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里的山

鏡子里的山
定價:150
NT $ 131
  • 作者:黃丹/主/編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7-07-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63366202
  • ISBN13:9787563366200
  • 裝訂:263頁 /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1994年,為迎接電影誕生一百年,著名編劇黃丹和唐婁彝二人合作創作了劇本《定軍山》(為紀念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之意)。四年後搬上銀幕時被更名《西洋鏡》。但是,從劇本到影片,被改變的並不僅僅是名稱,二者之間更產生了明顯的差異和分野,折射出電影編劇一度創作和導演二度創作之間的裂痕和落差,以及中國電影生產、創作的現狀和生態,殊有代表意義。本書是對此典型個案的學術探討,發人深思;書中附上的優秀電影劇本《定軍山》,以及眾位作者在行文中點燃的思想火花,更是會給予有志於編劇事業的人以極大的啟發。

這是一部創作談,是關於從《定軍山》劇本改編為《西洋鏡》電影的成敗得失。

邀請學院電影人撰寫評論,專業性和可讀性強,並附上獲得大獎的電影劇本《定軍山》,對於一很好的編劇范例。

本專著系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計划面上項目——《電影劇作研究——從〈定軍山〉到〈西洋鏡〉》課題組最終成果,也是北京電影學院藝術類研究項目——《電影劇作研究——從〈定軍山〉到〈西洋鏡〉》課題組最終成果。

作者簡介

黃丹,一級編劇,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副教授,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文學學會理事,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劇本規划策划中心文學顧問,三獲夏衍電影文學獎,並獲華表獎優秀編劇、長春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台灣優良電影劇本獎、北京首屆十佳電影工作者稱號等。《定軍山》之外,主要作品還有《我的一九一九》《台灣往事》《軍人本色》等。現主持北京水石影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黃丹劇本工作室。

鄭洞天:(本書)以學院派式的較真,進行了一次當下鮮見的創作討論。

張獻民:幾年前第一次看到《定軍山》的劇本,眼前一亮。這幾日重新拿出來看,依舊一片光彩。

王 迪:劇本在人物、細節、語言、結構,以及全劇風格的統一與完整等各方面都很見真功夫。

鍾大豐:影片(《西洋鏡》)所取得的成績是以在很大程度上犧牲了原劇本對歷史的真實表述為代價的。

潘若簡:關於電影在中國誕生的「歷史記憶」變成了一段「戲說」的故事。
 

目錄

序鄭洞天

從《定軍山》到《西洋鏡》:一次值得記取的教訓王迪
中國版的「好萊塢」:影片《西洋鏡》觀後劉一兵
從《定軍山》到《西洋鏡》:改編背後的文化立場轉移鍾大豐
西洋鏡中的中國庭院:文化沖突與國際化敘事策略潘若簡
鏡子里的山張獻民
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
談劇本《定軍山》與影片《西洋鏡》陳山
《西洋鏡》中的西洋和中國馬軍驤
西洋鏡像與中國認同:
《西洋鏡》,一個問題嬰兒的誕生孫紹誼
沖突這「東」「西」:從《定軍山》到《西洋鏡》之劇作研究張婕
《定軍山》與《西洋鏡》:人物比較梁舒蔚
比較《定軍山》和《西洋鏡》對愛情的不同的處理謝嘯實
九重城內春來早:《西洋鏡》的導、表演創作分析張東鋼
也許真實,也許虛構:
試論影片《西洋鏡》的聲音設計姚國強、呂甍
《西洋鏡》電影音樂創作談張麗達
西洋鏡里聽西洋景:《西洋鏡》配樂淺析楊冬冬
北京電影學院學生談劇本《定軍山》
及電影《西洋鏡》劉一兵主持
西洋鏡里的中國人吳迪

