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家讓-呂克‧南希最重要的作品。南希闡述了 “共通體思想”,強調既不能認為共通體已經喪失了,可以在懷舊和獻祭的犧牲中被重新拯救,傳統的神話都是在共同體之中展開的,對共同體的懷舊其實也是對神話的懷舊,而神話離不開獻祭和犧牲的前提;也不能認為有一個可以實體化和主體歸屬的共同體統一性的組織,而是要在文學和寫作的共通體中展開獨一性存在的彼此的共在。

作者簡介︰

讓-呂克‧南希(Jean-luc Nancy),法國著名哲學家。1940年7月26日出生于法國波爾多附近的Cauderan,1962年巴黎索邦大學哲學系畢業,1987年獲得國家博士學位,答辯主持人有德里達、利奧塔等。1988年任斯特拉斯堡哲學系教授。2002年成為榮譽退休教授。
 

目錄

中文版序
第一部分 非功效的共通體
1.非功效的共通體
2.被打斷的神話
3.文學的共產主義(書文的共同體主義)
4.存在—于—共通
5.有限的歷史
第二部分 共通體的解構
1.人之自由的聲音
2.政治的“回撤”
3.共顯︰從“共產主義”的生存到“生存”的共通體
4.“此在”之“與在”
5.被離棄的存在
6.碎裂的愛
7.闖入者
8.一切皆為政治?——一個短評
9.我們這些人(Nous autre)
10.身體
附錄 讓-呂克‧南希生平和主要著作導引
編校後記
 

應夏可君博士的邀請,為這個構想並實現了的中文版文集作序,這對我是莫大的快樂無和榮幸。我不僅僅感謝夏可君博士對我的諸多文本的翻譯和編輯,以及把它提供給了中國的讀者們;我也特別感謝他已經在我們兩個思想傳統之間,在我們的語言、我們兩個大陸、我們的民族之間,在我們的同一性之間——因為所有這些概念也還只是簡單地看上去存在著所進行的溝通、交換和分享的富有張力的工作。

我們知道,那些概念它們並不存在。它們每一個都出自它們彼此相互的外展︰如同並沒有什麼孤立的語言,沒有絕對真理的習語一樣,也沒有什麼民族,什麼個體先在地存在于民族和個體的分享之外。“分享”本身並不存在,它不是選擇,也不是個體或某種制度。“分享(partage)”——這個詞在法語中同時意味著分離和參與——表示導致了“參與某事(分享某物︰avoir parta)”這即是說與一字的“自同性(/同一性︰memete)”有關系,而且同時又分區分于這個自同性,以同樣的方式,這個“自同(meme)”並不存在,而是在差異的分享中,每一個都“分有(ont parta)”它。

因此,語言即是對語言之自同性的分離(parta),但是這並不是另外一種語言,也不是什麼元語言,也不是什麼藏在語言之後的超驗的沉默。語言的自同性產生于語言的分享,即分享在它們之間所打開的意義之無盡可能性的所有那一切,所有意義都不能被封閉,都不能回歸到同一性。

所有分離的法則、所有的“共聚(會聚︰ensemble)”或所有的“與(共與︰avec)”也都如此——所有的“共通體(共同體︰com-munaute)”都如此。這是一個在本質上、制度上和必然性上不可完成的法則︰沒有“共與”就沒有它們,沒有之間(語言的、民族的、存在的之間)的分享就沒有它們,否則一切都會在自身中封閉和啞默,以及對一切來說都是死亡,甚至是在自身中被同樣的死亡所吞噬……

***

“共通體(共同體)”這個詞的翻譯在漢語中導致了一定的問題——這至少是那些已經向我解釋的人們所說的,當然我是不懂漢語的。實際上,很多在漢語中的詞在總體和全體的概念上是能夠相應于在法語中的“communaute”這個詞的︰比如,它能與一個少數人的共同體對照,如同與鄰居們之間的共同體,與一個利益的共同體(例如在婚姻中)對照,或者與一個利潤的共同體(在商業協會中),或者是與康德範疇論(共存和交互作用)意義上的共同體相對照。漢語也有不同的術語來對照其他的概念。但是在法語內部,這個詞也需要被翻譯︰它的意義實際上是在按照很大的幅度變化著的,相應而言上面給出的那些例子就並不重要了。我們能夠說,在使用“共同體(共通體)”這個詞時,意味著在私人之間有著親密的共契,是一個天然的共同體,一個有著合法、行政或區域的地位的共同組織,一個需要和欲望趨于一致的共同體,一個從屬于習俗和制度上的共同體,等等。在每一種情形下,都產生了“共同(共通︰commun)”的價值,它被施行和起著作用。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