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卷

道教卷
定價:270
NT $ 235
  • 作者:牟鐘鑒/主/編
  •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05091126
  • ISBN13:9787105091126
  • 裝訂:平裝 / 562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道教是根植于中國古代文化的民族性宗教,它源遠流長,已有一千八百年以上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社會三大精神支柱(儒、佛、道)之一,也是當前五大合法宗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中唯一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正式信徒歷來不多,但它對于中國的哲學、倫理、政治、文學、藝術、民俗、醫藥學、健身養生學等卻有著深刻而持久的影響;它尤其與民間信仰有著千絲萬縷的血肉聯系,具有極強的草根性,廣泛滲透到民眾日常生活和心理結構之中,成為塑造中國人國民性格的文化要素,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根柢全在道教。”魏晉以後,老莊道家主要在道教中發展,並與孔孟儒學形成互補。道家和道教還成為接引印度佛教進入中國、不斷被理解消化的中介。由此而形成“儒、佛、道”三教鼎立與合流的態勢,主導了中國文化發展的方向。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道教還和儒學、佛教一起,流傳到各民族地區,與當地的民族文化相結合,成為溝通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精神紐帶。

因此,不了解道教,便不可能真正認識中國人和中國文化。

牟鐘鑒,1965年北京大學中國哲學史方向研究生畢業,1966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從事中國哲學與宗教研究,1987年底至今在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儒家、道家哲學,中國宗教史,宗教學理論,民族與宗教問題。代表性科研成果有︰《中國宗教通史》(合著)、《宗教.文藝.民俗》、《儒學價值的新探索》、《走近中國精神》、《道教通論》(主編)等。
 

目錄


道教研究綜述
百年來首都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道教經典
《老子》、《周易》同為道教義理之淵源
論《太平經鈔》甲部之偽
《道藏》的編纂、研究和整理
從一切道經到中華道藏——道教文獻的歷史回顧
道教義理
道教與性命之學
略論道教養生學思想
道教人格完善理論及其現代價值
道教內丹學中的“順逆”問題及其現代詮釋
論《太平經》的婦女觀及其對道教發展的影響
道教教義中的環境保護思想初探
道教歷史與人物
成玄英與重玄學
成玄英“窮理盡性以至于命”解
論陳攖寧及所倡仙學
曹操與道教
借問路旁名利客,無如此處學長生 ——華山道教歷史簡議
全真道與齊魯文化
道教的科儀與法術
“大三清”與太乙煉、斗姥煉的比較研究——兼論華南道教與江南道教科儀的異同
道教法術科儀的表演特征
道教符咒治病術醫學底蘊考論
道教與社會及文化
道教文化與現代社會生活
道學文化的新科學觀
宮觀生態論
道教善書《太微仙君功過格》及其影響
道教傳播與少數民族貴族對漢文化的認同
論道教心性修煉的心理調治功能
貴生戒殺——論道教的生態思想
道家、道教與儒學、佛教
道家‧道教‧道學
從道家的根本道論到道教的內丹學
老子、老子之道與道教的發展——兼論“老子化胡說”的文化意義
道教的六天說
中國傳統社會評估宗教的價值標準——以清朝的佛道教政策和法規為例
作者簡介
編後記
 

道教是根植于中國古代文化的民族性宗教,它源遠流長,已有一千八百年以上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社會三大精神支柱(儒、佛、道)之一,也是當前五大合法宗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中唯一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正式信徒歷來不多,但它對于中國的哲學、倫理、政治、文學、藝術、民俗、醫藥學、健身養生學等卻有著深刻而持久的影響;它尤其與民間信仰有著千絲萬縷的血肉聯系,具有極強的草根性,廣泛滲透到民眾日常生活和心理結構之中,成為塑造中國人國民性格的文化要素,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根柢全在道教。”魏晉以後,老莊道家主要在道教中發展,並與孔孟儒學形成互補。道家和道教還成為接引印度佛教進入中國、不斷被理解消化的中介。由此而形成“儒、佛、道”三教鼎立與合流的態勢,主導了中國文化發展的方向。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道教還和儒學、佛教一起,流傳到各民族地區,與當地的民族文化相結合,成為溝通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精神紐帶。因此,不了解道教,便不可能真正認識中國人和中國文化。

中國在歷史上是一個多民族、多信仰、多宗教的國家,但知識界與民間百姓在信仰上有明顯差異。上層精英多受儒學影響,推尊“崇德、廣業”的人學,對于神道(即現今所說的“宗教”)則采取“敬鬼神而遠之”的態度;下層民眾則信仰各種宗教和神靈。由此之故,以儒家學者為主組成的文史學術界,在記錄和總結思想文化歷程的史書中,對宗教史的內容相當忽略。以正史中記載佛、道二教的史料而論,僅有《魏書‧釋老志》和《元史‧釋老傳》數篇。若專就道教史的研究而言,比較有學術性的專著,早期可推陳銘(王圭 gui)(教友)于清光緒年間撰成的《長春道教源流》;這是一部教內人士寫的學術性著作,但已顯示出卓越的理性治史的眼光。

現代新型道教學術研究興起于20世紀初辛亥革命之後。所謂“現代新型”,其一,是指學者接納了從西方經日本引進不久的“宗教”的概念,把道教作為宗教從道家體系中分離出來獨立進行研究;其二,研究者不是道教徒,也不反道教,而是從人文學術的視野對道教作客觀的研究;其三,研究者多受日本和西方學術的影響,自覺或不自覺運用現代西方理性主義和文化學的理論和方法,擺脫了儒家經學的局限和道教信仰主義的約束。民國時期最有代表性的學術成果,有許地山的《道教史》(上)、傅勤家的《中國道教史》、陳垣的《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陳國符的《道藏源流考》。此外,陳攖寧的仙學研究也具有現代學術氣象。他雖然屬道教中人,但他試圖把道教與現代實驗科學結合起來,使仙學成為一門生命科學。他的研究成果,後來結集在《道教與養生》一書中。

但是,民國年問的道教研究比起儒學、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來說,是最為薄弱的,它只是分散努力的幾位學者的個人事業,沒有形成研究群體,更沒有匯成學術思潮和獨立學科或學派,是頗受社會冷落的。究其原因,一是清末以來,道教式微,社會地位下降,道教界缺乏一流人才,義理上抱殘守缺,人員又混雜不純,遂下降為衣食之教和法術之教,不復有大教氣象,難以起精神導向作用,逐漸被邊緣化,也難以引起學界的高度重視;其二,學術界籠罩在西方科學理性思潮之下,視道教為“迷信”、“陋俗”,看不到其人文價值,故獻身于研究道教的學者甚少;其三,道教文獻資料相對缺乏,傳世的明代《正統道藏》經歷戰亂,原版已甚少見邀,待上海涵芬樓影印本于1926年完成問世,學界閱讀才稍覺方便,這也是制約研究的一個因素。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