電影劇本《定軍山》黃丹、唐婁彝
劇情大綱
劇本正文

開拓者的足跡:讀電影文學劇本《定軍山》鍾大豐
任慶泰與首批國產片考評陸弘石
編劇的悲哀黃丹

附一:《西洋鏡》電影故事編寫:張婕
附二:《定軍山》劇本獲獎情況簡介
編後記黃丹
 

1994年春天,我兼任青年電影制片廠廠長不久,盡管那時電影市場已非常嚴峻,但總覺得作為電影學院的實踐基地,還是應該拍一點有文化品位的作品,我想到1995年是世界電影一百周年,如果用一部電影來紀念中國人和電影的第一次結緣,我們也許可以拍《定軍山》。我翻了手頭的電影史,又找到一些關於老北京風俗民情的雜書,發現那段今天來看如此重要的歷史,實在沒有留下什麽可以作為情節的材料,但這無據可考,反倒留出了一種創作的空間。我請學院文學系、導演系的老師們來為青年廠出謀划策時說了這個想法,黃丹當時就表示很有興趣,我隨即把手頭收集的東西交給他,隔了不久,他跟他的合作者唐婁彝就寫出了初稿,我們討論過幾次,他們做了幾番很仔細的修改,這個本子就算正式問世了。我測算如果投入拍攝,影片的成本大約需要六百萬,這在當時的制片環境下對青年廠不啻是一個天文數字,我上報過申請電影局資助的題材規划,也向一些廠家和民營投資機構做過意向性的探詢,眼看1995年就到了,還是沒有任何回音。一天,表演系成征老師說起有一位想回國拍片的美籍華人導演,聽說這個題材後有意願購買,我覺得劇本耽擱了這麽長時間,很對不起作者,就由黃丹作為著作權人去跟對方洽談,由他自己決定本子的歸屬。至於後來他們的合作情況,以及影片出來時片頭字幕上編劇如何變成了五個名字,我就不知道了,但上述經過,應該是《西洋鏡》最初的由來。這段前史,在電影這種市場化產品流程中也不算稀奇,而且影片一經拍出,任由制片人把握定位,主創者二度加工,見仁見智,也無可厚非,只因為這題材實在太不尋常,便引出以下的議論。

一百年前任景豐、劉仲倫在北京拍攝第一部中國電影這件事,到今天為止,由於確鑿史據的缺乏,注家對他們的拍片動機、操作經過和社會反響莫衷一是,構成了歷史的朦朧;一旦藝術再現,每個創作者肯定會有自己的屬意和詮釋,對於從十幾歲就進入圈內,至今已經和中國電影的興衰榮辱須臾不可分離的我們,首先對老祖宗們做的這樁事懷有一種神聖的想象。在我們看來,無論他們當時是否清醒地意識過某種「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使命,從1897年「西洋影戲」傳入中國,到1905年《定軍山》橫空出世,正是孕育著重大社會轉型的中國睜開眼楮看世界的時代,正如中國近代史的許多個現代文明的「第一」都不約而同出現在那幾年一樣,以瞬時的偶然管窺歷史的必然,可以看做是自古就有兼容並蓄傳統的中國文化源流,途經那個特定時代的一次輝煌演繹。這種基本的文化立場,是黃丹劇本的出發點和歸宿,如果說作品本應是個性的張揚,而在這個意義上,藝術家畢竟表現了自己的民族和文化的屬性。當任景豐、劉仲倫和譚鑫培以各自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這段歷史的創造時,在他們的生存謀略背後,潛藏著一種順應時代的變革與既承延又更新的文化共識,如今我們重寫這個故事,更飽含一種本民族文化的尊嚴感,同時又懷著深深的憂患意識——當我們的民族再次進入一個精神嬗變時期,希望重建文化的自信和責任。

說清這一點,也就挑明了劇本和影片的分野,因為《西洋鏡》對那段歷史的描述,基本采取了一個文化異己的視角。在我看來,其中的杜撰成分,已經逾越了春秋筆法的創作尺度,比如劉京倫(即劇本中的劉仲倫)在《定軍山》以前已經獨自拍攝和放映過不止一部紀錄片,而且讓任景豐和譚林培(即劇本中的譚鑫培)作為對立的一方,幾乎阻止了中國電影的誕生;而影片的情節主體,是通過那位把電影這一標志現代取向的新事物帶到中國,又最終被轟回老家去的英國攝影師的境遇,從文化觀上表達了西方文明面對古老東方的無奈。盡管年輕的劉京倫以莫名的好奇心接受了西洋影戲帶來的某些理念,但在劇作創意上,這個身份卑微的小人物的出格,更襯托出了整個民族的愚頑與閉鎖。劉京倫看雷門眼光中的那種仰視感,讓我們無法以平等的心態面對他們的精神反差。

近年關於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最後那段時空始末,以及其後不久五四新文化運動挑戰傳統中國是非功過的史學描述,越來越呈現出有趣的多元。我不是「凡是論」的擁躉,而我仍然相信那個叫做「內因是變化的主導」的哲學。也許,闡釋一個時代是一部電影乃至所有藝術審美都不可承受之重,但敘事只要以先輩為由頭,不管正寫還是戲說,也不管褒揚或者批判,都無可回避創作者對歷史的把握。本書所錄各位學者對於這個劇本以及後來那部影片的評說,雖然角度、觀點各自成篇,卻都涉及文化精神之於電影創作的意義,所有說法,對事不對人,以學院派式的較真,進行了一次當下鮮見的創作討論。相信這種真誠嚴肅的學術氛圍,可以讓讀者在審美的浮躁中,感到還有必要思考一點什麽。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