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原理新論︰大眾傳媒時代的藝術原理

藝術原理新論︰大眾傳媒時代的藝術原理
定價:150
NT $ 131
  • 作者:郭勇健
  • 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730538X
  • ISBN13:9787807305385
  • 裝訂:平裝 / 338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綜觀全書,本書除了在藝術原理的哲學建構上具有非同一般的扎實根基外,另一個明顯的優點是藝術感受的真切。我們看勇健的行文,在理論上的抽象論證過程中,每隔幾行就有一段極其具體的藝術創作和欣賞的生動案例,或是舞蹈,或是雕塑,或是繪畫,或是音樂,或是中國古代詩詞,或是小說家言,古今中外都有,以為理論的佐證。這些藝術活動的實例並非拾人現成牙慧,而是滲透著作者自身的體會,因此才能夠那麼信手拈來,與抽象的理論和概念吻合得那麼天衣無縫,把一個高深晦澀的理論問題闡發得淋灕盡致。很早就曾有人提倡,美學文章應該寫得“美”,讓人讀來有一種審美愉快,但通常人們都把這種要求誤解成美學文章就是“美文”,即一種單純抒情性的散文。本書則真正顯示了一本美學的著作本身應該具有的美學標準,雖然講的是深奧的道理,讀來卻春風撲面,不忍釋手,表現了作者在文學和藝術領域中具有深厚的修養和敏銳的領悟。這也是一個優秀的美學家所必備的素質。可以說,一個連基本的行文都缺乏美的要求和感受的人,他的美學理論也注定是枯燥的、干癟的,是脫離創作和欣賞的實際的。但是,同時具備深厚的藝術修養和強勁的哲學思辨能力的人是極為罕見的,勇健君兼備這兩種才能,實在是難能可貴,這與他的天生的聰慧固然有關,但與他後天的勤奮也是分不開的。我為這部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原理新論》的產生而慶賀,並祝願他在振興我國美學研究的園地里取得越來越大的成就。

郭勇健︰1973年10月生于福建省福消市。2003年畢業于東南大學藝術學系,獲博士學位。現任教于廈門大學中文系。已出版著作有︰《永恆的偶像——關于雕塑》(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作為藝術的舞蹈——舞蹈美學引論》(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年),《創造的奧秘——李維祀雕塑藝術研究》(岳麓書社,2007年),《我看易中天》(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
 

目錄

總序/黃鳴奮
序/鄧曉芒
緒論 何謂藝術原理?
第一章 藝術原理回顧
一 模仿論
1.問題與意義
2.物象與意象
3.模仿與再現
二 表現論
1.作者與作品
2.舞蹈與表現
3.情感與形式
三 形式論
1.自治性的理論
2.多樣性的統一
3.有意味的形式
第二章 藝術現狀描述
一 審美的破產
1.日用品與藝術品
2.四要素與三關系
3.審美價值與藝術價值
二 光韻的消逝
1.藝術價值與膜拜價值
2.藝術品與復制品
三 藝術的終結
1.網絡與藝術︰經典之死
2.行動與作品︰作品之死
3.終曲與序曲
第三章 藝術溯源
一 現象學與意向性
1.回到事情本身
2.意向性理論述要
3.意向性理論運用
二 人與世界
1.存在問題
2.“在之中”
3.“應手性”
4.作品世界
三 技術與藝術
1.技術
2.技藝
3.技巧
第四章 藝術性或藝術因素
一 哲學與藝術
1.開端︰驚異感與陌生化
2.方式︰論證與直觀
3.方式︰可能性與假定性
4.目的︰真理與藝術
二 科學與藝術
1.理性科學與博物科學

2.技術操作與藝術創造
第五章 藝術創造與藝術家
一 藝術創造過程
1.創造與過程
2.觀察與想象
3.同構與脫胎
4.媒介與形象
二 藝術家與藝術品
1.“自我消亡的通道”
2.現象學的作者
第六章 藝術作品及藝術接受
一 勢
1.“勢”的意義
2.“勢”與生命
二 場
1.視域
2.未定域
三 無
1.意向性客體
2.主體間性
3.具體化
4.藝術作品與藝術接受
結語 藝術重返生活
附錄 作家朱光潛
一 兩幅面孔
二 體驗模式
三 文體風格
四 人生體驗
五 狗尾續貂
 

繼80年代中國“美學熱”的高峰過後,90年代整個是一個中國美學沉寂的年代。從理論建樹的角度來看,最近十多年中國美學界基本上乏善可陳,甚至有一種理論思維退化的傾向。人們熱衷于采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來解構以往一切有形的東西,不論是體系還是概念,卻沒有任何經得起推敲的新概念來取代舊的。美學界和整個理論界似乎都厭倦了理論思維,除了標新立異和嘩眾取寵之外,就剩下一種回歸傳統妙悟、憑靈性和天分寫美文的文人習氣。我有時懷疑,在一個大眾傳媒的時代,以往那種埋頭做學問的人是不是都已經絕種了?等到我們這一代(老三屆)過去,中國是不是會變成一個巨大的幼稚園?只靠純情和靈氣能否承擔起重建中國精神文明的重任?令入欣喜的是,偶爾也有這樣幾個年輕人,他們憑借自己特立獨行的努力,而在理論思維的崎嶇小道上攀登,常常使我恢復了對中國文化的信心。郭勇健君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最近完成的《藝術原理新論》令我看到了中國當代美學的希望。

