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與電影中的城市︰空間、時間與性別構形

中國現代文學與電影中的城市︰空間、時間與性別構形
定價:150
NT $ 131
  • 作者:張英進/著
  •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7-04-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21404434X
  • ISBN13:9787214044341
  • 裝訂:平裝 / 320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目標有三︰其一,研究晚清、民國時期中國文學與電影如何想象城市、對城市進行“構形”。其二,分析為什麼大多數文本中都體現出對城市愛恨交織的態度。其三,理解在現代中國文學史中如何研究城市/鄉村對立的本質。本書選擇三個典型的構形︰空間中的城市(鄉村城市),時間中的城市(傳統/現代),城市與性別的關系(致力于智力探索與自我培養的“男性”城市;致力于愉悅與新鮮感的“女性”城市)。本書分析了很多曾被忽視或被認為不重要的文學與電影文本,使其與從新角度闡釋的經典作品起,指出現代中國城市想象的重要結構。
 

目錄

中文版序
前言︰探索城市的邀請
第一部分 考察現代中國城市的視角
 第一章 導言︰現代中國文化史中的城市
 第二章 城市構形︰小鎮、古都、現代都市
第二部分 空間的構形
 第三章 勾畫古都北京
 第四章 中國傳統在北京的象征性勝利
第三部分 時間的構形
 第五章 閱讀無法閱讀的上海大都市
 第六章 上海的時間與欲望之流
第四部分 性別的構形
 第七章 想像上海的摩登女人
 第八章 看待現代城市的女性視角
結語︰研究現代中國文學史的一個視角
中文參考書目
西文參考書目
中西參考電影
 

本書英文版由美國斯坦福大學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至今整整十年了。當我于20世紀90年代初在斯坦福大學開始撰寫我的比較文學博士論文時,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城市形象尚屬一個冷門的專題。80年代中起,北京大學中文系的嚴家炎先生對中國現代文學各流派的開拓性研究,重新挖掘出像新感覺派那樣的一批現代派文學,讓人耳目一新,都市由此向中國文學研究的概念與方法提出全新的挑戰。本書英文版融合西方學術成果,在理論框架與文本分析方面對中國現代文學與電影作出探索性的研究。該書在美國出版後三年,一度執教哈佛大學的李歐梵先生的英文大作《上海摩登》1999年問世,並迅速翻譯成中文(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在國內產生積極的影響。21世紀初的這幾年來,都市似乎已經完全成為文學、文化研究領域里的新寵,成為一個主流學術話語。此時出版本書的中文版,及時性與開拓性雖然遠不比十年前,但書中討論的一些議題與方法卻反而顯得更有借鑒意義。

本書覆蓋作品的時間跨度是晚清(19世紀末)到民國後期(20世紀40年代),“結語”部分簡單概括社會主義時期到新時期(截至80年代末)的文學形態的發展。文本對象主要是小說,兼及電影、話劇和詩歌,但重點項目是從城市的角度重新解讀經典作家(如魯迅和茅盾),並挖掘在以往的主流文學史中因意識形態或精英立場而被長期忽略或埋沒的作家(如師陀、張恨水、葉靈鳳、以及新感覺派、張愛玲和五四時期的女作家)。理論以社會學中的城市心態與都市體驗為框架,力圖描述小鎮、古城、現代大都市等文學模式和典型人物的構形,通過京派、海派的文化差別的表述,探索現代文學創作中城鄉、中西文化的沖突、妥協與交融。為了超越常年在文學研究中佔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批評的約束,我提出作家(如老舍)以“民俗學家”的身份介入文學創作的可能性。這類有意疏遠政治、理論問題,而關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的創作,由此形成一種另類的文學傳統,頗似王德威所謂的“小說中國”(見其《想象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三聯書店,1998)。

本書除了第一部分闡述理論和文化史問題的兩章外,其余六章分成空間的構形、時間的構形、性別的構形三部分。空間的概念影響了北京敘事中注重城市地圖、人際關系的描繪,那種城中之城的固定空間意識既產生安穩、悠閑的感覺,也造成閉塞、滯後的憂慮,而現代性的沖突卻經常化為中國傳統的象征性勝利,以撫慰受創傷的都市心靈。時間的概念影響了上海都市想像中千變萬化、隨波逐流的母題,探索城市因此在敘述上注重都市經驗︰傳統新聞式的“信息體驗”(晚清、民初的小說)漸漸移位于故事式的“實踐體驗”,讓讀者跟隨現代都市的“漫游者”,在受限制的視角範圍內,認知、體驗、欣賞都市生活變幻莫測所帶來的震驚、喜悅、悲憤、沮喪。金錢(商人)與性(娼妓)同時成為都市探索的目標和文本敘述的載體,性別的概念因此從根本上影響了城市的構形,男性作為視覺/知識的主體,既從探索、解讀謎一般的城市/女性的過程中考察智力,體驗愉悅,又因城市/文本中反復出現的“消失的女性”而感受主體性的危機。在女性創作中,男性話語中的“城市之光”(啟蒙、自由、獨立等等)既遭到尖銳的質疑,也受到象征性的顛覆,“傾城傾國”的女性因此表達出一種(男性)文明末世的另類視角。

縱觀晚清、民國的中國文學,從傳統的鄉土觀念進行都市批判的傾向一直存在。如果說城鄉對比(或鄉村滲透,甚至涵蓋城市)在20世紀的中國文化中是一個豐富多彩的話題,如今在90年代以來都市壟斷文化領域的蛻變過程中,中國的城市形象和都市體驗又產生了哪些新的變化,都市敘述與話語雙出現哪些新的形態,都市消費與娛樂樂雙在多在程度上改變了文學、影視作品的生產、流通與接受,這些問題可異都不在本書的研究範圍之內。我在中文近作《審視中國︰從學科史角度觀察中國電影與文學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中,部分涉及這些問題,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

本書的參考書目中英文多于中文,是考慮到英文版的讀者對象,所以即便是文學創作也多選用英文翻譯版。當然,在目前國內學界“漢學熱”的語境里,對諸多用外文寫作的學者的介紹,也可以有助于國內同行對海外中國研究的成果有一個更加全面、更歷史性的了解。感謝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的劉東先生將本書列入“海外漢學”翻譯叢書的“海外學子”系列,也感謝我在加州大學的第一位博士秦彥精細的翻譯。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