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炙資生經‧針經摘英集

針炙資生經‧針經摘英集
定價:132
NT $ 132
 

內容簡介

《針灸資生經》由宋代針灸家王執中編于南宋1180~1195年。7卷。是一部文獻價值、臨床價值均較高的針灸書,對後世針灸學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該書卷1所載腧穴365個,詳介腧穴定位和針刺法,明清的針灸銅人腧穴標注也多采用了這一定位法,並配有36幅腧穴圖,形象直觀;卷2是王氏針灸臨證體會的結晶,集中體現了王氏對取穴、施炙、炙後護理、針灸禁忌以及針藥關系等針灸學基本問題的獨到見解;卷3~7是在收集前賢腧穴主治癥的基礎上按病癥排列,相當于諸病通用穴,方便臨床針灸醫生辨癥選穴,篇末還附有大量驗方、醫案,頗切臨床實用,這是本書的最大特點。此外,王氏臨證取穴很注重選取疾病反應點,並名之曰“針灸受病處”,如︰咳嗽在羶中穴處有壓痛,腸癰在大腸俞穴處有壓痛等,均在壓痛處刺灸而俞。這些經驗對于現代針灸臨床,仍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本次整理以現存最早的元天歷葉日增廣勤堂印本為為底本,參照其他刻本重新整理。書前撰有導讀,書末附有穴位索引,便于讀者學習和查閱。

《針經摘英集》是元代杜思敬從多種針灸文獻中輯錄、改編而成。全書共載“九針式”、“折量取腧穴法”、“補瀉法”、“用針呼吸法”、“治病直刺訣”五篇。其中最後一篇“治病直刺訣”是該書的主體部分,共收錄針方69首,反映出金元時期注重針法的鮮明特點。書雖不大,但理、法、方、穴均有創見,是一本具有很高臨床價值、極為貼近臨床且便于實際應用的針灸臨床參考書。

本次整理以上海涵芬樓1938年影元刊本為底本,參照其他多種版本重新整理。書前撰有導讀,方便讀者學習。
 

目錄

針灸資生經
第一
頭部中行十穴
神庭 上星 囟會 前頂 百會三陽五會 天滿 神聰 明堂 後頂交沖 強間大羽 腦戶合顱 風府舌本 啞門喑門 舌橫 舌厭
偃伏第二行左右十四穴
曲差 五處 承光 通天 絡卻強陽 腦蓋 玉枕 天柱 眉沖
偃伏第三行左右十二穴
臨泣 目窗 正營 承靈 腦空顳顳 風池
側頭部左右二十六穴
頷厭 懸顱 懸厘 天沖 率谷 曲鬢 角孫 竅陰 浮白 顱囟顱息 (�契)脈資脈 完骨 翳風
正面部中行六穴
素(骨羽人�)面王 水溝人中 兌端 齦交 承漿懸漿 廉泉舌本
面第二行左右十穴
攢竹始光 光明 員柱 (目青)明淚孔 巨(骨羽人�)巨(穴卯) 迎香 禾(骨羽人�)長頻 禾(穴卯)
面第三行左右十穴
陽白 承泣 四白 地倉 大迎
面第四行左右十穴
本神 絲竹空目(骨羽人�) 瞳子(骨羽人�)太陽 前關 顴(骨羽人�) 頭維
側面部左右十四穴更二穴
上關客主人 客主 下關 前關太陽 即瞳子(骨羽人�) 和(骨羽人�) 听會听呵 後關 耳門 听宮 頰車機關
肩部左右二十六穴
肩井膊井 天(骨羽人�) 巨骨 (月需)會(月需)(骨羽人�) 肩(骨蟲)中肩井 扁骨 肩(骨羽人�) 肩貞 天宗 秉風 (月需)俞 曲垣 肩外俞 肩中俞
背俞部中行十三穴
大椎 陶道 身柱 神道 靈台 至陽 筋縮 脊中神宗 脊俞 懸柩 命門屬累 陽關 腰俞背解 髓孔 腰柱 腰戶 髓空 長強
背俞第二行四十四穴
大杼 風門熱府 肺俞 厥陰俞 心俞 督俞高蓋 膈俞 肝俞 膽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腎俞 氣海俞 大腸俞 關元俞 小腸俞 膀胱俞 中膂 內俞脊內俞 白環俞 上(骨羽人�) 次(骨羽人�) 中(骨羽人�) 下(骨羽人�) 會陽利機
背俞第三行左右二十八穴
附分 魄戶 膏肓俞 神堂 (言意)(言喜) 膈關 魂門 陽綱 意舍 胃倉 肓門 志室 胞肓 秩邊
側頸項部左右十八穴
天谷 天牖 天窗窗籠 天鼎天頂 扶突水穴 缺盆 天蓋 人迎五會 水突 氣舍
膺俞部中行七穴
天突天瞿 璇璣 華蓋 紫宮 玉堂玉英 羶中(�回旦 dan)中 元兒 中庭
膺俞第二行左右十二穴
膺俞第三行左右十二穴
膺俞第四行左右十二穴
側腋左右八穴
腹部中行十五穴
腹第二行左右二十二穴
腹第三行左右二十四穴
腹第四行左右十四穴
側脅左右十二穴
手太陰肺經左右十八穴
手陽明大腸經左右二十八穴
手少陰心經左右十八穴
手太陽小腸經左右十六穴
手厥陰心主脈左右十六穴
手少陽三焦經左右二十四穴
足厥陰肝經左右二十二穴
足少陽膽經左右二十八穴
足太陰脾經左右二十八穴
足陽明胃經左右三十穴
足少陰腎經左右二十穴
足太陽膀胱經左右三十六穴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第七
穴名索引
 