說實話,最初我知道勇健君寫了一本《藝術原理新論》並打算一讀時,是有些心存疑慮的。一個學中文的研究生,雖然拿到了一個藝術學方面的博士學位,但真正要從藝術學深人到其內部的美學和哲學原理,寫出一部具有哲學理論層次的系統的藝術原理來,恐怕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何況該書一開始就宣稱︰“我在本書中試圖從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的現象學出發,解釋相關藝術問題,並適當參考羅曼‧英加登的現象學美學的某些觀點,嘗試編出一個略有系統性的‘現象學藝術原理’”(第13頁),更是讓我覺得有點不可思議。胡塞爾現象學是理解當代西方哲學的“瓶頸”,很多西方哲學專業出身的博士甚至教授都對之奈何不得,避之惟恐不及。雖然最近一些年對于現象學的研究和解讀多起來了,但真正能夠合格地談論現象學的人仍然不多。幾年前我曾見過勇健一面,並進行過比較深入的交談,後來又在網上瀏覽過他的網文,他給我的印象是一個極其聰明、具有極高悟性的青年。然而,這麼多年來,我所見過的聰明人不算少數,而能夠成就學術業績的人卻寥寥無幾,蓋因過于聰明有時往往誤事,容易使人在學問上淺嘗輒止,以能夠比周圍的人先有一得而沾沾自喜。勇健在此之前雖然已出版過三本有關藝術學(雕塑和舞蹈)的書,但要上升到現象學哲學層次來建構藝術原理體系,這還完全是另一碼事,沒有數年功夫潛沉思索,連門都沒有。不過,當我通讀完《藝術原理新論》,心中感慨良多,竟生出不常有的“後生可畏”之嘆。

我們這一代人,在青年時代學習條件惡劣,除了極個別有家學淵源的之外,大都先天不足。現在的年輕人條件比我們那時好得無法比擬,但奇怪的是,大體上說,他們同樣缺少文化教養,甚至比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還不如。究其原委,一個是他們沒有遇到我們那個時代還到處可以踫到的合格的老師,但另一個原因恐怕就是他們沒有充分利用他們所擁有的優越的學習條件。後面這點是更帶根本性的。我常想,如果我們那個時代能夠有今天這樣的學習環境,這麼多的信息資料,這麼開放的學術氛圍,這麼多專門的時間來研究學問,即使沒有任何老師來指導我們,憑我們一腔自我教育的熱情,那也將是一個比現今更加輝煌的學術和思想的巔峰時代。但世界上的事情總是這樣,人只有當他沒有東西可學的時候才渴望學習,而要學的東西太多時他卻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苟有能夠把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優越的學習條件結合起來者,要不出大成就都難。我在勇健君身上看到的就是這樣一種希望。他在本書中所表現出來的思維的深度,以及他非長期積累不能達到的文藝素養和思辨能力,都大大出乎我意料之外。本書的優點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第一章中,他對以往一切美學或藝術哲學的歸納就頗見功底,他把美學史上有過的關于藝術原理的各種解釋歸結為三種主要類型,即模仿說、表現說和形式說,並認為其他形形色色的藝術學說都只不過是這三種學說的“變體”︰“其他的藝術理論,或者可以視為它們的不同程度的變體,或者是將它們融會貫通之後的產物,或者是以不同的哲學基礎對它們加以吸收。”這就一開始便顯示了作者並不是一般地羅列藝術史上的各種觀點,而是對之有一種本質結構上的把握。當然,這種劃分的方式本身在其他藝術原理的著作中也不是沒有人提出過,但勇健不是單純依照這些學說在歷史上出現過的事實來理解和分析它們,而是依照藝術原理的內在邏輯結構來對之作出評價。在他看來,模仿論和表現論分別體現了藝術原理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而形式論則是這兩個方面聯結的中介,三者均有其不可否認的合理性。由此他對美學史的分析包含了非常獨到的眼光。例如在對模仿論的討論中,他提出了兩個一般模仿論者常常忽視的觀點,一個是把“意象”(或“形象”)和“物象”區別開來,說明模仿論者真正關注的並不是客觀的“物象”,而是客觀事物在主觀內心中所呈現出來的“意象”(形象),甚至“從物象到形象的轉變,是藝術創造的關鍵所在;而物象與媒介之間存在著的張力,則是藝術作品的部分奧秘所在”。另一個則是把“模仿”和“再現”區別開來了。一般模仿論者都把模仿等同于再現。但勇健則看出,模仿是完全被動地適應對象,而再現則是藝術家主動發出的動作,“‘再現’是自由地接近與理解現實的方式,這種方式的表現是無窮無盡的,每個藝術家都在探索著並提供了接近與理解現實的獨特可能性”;其次,“模仿本身並不是藝術價值,而再現本身即是一種藝術價值”,模仿得好不見得就是好的藝術品,而再現得好則是好的藝術品;再次,“模仿是一個邏輯上與‘表現’不瘺容的概念,再現則不然”,就是說,當再現的對象是人物的內心情感或觀念(而不是模仿外在物象)時,它其實就是表現。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