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

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
定價:142
NT $ 124
 

內容簡介

牟宗三哲學是中國傳統儒學乃至中國哲學在當代的發展,“第三期儒學”的概念即首先由牟先生所提出。牟先生是當代新儒學主要的、影響卓著的代表人物。他的先後期門生弟子大多是港、台地區哲學界、新生代的杰出學者,影響遍及北美、英、歐陸、日、韓、新、澳洲等地。《中國哲學的特質》和《中國哲學十九講》七八十年代已有韓文版行世;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現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Joel Thoraval博士現正擬將前書譯成法文印行。1987年香港大學特頒牟先生榮譽文學博士儀式上,哲學系教授F‧C‧Moore博士特致辭說牟先生由儒家的心性學為起點所建立的“道德形上學”,為一超越義的形上學系統提供一道德的證明,是一勇敢而有原創性的思想線索,有深遠的成果。同年冬季學期起,德國波昂大學專設“牟宗三哲學”課程,由哲學系教授J.Simon博士與漢學系教授R.Traunzettel博士共同主講。《簡明大英百科全書》也設“牟宗三”條目。 牟先生生前名字又進入1995年出版的《英文劍橋哲學字典》索引,其中“中國哲學”的總條目中指出“牟先生是當代新儒一派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創性與影響力的哲學家”。
 

目錄

出版前言

分判與會通——讀牟宗三先生《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 羅義俊 羅義俊
第一講 中西哲學會通的可能性︰哲學真理之普遍性與特殊性
第二講 中國哲學底傳統︰中國哲學所關心的是“生命”,而西方哲學所關心的其重點在“自然”
第三講 西方哲學底傳統︰柏拉圖傳統,萊布尼茲、羅素傳統以及康
德傳統︰從萊布尼茲、羅素傳統說起——萊布尼茲思想之下委與上提
第四講 康德的“經驗的實在論”與“超越的觀念論”此對反于“經驗的觀念論”與“超越的實在論”;由經驗的實在論融攝知識範圍內一切實在論的思想,由超越的觀念論融攝一切關于智思界者的思想
第五講 康德的經驗意義的二元論與羅素的中立一元論︰超越意義的二元論不能成立
第六講 經驗的實在論開感觸界,超越的觀念論開智思界︰中西哲學對此兩界之或輕或重,或消極或積極
第七講 一心開二門︰中國哲學對于智思界是積極的,對于感觸界是消極的(就成立知識言);西方哲學則反是
第八講 只康德的經驗的實在論與超越的觀念論所開的兩界可以與中國哲學會通︰進一步講經驗的實在論如何使主觀的表象涉及對象而可以客觀化
第九講 使主觀表象客觀化的是發自知性主體之形式,猶若“立于禮”
第十講 未決定的對象與決定了的對象
第十一講 範疇之發現︰知性之邏輯的性格與存有論的性格
第十二講 範疇之形而上的推證與超越的推證
第十三講 “知性為自然立法”之意義︰此是否主觀主義?
第十四講 現象與物自身之超越的區分︰感觸直覺與智的直覺之對比以及直覺的知性與辨解的知性之對比︰中國哲學肯定人可以有智的直覺
附錄
一 談民國以來的大學哲學系
二 從西方哲學進至儒家學術
——“王陽明致良知教”引言
三 黑格爾與王船山
四 中國傳統思想與西方民主精神之匯通與相濟問題
五 鵝湖之會
——中國文化發展中的大綜和與中西傳統的融會
 

此講辭是十年前在台大繼《中國哲學十九講》後而續講者。《十九講》早已出版,而此講辭則因當時諸研究生俱已出國深造,無人由錄音帶筆錄為文,遂成蹉跎。後由林清臣同學獨自擔任筆錄,聯貫整理,共十四講,先發表于東海大學《中國文化月刊》,後復轉載于《鵝湖》雜志。

清臣是台大老同學。原讀化工系,後學醫,專精腦神經科,現在日本研究老人科。彼一生副習哲學,從未間斷。三十年前,吾之《認識心之批判》由友聯出版時,唯清臣讀之甚精。後凡吾在台大、師大所講者,彼率皆由錄音听習。彼之筆錄此十四講並非易事。平素若不熟練于西方哲學之思路與辭語,則甚難著筆從事。故其錄成文字,功莫大焉。蓋吾課堂之講說並無底稿。若不錄成篇章,而縱有錄音,亦終將如清風之過耳,一瞬即逝,無由得以留傳人間,廣布社會,此豈非大為可惜之事乎?

又彼筆錄之時,每成一講,必由其夫人正楷譽寫寄吾改正,改正後,復由其夫人再譽清一過,然後始交東海大學《中國文化月刊》發表。如此慎重將事,當今之世,何可多得!值茲付印之時,略發數語以識其賢伉儷好學之真誠。時在一九九零九年三月也。

牟宗三
序于九龍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