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體與詮釋·第六輯·美學研究與詮釋

本體與詮釋·第六輯·美學研究與詮釋
定價:210
NT $ 183
 

內容簡介

這一卷的《本體與詮釋》,內容是非常豐富與多樣的,但卻明確的有一個關於美學的詮釋研究的主題。在對美學的重要范疇與觀念的本體與詮釋的探索下,我們也同時再度進行了何謂本體,何謂詮釋,何謂本體的詮釋以及如何進行本體的詮釋等問題。這些都是探索不完、與時俱進的問題。因之,我們的探索也應是、也將是無止境的,和時間並行的。作為人我們就是本體自身,也是詮釋自身,也是時間自身,詮釋美與藝術就是詮釋人,詮釋人的本體與時間的本體。

中國哲學一向注重美的體驗與美的表達,但成為「學」卻是上世紀的事。在西方,也有同樣的情形,古典希臘即有美的體驗與反思,甚至凝結為亞里士多德的詩學,但成為現代重視詮釋與系統論述的美學卻仍是在較晚的18世紀中葉發生。
 

目錄

序:審美與詮釋
美學研究與詮釋
道、境界和美——關於本體詮釋的對話
試論中華民族的審美傳統
詩以見道——海德格爾後期詩歌的精神風貌
走出中西對立——對中西文化比較的一些思考
「字」論:金聖嘆哲學思想的邏輯起點
秦漢明堂建制及其美學精神
「自然之樂」與陳白沙的本體境界
自然、心靈和文化:中國藝術的三個維度
論審美境界的生成和拓展--兼論陳望衡的境界本體論
樂:先秦儒家美學的審美過程論
論審美的實踐維度之建立——從康德、黑格爾到中國傳統美學的一個批判性考察
樂:先秦儒家美學的審美過程論
論審美的實踐維度之建立——從康德、黑格爾到中國傳統美學的一個批判性考察
論文人畫之本
附錄:吉辰答謝贈諸君
詮釋學與中國哲學
言辭與圖像——「如此的真實,如此的充滿存在!」
當代儒家思想的擴展形態
宇宙之鏡:萊布尼茨與跨文化詮釋學
開放神論與對聖經的詮釋
「道」、「經典」與「詮釋」:我對經典詮釋的一些基本理解
朱熹哲學中的意義與真理問題
成中英格物致知詮釋之解讀
意義詮釋與未來時間維度——意義詮釋學的初步探討
「易有太極」之哲學延展及其相關概念
語言研究與西方哲學
略論漢語的特質
論語言的主詞結構:兼析晚期古漢語
實用主義對於分析哲學的回應
漢語 漢字 世界——漢字形而上學引論
看不到希望的希望哲學
「本體論與詮釋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後記
 

這一卷的《本體與詮釋》,內容是非常豐富與多樣的,但卻明確的有一個關於美學的詮釋研究的主題。在對美學的重要范疇與觀念的本體與詮釋的探索下,我們也同時再度進行了何謂本體,何謂詮釋,何謂本體的詮釋以及如何進行本體的詮釋等問題。這些都是探索不完、與時俱進的問題。因之,我們的探索也應是、也將是無止境的,和時間並行的。作為人我們就是本體自身,也是詮釋自身,也是時間自身,詮釋美與藝術就是詮釋人,詮釋人的本體與時間的本體。中國哲學一向注重美的體驗與美的表達,但成為「學」卻是上世紀的事。在西方,也有同樣的情形,古典希臘即有美的體驗與反思,甚至凝結為亞里士多德的詩學,但成為現代重視詮釋與系統論述的美學卻仍是在較晚的18世紀中葉發生。

在本書序列建立的體例上,我們重視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交叉研究,也重視詮釋學與西方哲學,尤其是與現代意義下的語言哲學及語言的哲學與邏輯分析的交叉研究。在這些交叉研究中,本卷也有數篇十分突出的論文。如Robert Neville論述當代儒家思想的擴展形態,表述了作者對儒學基於和諧概念分析的形上學理解,這與我多年強調的和諧辯證法形上學若合相通。又如譯文伽達默爾的《言詞與圖像》,更是具有啟發意義:伽氏所謂真理乃是生動活潑的存在實現的過程,而所謂言詞與圖像只是這一過程的兩種互動與互動的方式。伽氏用energeia(能量)尤能表達中文中所說的「氣韻生動」,「氣勢滂湃」的意思。把美之為生動與奔放的一面非常活潑地表現出來。在這種動態的表述中,優美與崇高也能融合為一體了。對自然之美的體會與對藝術創造的體驗,不正有這樣的特質嗎?陳望衡的論述中華的審美傳統一文,也是極為精要的,如能把中華審美傳統的五要點綜合為一整體將更為懾人。潘德榮的《看不到希望的希望哲學》則對當前流行的新實用主義進行了建設性的探討,顯然對重建涵括偶然性在內的形上學與人論有所裨益。楊宏聲的論文作了對海德格的詩歌的探討也是當前難得一見的佳作。最後我要提到william Hasker的論文(譯文)《開放神論與對聖經的詮釋》,它涉及當前極為重要的文本的詮釋如何引入與依賴本體的詮釋的問題。我將在下面另行探討。

本卷引起我的興趣的主題很多,但我目前擬就美學的主題與基督教對聖經的詮釋涉及本體的詮釋部分進行以下的兩個評論。

一、作為人,我們能體驗美,我們能創造藝術。但什麽是美呢?什麽是藝術呢?美與藝術有一個重要的不同:美是經驗與體驗,呈現的是心靈與真實的自然和諧一致與相互震盪及共鳴;藝術是創作與活動,呈現的是人的自覺的設計或意向與理想的價值的結合及其完成。相較之下,美是自然的發生的藝術,而藝術卻是人為的具有目的性與意向性的美。在此理解下,美的本體是自然,以及自然呈現的真實,而藝術的本體卻是人或是人化的自然。人能經驗美並創造藝術,說明美與藝術都具有本體性,也都根植在人與天地宇宙乃至人與天地萬物的互通為一的基礎上。這也說明我們可以也必須用本體的概念來說明美與藝術,這也就是我說的本體美學(onto—aesthetics)的含義。美與藝術如能就自然的本體與人的本體來說明就能說明美與藝術是什麽,以及美之所以為美與藝術之所以為藝術。基於此一理解,我和陳望衡教授的對話才有更深刻的意義。在兩天的對話中我感受最深刻的是陳教授很能認識及體會我的美學本體觀以及我對美的詮釋,當然這也是由於他一向重視與探索美的本質問題而企求在一個本體論的基礎上詮釋美之為美。當然他也向我提出了一些非常尖銳的問題:其中一個就是本體如只存在於詮釋與理解之中,我們又如何去理解所謂先驗的本體呢?能不能說先驗的本體呢?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