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家庭羅曼史

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家庭羅曼史
定價:144
NT $ 144
 

內容簡介

林‧亨特是繼娜塔莉‧澤蒙‧戴維斯後,新文化史的掌旗者。亨特在本書中以“家庭羅曼史”指稱集體無意識的家庭秩序圖像,這種家庭秩序的圖像構成了法國大革命政治理念的基調。作者借著討論家庭成員間的關系,闡述這種政治理念;並以家國互喻的方式,陳述18世紀的法國人視其統治者為父、視其國為家的想法。

首先上場的是國王與父親︰作者從國王被�談起,藉此暗喻家庭權力結構隨國王以身殉新共和國而開始動搖,也意味父親遭逐殺,或父親的權威地位遭動搖。接著是家中的兄弟——革命時期的當權者︰他們在父親(國王)遺留下來的權力真空中,既爭權奪利(對內)又互相團結(對外)。

母親則以「壞女人」的角色現身;這是革命黨徒在推翻父權體制後,不願見到女性參政,而將參政的女性視為壞母親的霸權論述。由此延伸的另一現象,是小說家很敏銳地捕捉到政客內心的糾結——對女性從政的恐懼,並將它隱藏在許多色情文學淫亂女性的書寫中。最後,作者以法國大革命後家庭成員各歸其位作結。

本書的論述並非沿著時間的脈絡直線前進,而是在革命十年間顛來倒去地反復敘說,徹底顛覆單一觀點的直線史觀,呈現給讀者另一種解讀歷史的典範之作。

林‧亨特(Lvnn Hunt 1945-),美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新文化史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和領導者之一。曾任教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費城賓州大學,之後轉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任教迄今。主要著作有︰《大革命與法國外省特魯瓦、蘭斯的城市政治》、《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政治、文化與階級》等;並先後主編了兩部重要的新文化史理論文集一《新文化史》及《超越文化轉向》。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家庭的政治模式
第二章 好父親的興與衰
第三章 兄弟幫
第四章 壞母親
第五章 薩德的家庭政治
第六章 家庭重建
結語 過去式的家長制?
 

由于本書的標題可能會對某些讀者造成困惑,我願意在此以解釋何謂“家庭羅曼史”(family romance)。此名詞援借文學批評領域,通常與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學說有關。科洛伊德以“家庭羅曼史”指稱神經官能病患的某種幻想,在其幻想中病患希望能逃離自己鄙視的親生父母,而由某些具有較高社會地位的人取而代之。當孩子遭親生父母冷落時,他(此處特別指稱男性,因為弗洛伊德認為女性在這方面的傾向較弱)以想象他們並非自己的親生父母作為報復的手段,而認為自己的生身父母實為財高權重的地主、貴族,或甚至貴為國王、皇後。在弗洛伊德的學說中,家庭羅曼史屬個人心理層次,是個人(尤其是男性個體)美化社會地位的方式。不過,由于涉及關于家庭的想象及家庭內部之沖突,因此“個人心理層次”與社會秩序便發生了關系。

相較于弗洛伊德視家庭羅曼史為個人的心理層次,我則以此名詞指稱政治(換言之是一種集體)的無意識,並賦予此名詞正面意義,將其視為構成法國大革命政治理念的某種集體而無意識的家庭秩序想象。本書將闡述,透過關于家庭關系的論述,法國人形成某種集體卻無意識的政治理念。我所討論的並非是一種普遍現象;其他人在其他時間也可能感受到其他的政治理念。不過,歷史文件顯示,大部分18世紀的歐洲人均視其統治者為父,視其國為家。這種家庭模式有意無意地在他們中運行。

從某種意義來說,法國人希望擺脫自己鄙視的政治父王,但是他們並不寄希望由另一個社會地位更高的人來繼任王位,雨希望以另一種家庭形態來取代國王與王後。在新的家庭形態中,雙親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擁有自主權力的孩子,尤其是兄弟。不消說,法國革命分子並不會站在講台上講述他們關于政治秩序的心理與性幻想。行文至此,讀者或許會質疑︰有什麼證據支持“無意識的政治理念”與“家庭羅曼史”的存在?如果不引用這些名詞,某些證據可能仍流于混淆不清或神秘費解的狀態;我希望呈現足夠的證據,好說服讀者相信這樣的研究取向是饒有趣味的。透過我的研究,以往被忽略的證據能夠更顯清晰,借此還能對現代的政治提出重要的問題。專制政治的意識形態明顯地連結了君王政府與父權家庭,而法國大革命期間所提倡的“手足情誼”則打破了先前的模式。在政治意義上,家庭模式的轉變絕對有其意義。

在介紹“家庭羅曼史”一詞時,我並不認為法國革命分子是因為根植于個人扭曲的心理狀態而做出某種病態的幻想。革命期間的家庭羅曼史(在此以復數表示)並非出于失望而產生的神經反應,這一點與弗洛伊德的學說不同。革命期I司的家庭羅曼史,乃是一種想要重新塑造政治世界的努力,力圖將政治與父權分離。我借用“家庭羅曼史”一詞,是為了表示這樣的塑造除了有意識的政治論述外,多半還來自私人領域。研究中涉及的文件,從處死國王的演說、圖畫到尋常百姓家中的版畫,透過琳瑯滿目的文件,我嘗試捕捉它的形成過程及轉變。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