中醫藥學具有中國特色的生命科學,是科學與人文融合得比較好的學科,在人才培養方面,只要遵循中醫藥學自身發展的規律,只要把中醫理論知識的深厚積澱與臨床經驗的活用有機的結合起來,就能培養出優秀的中醫臨床人才。

近百余年西學東漸,再加上當今市場經濟價值取向的作用,使得一些中醫師診治疾病,常以西藥打頭陣,中藥作陪襯,不論病情是否需要,一概是中藥加西藥。更有甚者不切脈、不辨證,凡遇炎癥均以解毒消炎處理,如此失去了中醫理論對診療實踐的指導,則不可能培養出合格的中醫臨床人才。對此,中醫學界許多有識之士頗感憂慮而痛心疾首。中醫中藥人才的培養,從國家社會的需求出發,應該在多種模式多個層面展開。當務之急是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要倡導求真求異,學術民主的學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設立了培育名醫的研修項目,首先是參師襄診,拜名師制訂好讀書計劃,因人因材施教,務求實效。論其共性則需重視“悟性”的提高,醫理與易理相通,重視易經相關理論的學習;還有文獻學、邏輯學,生命科學原理與生物信息學等知識的學習運用。“悟性”主要體現在聯系臨床,提高思想思考思辯的能力,破解疑難病例獲取療效。再者是熟讀一本臨證案頭書,研修項目精選的書目可以任選,作為讀經典醫籍研修晉階保底的基本功。第二是診療環境,我建議城市與鄉村、醫院與診所、病房與門診可以兼顧,總以多臨證多研討為主。若參師三五位以上,年診千例以上,必有千乘學問。第三是求真務實,“讀經典做臨床”關鍵在“做”字上苦下功夫,敢于置疑而後倒流下、詮釋進而創新,詮證創新自然寓于繼承之中。

中醫治學當溯本求源,古為今用,繼承是基礎,創新是歸宿,認真繼承中醫經典理論與臨床診療經驗,做到中醫不能丟,進而才是中醫現代化的實施。厚積薄發、厚今薄古為治學常理。所謂勤求古訓、融匯新知,即是運用科學的臨床思維方法,將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以顯著的療效、詮釋、求證前賢的理論,寓繼承之中求創新發展,從理論層面闡發古人前賢之未備,以推進中醫學科的進步。

綜觀古往今來賢哲名醫均是熟諳經典,勤于臨證,發遑古義,創立新說者。通常所言的“學術思想”應是高層次的成就,是鍥而不舍長期堅持“讀經典做臨床”在取得若干鮮活的診療經驗的基礎上,應是學術閃光點凝聚提煉出的精華。筆者以弘揚中醫學學科的學術思想為己任而決不敢言自己有什麼學術思想,因為學術思想一定要具備有創新思維與創新成果,當然是在繼承為基礎上的創新;學術思想必有理論內涵指導臨床實踐,能以提高防治水平;再者學術思想不應是一病一證一方的診治經驗與心得體會。如金元大家劉完素著有《素問玄機原病式》,自述“法之與術,悉出《內經》之玄機”,于刻苦鑽研運氣學說之後,倡“六氣皆從火化”,闡發火勢病證脈治,創立腑腑六氣病機、玄府氣液理論。其學術思想至今仍能指導溫熱、瘟疫的防治。非典型傳染性肺炎(SARS)流行時,運動玄府氣液理論分析證候病機,確立治則治法,遣藥組方獲取療效,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造福群眾。毋庸置疑劉完素是“讀經典做臨床”的楷模,而學習歷史,凡成中醫大家名師者基本如此,即使當今名醫具有卓越學術思想者,亦無例外,因為經典醫籍所提供的科學原理至今仍是維護健康防治疾病的準則,至今仍堡其青春,因此“讀經典做臨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值得指出,培養臨床中堅骨干人才,造就學科領軍人物是當務之急。在需要強化“讀經典做臨床”的同時,以唯物主義史觀學習易經易道易圖,與文、史、邏輯學交叉滲透融合,提高“悟性”指導診療工作。面對新世紀東學西漸是另一股潮流,國外學者研究老聃、孔丘、朱熹、沈括之學,以應對技術高速發展與理論相對滯後的矛盾日趨突出的現狀。譬如老聃是中國宇宙論的開拓者,惠施則注重宇宙中一般事物的觀察。他解釋宇宙為總包一切之“大一”與極微無內之“小一”構成,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大一寓有小一,小一中又涵有大一,兩者相兼容而為用。如此見解不僅對中醫學術研究具有指導作用,對宏觀生物學與分子生物學的鏈接,納入到系統復雜科學的領域至關重要。近日有學者撰文討論自我感受的主觀癥狀對醫學的貢獻和工程師參照的意義;有學者從分子水平尋求直接調節整體功能的物質,而突破靶細胞的發病機制;有醫生運用助陽化氣,通利小便的方藥能同時改善胃腸癥狀治療幽門螺桿菌引起的胃炎,還有醫生使用中成藥治療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運用非線性方法,優化觀察指標,不把增生前列腺的直徑作為惟一的“金”指標,用綜合量表評價療效而獲得認許,這就是中醫的思維,要堅定地走中國人自己的路。

人民衛生出版社為了落實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設立的培育名醫的研修項目,先從研修項目中精選20種古典醫籍予以出版,余下50余種陸續刊行,為我們學習提供了便利條件,只要我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就會學有所得、學有所長、學有所進、學有所成。治經典之學要落腳臨床,實實在在去“做”,切忌坐而論道,應端正學風,尊重參師,教學相長,使自己成為中醫界骨干人才。名醫不是自封的,需要同行認可,而社會認可更為重要。讓我們互相勉勵,為中國中醫名醫戰略實施取得實效多做有益的工作。

王永光
2007年3月5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