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重建:波蘭、烏克蘭、立陶宛、白俄羅斯,1569—1999

民族的重建:波蘭、烏克蘭、立陶宛、白俄羅斯,1569—1999
定價:408
NT $ 355
 

內容簡介

20世紀末,原來波蘭-立陶宛王國的核心地區已經分裂為四個以民族命名的現代國家:波蘭、烏克蘭、立陶宛和白俄羅斯。早期的一種民族觀念如何演變為四種現代民族觀念?

維爾紐斯、維爾尼亞、維爾納,在本書中,這些指涉著同一座城市的區別微妙的名字,以看似不動聲色的方式出現在同一個句子的兩端。它們是本書所述故事的背景音符,指示著一整套有關“我是誰”“我的祖國在哪裡”“什麼是民族”的記憶、理念和話語。跨越四個世紀,四個國家,通過將目光落在這片有著複雜民族混居背景、經歷過極其多元的政體模式,被幾度撕裂乃至摧毀的土地上,斯奈德試圖為我們揭示民族理念轉變的奧秘,追蹤概念如何被解釋、扭曲、發明和濫用,如何在與更為複雜的外部力量相互衍生的過程中釀成深重苦難,又煥發出嶄新光輝。

更為重要的是,作者試圖為有關通往國家的路徑的終極問題尋找回答:我們如何才能避免這條路上的苦痛經驗?
 
 

目錄

名字與來源                                    
地名表                                            
地 圖                                              
縮 寫                                              
檔 案                                              
導 論                                              
 
第一部分丨立陶宛和白俄羅斯的祖國之爭
第1章  立陶宛大公國(1569—1863)                          
第2章  立陶宛!我的祖國!(1863—1914)                
第3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維爾納斯之問(1914—1939)   
第4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維爾紐斯之問(1939—1945)   
第5章  尾聲:蘇維埃立陶宛的維爾紐斯(1945—1991)   
 
第二部分丨危機四伏的烏克蘭邊境
第6章  近代早期的烏克蘭(1569—1914)                  
第7章  加利西亞和沃裡尼亞的邊緣(1914—1939)          
第8章  烏克蘭西部的種族清洗(1939—1945)                  
第9章  波蘭東南部的種族清洗(1945—1947)                  
第10章  尾聲:共產主義和被清除的記憶(1947—1981) 
 
第三部分丨重建波蘭祖國
第11章  愛國的反對派和國家利益(1945—1989)            
第12章  標準的民族國家(1989—1991)                    
第13章  歐洲標準和波蘭利益(1992—1993)                    
第14章  尾聲:回到歐洲                                 
 
注 釋                                              
致 謝                                              
索 引    
 
 

導論
 
民族是何時產生的?是什麼導致了種族清洗?國家間如何達成和解?

本書追溯了現代獨立國家歷史中的一段時期,起始於近代早期歐洲歷史中最龐大的共同體16世紀的波蘭立陶宛王國建立之時。當時,王國內包含的人群有貴族、天主教徒、東正教徒和新教徒。波蘭和立陶宛貴族,以及東斯拉夫人由共同的政治和公民權利所聯合,他們用拉丁語或波蘭語描述自己是“來自波蘭民族的”。他們理所應當地認為,在萬事萬物的自然秩序中,國家、演說、文學和宗教禮拜儀式的語言本就不同。18世紀,在王國遭到後來崛起的帝國瓜分後,一些愛國者將民族(nation)重新解釋為國民(people),而民族性(nationality)則由人們所說的語言決定。在20世紀末,也就是本書追溯的歷史的尾聲,原來波蘭立陶宛王國的核心地區已經分裂為四個以民族命名的現代國家:波蘭、烏克蘭、立陶宛和白俄羅斯。自那時起,有關民族性概念的盛行觀點認為,說不同語言的人群應以國界線作為邊界,人們的演說、政治和宗教禮拜時用的語言同樣以此劃分。那麼,早期的一種民族觀念是如何演變為四種現代民族觀念的?

我們在本書中探討的這塊土地上湧現的民族觀念分為三個時期,即近代早期(early modern)王國時期(1569—1795)、19世紀帝國瓜分時期(1795—1918)以及獨立國家和隨之取代它們的蘇聯加盟共和國時期(1918—1939)。我們會發現近代早期的波蘭民族在瓜分後依然倖存,並在帝國統治時期逐漸繁盛,而它的瓦解是從19世紀末期開始的。連現代民族觀念都是在與近代早期民族觀念的激烈競爭中逐漸顯現的,以此和更遙遠的帝國統治背景形成了對比。而傳統愛國主義和種族民族主義之間膠著的競爭狀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確立的政權形態中依然存在。1918年之後,儘管國家本身已經強制做出選擇,不再考慮其他選項,但是當時剛剛出現的關於現代民族國家的特許觀念並未占得支配性地位。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大規模暴力衝突最終打破了這一早期民族觀念共存的歷史局面。驅逐、種族滅絕和種族清洗徹底破壞了歷史區域,洗劫了多文化並存的城市,為現代民族主義的產生掃除障礙。大屠殺和精英置換將歷史傳統連根拔起。為了進一步闡明這一觀點,本書將聚焦于戰時波蘭人和烏克蘭人的經歷,探尋他們之間相互實施種族清洗的原因。在蘇聯和納粹相繼佔領的四年後,烏克蘭人和波蘭人對對方實施過四次以上的種族清洗,造成的後果是超過10萬人死亡,140萬人被迫定居別處。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是民族主義導致了種族清洗,還是種族清洗給不同人群貼上了民族標籤?

單一民族國家能夠挨過這段歷史嗎?被粗暴地表現為種族清洗的現代民族觀念的要求,能否找到一種更加和平的表達方式?以上都是20世紀40年代到90年代間,人們陸續提出的問題。在1989年革命發生後,在波蘭、立陶宛、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人們可以找到所有能想像到的造成民族衝突的原因:帝國瓦解、不具有歷史合法性的國界線、挑釁的少數族群、揚言復仇者、恐懼的精英人群、新建立的民主政治體制、種族清洗的記憶以及長期衝突的民族迷思。由此,波蘭的東部政策制定者開始意識到現代民族塑造了一種穩定的地緣政治秩序。人們可以預見蘇聯的快速解體將最終走向和平,而證明波蘭的成功的最簡單證據就是西方對這片地區曾發生的歷史敵對和戰時種族清洗一無所知,而這些正是本書所要描述的。在90年代爆發武裝衝突的國家,比如前南斯拉夫,人們對那裡先前的戰爭和可能存在的古老仇恨所知一二。而在和平與繁榮盛行之地,比如波蘭,“重返歐洲”的歷史敘述重回人們的視野。波蘭的東部政策能夠成功的另一個理由正是波蘭與西方的融合。1999年,人們驚訝地看到所謂新歐洲的失敗與成功同時出現:北約接納了波蘭,同時北約轟炸了南斯拉夫。正當全世界都在關注塞族人和他們的鄰居之間的衝突時,一支波蘭烏克蘭維和部隊進駐科索沃。為何歐洲東北地區能夠團結一致,而歐洲東南地區卻分崩離析?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