教學派研究系列》,《攝論學派研究》為系列之首,現擬刊布流傳,以饗十方。好事當共襄,上人上談下禪老和尚樂助付梓,尚祈佛日增輝,聖法流布,大眾同沾法益。

惟儼
2006年2月26日
于新加坡蓮山雙林寺般若室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