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對土耳其海峽政策的演變︰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

英國對土耳其海峽政策的演變︰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
定價:156
NT $ 136
  • 作者:趙軍秀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7-1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0464991
  • ISBN13:9787500464990
  • 裝訂:平裝 / 313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在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參閱了大量外交文件、檔案資料、書信集和回憶錄等原始資料,以1875年近東危機至1923年洛桑會議召開這一時段作為研究重點,對英國土耳其海峽政策的演變及其動因做了深入詳細的描述和分析。鑒定專家認為,該成果“有扎實的史料基礎,所得結論言之有據,對于‘東方問題’研究和近代國際關系史學科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作者簡介

趙軍秀,女.1951年8月出生,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歷史學博士。研究方向︰近代國際關系史、英國近代對外政策。在《世界歷史》、《史學月刊》、《首都師範大學學報》、《史學集刊》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近20篇。完成的科研項目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英國對土耳其海峽政策的演變”,北京市教委項目”英國中近東政策研究”等。1995—1996年曾赴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科特蘭學院訪學。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英國對土耳其海峽政策的緣起和形成(18世紀末葉至19世紀三四十年代)
第一節 小皮特與英國海峽政策的緣起
第二節 1809年英土《達達尼爾條約》
第三節 中近東的政治、經濟、戰略地位與英俄矛盾的加劇
第四節 帕麥斯頓與1841年《倫敦海峽公約》
第二章 近東危機與英國對土耳其海峽政策的演變(1875—1878)
第一節 近東危機初期英國面臨的形勢及政策
第二節 俄土戰爭的爆發與英國的中立宣言
第三節 英俄海峽對峙與索爾茲伯里的積極外交
第四節 近東危機對英國土耳其海峽政策的影響
第三章 從平狄危機到《地中海協定》︰英國從孤立走向合作(1885—1887)
第一節 英國與1885年平狄危機
第二節 1885—1887年英土關于埃及問題的兩次談判
第三節 英國與兩次《地中海協定》
第四章 英國與《地中海協定》的終結(1887—1897)
第一節 1887—1892年索爾茲伯里的海峽政策
第二節 羅斯伯里的“歐洲均勢”與海峽外交
第三節 1895—1897年東方危機與《地中海協定》的終結
第五章 土耳其海峽與《1907年英俄協約》(1900—1907)
第一節 英印帝國的防御危機與英國政府的對策
第二節 土耳其海峽與英俄波斯問題談判
第三節 英國與《1907年英俄協約》
第六章 從1907年英俄協約到1915年《君士坦丁堡—波斯協定》(1907—1915)
第一節 近東形勢的變化與1908年英俄海峽談判的失敗
第二節 英俄近東政策的分歧與海峽問題的擱置
第三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與1915年《君士坦丁堡—波斯協定》的簽訂
第七章 麥克馬洪一侯賽因通信與《賽克斯—皮科協定》(1915—1918)
第一節 《德邦森報告書》與英國在中近東的戰略設想
第二節 麥克馬洪—侯賽因通信
第三節 《賽克斯—皮科協定》的簽訂
第四節 《賽克斯—皮科協定》的結局及影響
第八章 《色佛爾條約》的艱難出台(1918—1920)
第一節 英國與《摩德洛斯停戰協定》
第二節 土耳其和平條約的難產
第三節 《色佛爾條約》的艱難出台
第九章 洛桑會議與《洛桑條約》(1920—1923)
第一節 倫敦會議與希土重新開戰
第二節 英國的困境與“恰納卡萊危機”
第三節 寇松與《洛桑條約》
結語
附錄1 地名譯名對照表
附錄2 人名譯名對照表
附錄3 地圖
參考文獻
後記
 

趙軍秀同志的力作《英國對土耳其海峽政策的演變》即將出版,索序于我。我由于指導過她的博士論文,並同她這一輩的中青年學者有較多的來往,故願借此機會談談對她的著作的看法,以及由此引起的一些感想。

