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紀的終結與90年代

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紀的終結與90年代
定價:240
NT $ 209
  • 作者:汪暉
  •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出版日期:2008-05-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08028522
  • ISBN13:9787108028525
  • 裝訂:平裝 / 532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為作者近十年的論文結集。全書以“中國”及其“現代”為核心關懷,討論的多是90年代以來社會急遽轉型中經濟全面市場化、消費主義盛行、社會階層結構性重組和知識群體明顯分化的大背景下,中國知識思想的狀況與問題;同時對60年代末期以降東西方均逐漸強化的“去政治化”過程所導致的政黨政治的危機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秘論述。

作者簡介︰

汪暉,1959年10月生,江蘇揚州人。曾就學于揚州師範學院中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1988年獲文學博士學位。現任職于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著作有︰《反抗絕望——魯迅的精神結構與《吶喊》《彷徨》《研究》(1991)、《無地彷徨——“五四”及其回聲》(1994)、《死火重溫》(2000)、《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2004)等。
 

目錄

序言
去政治化的政治、霸權的多重構成與60年代的消逝
當代中國的思想狀況與現代性問題
中國“新自由主義”的歷史根源
——再論當代中國大陸的思想狀況與現代性問題
“科學主義”與社會理論的幾個問題
是經濟史,還是政治經濟學?
——《反市場的資本主義》導言
改制與中國工人階級的歷史命運
——江蘇通裕集團公司改制的調查報告
附記
韋伯與中國的現代性問題
亞洲想象的政治
如何詮釋“中國”及其“現代”?
——《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新版序言
附錄一 現代性問題答問
附錄二 90年代的文化研究與文化批評
附錄三 金沙江之子
——追憶蕭亮中
 

“90年代”誕生于1989一1991年的世界性巨變,它綿延伸展,越過了人們用以標記時間的段落。在我的用語中,“90年代”與1990年代並非完全重疊,前者指稱從80年代末葉發展至今的一個進程,其特征是市場時代的形成以及由此產生的復雜巨變,而後者只是一個時間的標記。就思想的變遷而言,大約到1990年代的中期,中國知識分子才從前一個震蕩中復蘇,將目光從對過去的沉思轉向對我們置身的這個陌生時代的思考。這是一個誕生于1989年的大震蕩之中的早產的嬰兒,卻必須面對空前劇烈的社會重組。也許會像許多時代的終結一樣,“90年代”的離去需要一個事件作為標記,但也很可能,在這個序幕式的時代與正式的劇情之間並無嚴格的分界,它成立的標志正是暖昧的綿延。

我的一個基本的看法是︰“80年代”是以社會主義自我改革的形式展開的革命世紀的尾聲,它的靈感源泉主要來自它所批判的時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價值規律與商品經濟”、“人道主義與異化問題”等等被視為典型的“80年代的論題”,其實沒有一個不是來自50、60和70年代的社會主義歷史);而“90年代”卻是以革命世紀的終結為前提展開的新的戲劇,經濟、政治、文化以至軍事的含義在這個時代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若不加以重新界定,甚至政黨、國家、群眾等等耳熟能詳的範疇就不可能用于對這個時代的分析。因此,盡管兩個年代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後者絕不是前者的自然延續。在“90年代”,不同的思想力量與新自由主義的對峙成為重要的思想事件——新左派的崛起,後現代思潮的起伏,保守主義的滲透,民族主義的消長,以及自由主義的流行,每一個潮流都包含著含混的趨勢,若不能將它們置于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興盛、衰落或轉型之中加以詮釋,我們就弄不清它們的真正方位。透過思想對峙的態勢和媒體中的混戰狀態,我們不但發現一系列具體的社會問題、法律問題、政治問題和文化問題以公共討論的形式呈現出來,而且也發現有關當代問題的所有爭論都不可避免地涉及重估20世紀中國的歷史傳統——“90年代”的另一個醒目的標志是20世紀形成的價值系統和歷史觀的深刻危機,不要說革命時代和社會主義歷史所提供的價值,就是上面提到的那些“80年代命題”也沒有多少相干。在我們追問“90年代”的含義之時,也不免好奇︰“20世紀”究竟是包裹在“漫長的19世紀”內部的他者,還是通過革命催生21世紀的幽靈?

由于“90年代”的誕生與20世紀歷史的分崩離析相互重疊,一個奇異的景觀恰好是︰這一時代看起來與“漫長的19世紀”有著更多的親緣關系,而與“20世紀”相距更加遙遠。一方面是經濟的高速增長,技術的長足進步,全球化過程的深化,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的迅速攀升,以及美國霸權日益顯露的危機;另一方面是帝國主義戰爭,軍事遏制戰略,“反恐”軍事聯盟,農民、農村和農業的普遍危機,傳統工人階級的解體與新工人階級(以農民工為主體)的形成。在這個巨變的時代,我們見證了市場社會如何將教授、醫生、律師、詩人、學者、藝術家、媒體工作者“變成了它出錢招雇的雇佣勞動者”(馬克思語),見證了社會主義實踐力圖壓抑的各種社會要素如何破繭而出,成為新秩序的基礎——伴隨20世紀的大幕落下,那些構成“19世紀”之特征的社會關系重新登場,仿佛從未經歷革命時代的沖擊與改造一般。在這個意義上,“90年代”與其說是“歷史的終結”,毋寧更像是“歷史的重新開始”。

歷史(尤其是19世紀意義上的歷史)以一種重復的形式延續,但重復總是昭示著差別。冷戰的終結與革命的終結相互重疊意味著這個時代既不是19世紀的跨越式延伸,也不可能簡單搬用20世紀的政治模式解決我們面臨的問題。19世紀的大轉變創造了資本主義時代的內部敵人,即無產階級和全新的社會主義運動,最終發展成為一種以社會主義黨一國體制為基本形式的、作為西方資本主義外部的體系;而20世紀末葉的大轉型卻是以這一資本主義的外部體系的終結為標志的——不但是社會主義體系的瓦解,而且也是階級斗爭、民族斗爭和政黨政治等傳統政治形式的大規模衰落。為了探索這個新的局勢,中國的知識領域出現了一系列標志性論題(諸如市場化、全球化、民族主義、“文明沖突論”、“人文精神”、後殖民主義、制度創新、國家能力、城市化和農民工、新古典自由主義或新自由主義、金融危機、三衣危機、醫療保障體制危機、住房體制危機和勞動權利危機、後現代主義、文化保守主義、現代性的反思、人文教育和大學改革等等),即便我們可以在“80年代”的學術研究和文化討論中能夠找到與這些論題相關的蛛絲馬跡,“90年代”的主題、方法、視野和規模也已經與先前的時期劃出了清晰的界限。要弄清這個時代的特征,我們至少需要回答如下問題︰為什麼冷戰的終結與革命的終結相互重疊?為什麼“90年代”不是“短20世紀”的尾聲,而更像是“漫長的19世紀”的延伸?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