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清末海關財政與通商口岸市場圈(全二冊)

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清末海關財政與通商口岸市場圈(全二冊)
定價:492
NT $ 428
 

內容簡介

本書是日本著名的東洋史學家濱下武先生積10年心血完成的力作。與以往西方學者把“歐洲的近代”作為近代社會的代表形態的觀點不同,作者提出應該從各個地域自身的歷史過程來研究其歷史本來的發展規律。同時作者對“清朝之衰退”也持異議,認為這一時代的中國經濟狀況,即將外國事物有機地納入自身邏輯體系中,並充分發揮其作用,又與亞洲地域內部密切關聯,是充滿“I知力”的。

在本書中,作者從中國清末海關財政與通商口岸市場圈研究入手,通過清末財政與海關、赫德與中國海關、海關與貿易統計和通商口岸與地域市場等問題,對中國地方經濟與中央財政的結合與分離、地域經濟自律性的相互關系雙及對外經濟關系等方面的實際狀態作了深入研究,並嘗試把這一歷史過程作為一個時代來把握,通過國內外同時代人的觀察、論戰和記錄來提示其整體面貌。作者對中國近代經濟史發展脈絡的研究角度、資料采用的豐富程度,以及從時代整體進行把握的視角與方法,對于中國近代史研究有著很大的啟發和參考價值。
 

目錄

譯者的話
凡例

——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的角度與方法
第一章 清末財政與海關
第一節 清末之時代
一 時代的目錄學
二 中外交涉論
三 海防自強論
四 西洋、日本對于清末的認識
第二節 清末財政論
一 財政運營
二 中央與地方——關稅、厘金、幣制
第三節 海關與清末財政
一 經費增大與海關稅收
二 借款政策與清末財政
三 財政整理與海關稅
第二章 馬士與中國海關
第一節 馬士與中國
一 與中國的關系
二 輪船招商局時期(1886年4月—1887年4月)
三 淡水稅關時期(1892年5月—1895年6月)
四 龍州、北海經、岳州時期(1896年6月—1900年3月)
第二節 馬士與上海統計局
一 上海時代(1903—1907年)
二 海關貿易報告與H.B.馬士
第三節 馬士與中國國際收支問題
一 國際收支表與華僑匯款
二 圍繞國際收支的論議
第四節 馬士的貿易報告——開放口岸與內地市場的關系
一 借款返還與金融市場
二 開放口岸與內地市場
補論 中國海關時代以後 的馬士
第三章 海關與貿易統計
第一節 海關的設立與運營
一 海關的位置
二 圍繞海關設立的諸問題
第二節 海關統計與統計方法的變遷
一 統計方法
二 統計項目的變遷
三 與統計相關聯的項目
第三節 亞洲區域內貿易與中國
一 朝貢、帆船貿易
二 廈門貿易網
第四節 香港與新加坡
一 作為轉口港的香港、新加坡
二 香港、新加坡與移民問題
第四章 通商口岸與地域市場
第一節 亞洲內部市場與中國
一 近代亞洲區域內貿易
二 進出口額停滯與國內條件
第二節 海關和常關——地域市場和地域間關系
一 常關和海關
第三節 常關、海關與通貨、金融問題
一 廈門常關與通貨、金融問題
二 海關銀號與海關兩
第四節 海關與地域市場
一 稅則改訂與內地貿易
二 通商品岸與鎮江貿易
結論
——厘金、地域市場、金融網絡圈
附:一 地圖
二 中國海關史料
譯後記
 

1.在很長時間內,人們把“歐洲的近代”作為了世界近代社會的代表形態。在這種狀況下,一般觀點都認為亞洲的近代化是受到歐洲近代的沖擊後才發生的。但是,經過歷史過程的發展,作為歐洲模式的近代,與亞洲自身的近代之間卻表現出了巨大差異,因而有必要在研究上作出方向性的改變。也就是說,我們在研究包括亞洲在內的世界各地的近代問題時,都應該從各個地域自身的歷史過程出發來研究其歷史本來的發展規律。

在這個問題上,那些把封建社會的形態相對地、“嚴格”地作為問題來討論的地域和國家中,其“近代”的特征實際上被當作封建社會的崩潰和解體過程來把握的。但是,應該承認,我們所研究的封建社會,實際上是持指封建性的政治制度,而其社會經濟,與其說完全是以封建為特征,倒不如說是以血緣的、地緣的甚至是同業行會之間等等地域性的、社會性的聯系為特征,並在這種聯系中保持了其歷史的連續性。當把著眼點放在這一點上來討論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會明確,“近代”的特征未必僅僅存在于與所謂“封建”的連續性和斷裂性上。作為結論,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認識,不論是從封建社會論出發,抑或是從歐洲近代論出發,都難以從概念上來把握亞洲的近代化。

在研究世紀之交的中國經濟狀況時,以往的普遍性觀點認為,由于西洋和日本對中國經濟權利的分割和掠奪,導致了清朝財政的衰微、經濟改革的失敗等等後果。如果我們從經濟方面來探究外交史上的對外關系和清朝政府的國內政策,並僅僅以此為研究目的的話,這種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可以成立的。但是,我認為,它卻根本不能將世紀之交的中國內部的經濟狀態以及中國對外關系中的經濟狀態,在歷史性、整體性和固有性甚至是在同時代性中,明確地反映出來。何以這麼說呢?因為清末經濟的整體狀況既是中國歷史所積累下來的對內、對外各種關系的總集合,就有必要從中國經濟和朝貢貿易以及周邊華商經濟圈之間的相互關系中加以理解。中國經濟的獨立性,是通過將西洋、日本的影響納入自身體系和邏輯中才真正發揮作用的,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通過中國經濟的包容力來把握中國經濟的獨立性。因而,與以往“清朝之衰退”的理解完全相反,我認為可以產生這樣的認識︰這一時代的中國經濟狀況,既是將外國事物有機地納入自身邏輯體系中並充分發揮其作用,又是與亞洲地域內部密切關聯的。

縱觀本書,我嘗試把中國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葉的發展過程作為一個時代來把握,並試圖展示一個由國內、國外同時代人的觀點、論點和記錄所構成的整體面貌。對這一時代的整體狀況進行探討,與其提出結論性的命題,倒不如為了提出方向性的提示;與其把問題收斂起來,倒不如將問題自身所帶有的變化、影響面以及同時代人對問題的認識方法展示出來。之所以如此,主要基于兩點考慮︰其一,對于世紀之交的那個時代的變化,一方面強調其時代的變化和變動;另一方面又要通過歐美、日本所帶來的劃分勢力圈的競爭、清朝的衰退以及民眾運動和民族運動的高漲等這樣的“固定”的框架來把握。其二,對經濟史的研究基本上也應因循這一框架和方法論進行。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