英國的海峽政策,是“東方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東方問題”包括的範圍很廣,涉及歐洲列強瓜分奧斯曼帝國“遺產”的激烈、復雜的國際斗爭,海峽問題是其中的一個焦點。趙軍秀同志把英國的海峽政策作為研究重點,力圖通過對這一政策的整體性研究,揭示英國中近東戰略與其“歐洲均勢”政策、“帝國防御”政策以及外交總戰略之間的內在關系。英國的海峽政策還與列強在中近東地區的角逐密切相關,趙軍秀同志對大國外交的“均勢體系”和“補償原則”也做了深入的分析。趙著探討的重點從1875年近東危機開始,至1923年洛桑會議止。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由于獨立的土耳其共和國的建立,近代史上存在一個多世紀之久的“東方問題”也隨之結束。縱觀全書,作者首先在搜集材料上下了很大工夫,力圖從原始資料人手,並參閱了大量的外國學者的有關著作。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自己的研究論點,其中如對英帝國“歐洲均勢”政策和“帝國防御”政策;歐洲列強的“均勢。原則”和“補償原則”的分析,都是頗見功力的。

趙軍秀同志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是很不容易的。我認為,一個學者的成就,基本上取決于三個因素︰第一,勤奮;第二,天資;第三,機遇。勤奮,是最主要的。黃侃說︰“凡古今名人學術之成,皆由辛苦,鮮由天才。” (張暉編︰《量守廬學記續編》,三聯書店2006年版,第4頁)黃侃是一個大學者,自幼聰慧過人,但他並不認為天才是學者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而把“辛苦”看做第一位因素。他一生勤奮治學,臨終前一天還圈點《唐文粹補編》兩卷。趙軍秀同志不屬于特別聰明的類型,但她很勤奮,而且有謙虛的優點,常對我說某某人比她強。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趙軍秀既努力,又有自知之明,從不自滿,所以能有所成就。天資,當然重要,但真正可以稱得起“天才”的人,畢竟是極少數。就大多數人而言,彼此之間的資質相差不大,關鍵在于誰更努力。即使是天才,如不努力,也將一事無成。機遇,包括許多方面,大如生活于什麼時代和國家,小如個人的家學、師承以及特殊的遭遇,等等。趙軍秀同志于1969至1972年在陝西宜川插隊;1972至1977年當鐵路工人。正當求學的大好時光,她失學了,這是她的不幸,但不幸中有幸,就是接觸了社會和基層,作為研究歷史的人,有無豐富的社會經歷和體驗,是大不一樣的。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趙軍秀考入了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代,這是她一生最大的機遇。此後,調至北京工作,首都的學術氛圍和豐富藏書,是她又一次難得的機遇。機遇來了,還要抓住,抓不住,等于沒有。就我所知,趙軍秀從來首都師範大學之日起,一直努力不懈,可謂善于運用她的機遇。

趙軍秀的《英國對土耳其海峽政策的演變》一書,是在她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她的博士論文從準備到通過,共用四年。以後又用將近五年時間修改,終于定稿成書,前後共費時九年,可謂“十年磨一劍”了。近些年來,學術界滋長了一種“三浮”的不良學風,即浮躁、浮淺和浮夸。“浮躁”,就是顧炎武所批評的那種“速于成書,躁于求名”的學風(顧炎武︰《與潘次耕書》),今天又復出現,而且有越演越烈之勢。一些人追求數量,自詡一年寫了幾部書、幾十篇文章。這樣寫出來的東西,當然很浮淺,有些則根本是廢品。學問之成,要當窮年累月,孜孜不怠,非可幸致。“浮夸”包括兩個方面,他人的吹捧和自己的“老王賣瓜”。他人的吹捧,如“創造性”、“填補空白”之類的溢美之詞到處飛。自賣自夸,則如敢于大講特講、大寫特寫自己知之甚少或根本不懂的東西。在金錢拜物教的影響下,學術喪失了尊嚴,變成了牟利的工具。我認為,有志氣的中青年學者應當抵制這種歪風邪氣,以十分嚴肅的態度對待自己的著作。恩格斯說︰“馬克思認為自己的最好的東西對工人來說也還不夠好,他認為給工人提供的東西比最好的稍差一點,那就是犯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2頁)我們大家,無論中青年學者還是老年學者,都應當認真學習馬克思這種精益求精的寫作態度。

我已年過80,老而無成,愧對諸位先師的教導。然而,數十年的見聞經歷使我深知一個道理,願以奉告軍秀同志和各位中青年朋友,這就是︰學者的價值在于以十分嚴肅的態度對待科學,盡力把自己最好的東西奉獻給社會,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努力,努力,再努力,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齊世榮

2007年4月18日于北京,時年八十有一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