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崛起的戰略影響

印度崛起的戰略影響
定價:270
NT $ 235
 

內容簡介

本書全面回顧了20世紀最后十年印度經濟改革和開放政策所取得的成就和嶄新變化:加入WTO之后印度企業的成功表現、一個充滿自信的中產階級的出現、核能力的展示等等。作者對崛起的印度的外交事務和對外經濟政策進行了深入探討,分析了印度的文化和智力「軟能力」在塑造印度全球形象方面所發揮的作用,還高度肯定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主張並鼓勵兩個發展中大國加強合作和學習,為全球的繁榮與持久和平共同發揮積極作用。本書是繼尼克松、基辛格等人的著作之后又一本大國戰略方面的力作。

桑賈亞·巴魯,當代印度最知名的經濟評論家之一,現任辛格總理的新聞顧問和發言人,此前曾擔任印度國家安全委員會顧問、《印度時報》和印度《經濟時報》副主編、聯合國發展計划署顧問等職,堪稱印度國家戰略的權威人士。
 

目錄


導言
印度經濟崛起的戰略影響
外交政策的經濟考量:印度的新思維
何謂經濟安全
開放經濟下的國家安全
咎由自取
印度和世界:學會兩條腿走路
國家安全經濟學
孟買呼吁
競爭優勢:能力、市場與中產階級
經濟外交的成果
馬德里僵局:印度和九國集團的堅定立場
大國夢:印度實現潛力所面臨的挑戰
外交中的商務:當今世界的貿易與旗幟
戰略要求
令人沮喪的邊緣政策:回憶一場剛被忘卻的危機
戰爭中對恐怖活動的經濟制裁
一個不明智的勸告
誰需要施舍?
誰害怕全球化?
估量競爭
做好自己的事情
辛格的外援政策
印度在坎昆會議前啟動FTA盛宴
外交政策中的經濟因素
慢車道的WTO和快車道的自由貿易協議
重視對外貿易中的進口
開放的市場開放的社會
亞洲即印度?
印度和東盟:正在形成的邁向孟加拉灣共同體的經濟關系
亞洲經濟危機和印度對外經濟關系
南亞對話:事關和平與安全的經濟事務
應對信任貿易和恐怖主義
南亞的雙贏競賽
南亞可以一起崛起
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選舉的經濟影響
其他鄰邦的經濟往來
IT與信息經濟:印美關系的壓艙石
印度中國和東盟的鄰邦關系:若干外貿和外交問題
拉奧先生訪問華盛頓
超越核政策:對簽署CTBT的一個更寬泛的看法
誰害怕企業黑名單?
海外信息界印度人:海外印度人的全球性網絡
交往的條件
長期和短期的印美關系
大事不發生,情況很不妙
印度和美國:跳出南亞的框框
普京時代的印俄關系展望
八國集團峰會:不僅僅因為它存在
經濟掛帥:中國的改革
東方曼哈頓:中國所見所感
太平洋上的壓抑情緒:美中的對峙
中國的經濟外交藝術
新的大博弈:亞太經合組織東盟+3和新近的JACIK,變化中的亞洲均勢
超越邊界的經濟事務:印中關系指引着印巴關系
時刻關注中國
印度是紙老虎嗎?
韓國企業時代的來臨
外交政策中的國家與市場
印巴卡爾吉爾沖突的經濟影響
商業地理:時間空間和技術
傳媒對國力的增強效應:印度軟件的軟實力
鏡頭放寬點
印度往何處去?
附錄 印度在國際事務中嶄露頭角
致謝
 

本書收錄了桑賈亞·巴魯過去八年間(1996~2004年)的部分研討會發言和為報刊所撰寫的文章。目前,印度國內正在進行一場關於如何促進本國經濟增長與發展和國際安全的戰略選擇的辯論,本書的出版對此無疑是一個非常及時的貢獻。當前人們常常聽到一種聲音,要求在該問題上達成廣泛一致。不過,也許大家還沒有意識到,這已經是這個國家第四次就類似戰略選擇問題發生爭論。第一次發生在獨立之前,當時甘地和尼赫魯就獨立后選擇何種發展道路展開了辯論。前者竭力要求建立一個分權化的農業經濟並且反對以大型工業企業為基礎的工業主義(以及不要進行工業化),而后者則主張加快工業化步伐。

