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八方風來》包括八篇演講,是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成立之際延請的八位享有國際知名度的學者所做的演講。書稿由演講者的演講錄音整理而成,包含文學、歷史、哲學各個學科,涉及中西比較、跨文化研究等等各個方面。書中除演講者的演講內容外,還保留了現場學生的提問和演講者的回答,具有強烈的現場感。

人文學術自閉在象牙塔中已經很久了,自從知識升格為學術,而學術又鎖閉在學院以來,人們常常抱怨,說如今的人文學者無論在論題、思路還是表達上,都仿佛是在喃喃自語,既失去了回應公眾問題的力量,也喪失了關注知識問題的公眾,仿佛一台失控的復印機,不斷自我復制。也正因為這種自閉加上自得,使偽學術可以濫竽充數,非學術可以魚目混珠,人們對那些滿紙專門術語、排衙而來的引征和密密麻麻的注釋的學術論著,漸漸敬而遠之,卻有可能把那些輕輕點綴了一些經典和胡亂攀附了歷史的通俗娛樂,當成了真正的學術和歷史。
 

目錄

放寬文史研究的視野——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成立典禮上的演講辭
明未清初中國官方禮儀舞蹈
明清科舉舊問題之新回答——情感集慮、成功夢想和科舉生涯
傳統戲曲的現代性和超現代性——從湯顯祖到白先勇
中國人不喜歡散步嗎?——中西對身體和精神關系的不同態度
從古羅馬看秦漢中國
廬山真面目——論研究視野和模式的重要性
從鄉村到才城市——社會史和文化史視野下的城市生活研究
異文化間相互思想理解的可能性
 

人文學術自閉在象牙塔中已經很久了,自從知識升格為學術,而學術又鎖閉在學院以來,人們常常抱怨,說如今的人文學者無論在論題、思路還是表達上,都仿佛是在喃喃自語,既失去了回應公眾問題的力量,也喪失了關注知識問題的公眾,仿佛一台失控的復印機,不斷自我復制。也正因為這種自閉加上自得,使偽學術可以濫竽充數,非學術可以魚目混珠,人們對那些滿紙專門術語、排衙而來的引征和密密麻麻的注釋的學術論著,漸漸敬而遠之,卻有可能把那些輕輕點綴了一些經典和胡亂攀附了歷史的通俗娛樂,當成了真正的學術和歷史。

2007年3月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成立,邀請了海內外一些著名學者前來觀禮。因為不想把成立典禮變成純粹象征性的儀式,便特別敦請其中八位來自美國、比利時、日本以及海峽兩岸和香港的學者,在三天中分別為新創立的「復旦文史講堂」演講。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從一成立起,就在提倡「從周邊看中國」、「交錯的文化史」等研究課題,演講者們不同的身份和背景,不同的語言和內容,本身恰恰呈現了從周邊看中國和交錯的文化史,這里收錄的,就是他們演講時的「實錄」。

為什麽要出版「實錄」?這八位演講人都是學有專攻的學者,他們討論的話題當然都有深度和難度,但是,面對公眾,特別是大學的師生,他們都盡可能地把問題說清楚,說淺顯。可能至今復旦師生仍然記得當時的盛況(很多聽眾是坐在地上或站在走廊上,一個朋友比喻說,當時仿佛是被「掛在牆上」或「吊在天花板上」),這說明深入淺出的演說,是可以把艱深知識和清淺表述溝通,也是可以讓專業學術和一般公眾互動的。因此,這里把演講做成「實錄」,盡量保留主持人的評點、演講者的口語,以及互動時的問答,就是想讓後來的讀者和當時的聽眾一樣,有身歷其境的「現場感」,換句話說,就是想更多地還原可以用耳朵聽的真演講,而不僅僅是用眼楮看的演講稿。

古人常常重視「親炙」,洋人則愛講face to face,那份現場的親切和生動,和「遙看」是不一樣的,「草色遙看近卻無」。近年來,我在東洋和西洋的研究所或大學訪問,常看到那里的學者們在休息日給公眾辦通俗講座,或者在電台作系列歷史或文化廣播節目。要知道,能夠獲得這種演講或廣播的資格,並不那麽容易,因為他要負擔著「為公眾傳達真知識」這一使命,誇張一些說,「為公眾」體現著民主價值,而「真知識」則象征著科學精神。可是,我們現在呢?卻常常因為自高身價,而輕蔑地放棄了這種榮譽和責任,把這個直接面對公眾的講台拱手相讓。

「復旦文史講堂,,還會不斷邀請各國學者演講,這里只是第一輯,第二輯也在編輯之中。選用了「八方風來」作為第一個演講集的題目,來自《呂氏春秋.有始覽》和《淮南子·天文訓》,前者說,八風是來自東市西北八方之風,而後者則說,八風是一年中每四十五天不同的風,我們把八位學者的演講集題為「八方風來」,兼取二義,不僅是說他們來自歐洲、美洲、亞洲四面八方,也表示我們希望,不斷被邀請到「復旦文史講堂”的演講者,能夠一年又一年她給我們帶來思想和學術的新消息。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