伴隨着計划委員會的成立和印度着手進行集中計划,發生了第二次爭論。尼赫魯在他那篇著名的論《中間道路》的文章中,解釋了為什麼印度需要采用一種混合經濟體制。一方面,共產黨(它當時掌握着11%的選票)批評他在社會主義道路上走得還不夠遠;另一方面,印度自由黨則指責他走得太遠了。尼赫魯之后所確立的許可證配額制度,既是當時總體國際戰略環境的結果,也是由於競選政治中有組織的腐敗和自上而下的政黨控制已經初露端倪。

再往后,發生了第三次爭論。由於面臨國際收支危機,1991年印度開始了經濟自由化。當時對此持批評態度的不乏其人。許多極度悲觀的人預言印度將充斥外國商品,而且,由於印度企業無法面對國際競爭,失業率的上升不可避免。不過,這些預言並沒有變成現實。印度的經濟增長不斷加速,對外貿易不斷增加,外匯儲備也提高了;印度已經被公認為是一個IT強國;來到這個國家的業務流程外包量一直在增長,而且,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開始在印度設立研發中心。

現在,又出現了另一場有關印度該如何應對美國主導的全球化的爭論。和前幾次一樣,有的人主張充分利用該機會為印度謀求利益,而另外一些人則認為對此要更加謹慎。在這一背景下,作為一個參與其中的積極分子,巴魯對國際經濟秩序轉型和戰略環境變化的性質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在這個問題上,我不想冒充和事佬。我主張印度必須使自己適應新的全球權力平衡和經濟全球化。巴魯和我都贊成總理曼莫漢·辛格所提出的觀點,即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除了適應它,印度別無選擇。如果你認為印度作為地理大國可以不參與全球化,那麼,千萬不要忘記,蘇聯和中國這兩個幅員遼闊的經濟體關起門來搞社會主義實驗的結局是什麼。

本書的特支在於,巴魯不斷發展了他對國際經濟和國際戰略發展之間的共生關系所持的整體性觀`點。各國之間變得日益相互依賴,建立了戰略上的勢力平衡,這樣的一個全球化經濟是前所未有的,至少在工業化時代是沒有的。過去,世界上沒有能夠阻止大國之間爆發戰爭的核武器和核導彈,知識也沒有變成通行的權力。反對加強印美關系的聲音大部分來自那些持風險回避態度的人們,桑賈亞。巴魯在書中非常好地強調了中國的例子。相比於2005年的印度,1971年,毛澤東和他的同伴更有理由懷疑美國的誠意,然而,中國領導層敢於承擔風險,事實證明他們是對的。

印度的政治體系完全專注於國內政治,而對國際政治和國際經濟卻不是那麼熟悉。缺乏制度化的長期戰略評估,智囊團寥寥無幾,而且根本沒有開展外交政策研究的大學中心,印度的立法者對外交政策和戰略問題漠不關心是出了名的。在不結盟時代,印度被排除在國際戰略發展之外。歷次不結盟宣言不過是一些陳詞濫調,很少對現實情況給予深入分析。

在冷戰早期,從巴基斯坦、伊朗和土耳其的情況來看,和美國結盟並沒有獲得什麼實質性好處。在那樣的環境下,印度選擇自主發展戰略是正確的。但是,一旦歐洲和日本的重建工作完成,在市場經濟的戰略性優勢的作用下,和美國關系友好的國家就開始加速發展,東亞各國和中國成為主要的受益者。目前,國際體系進入到一個六國勢力均衡的新階段,大國之間不再兵戎相見,而是在一個不斷演變的以規則為基礎的全球化秩序下展開和平競爭。

因此,要想做出正確的政策抉擇以最大可能地維護自身利益,印度就必須准確了解這一演變。2005年8月15日,在新德里紅堡發表的獨立日演講中,總理曼莫漢·辛格講道:「在一個國家的歷史上,一個時代來臨了,這是一個可以創造歷史的時代。我們正處在這樣一個時代的起點上,世界期待着我們有所作為,在全球的舞台上盡顯身手。我們的發展已經沒有外部約束。如果說還存在一些障礙的話,那也全部來自我們國內。」本書對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如何克服這些內部障礙以及印度崛起所產生的影響,一定會大有裨益。因此,我們要祝賀桑賈亞·巴魯博士所做的這一貢獻。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