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現代化︰太虛法師圓寂六十周年紀念文集(全二冊)

佛教與現代化︰太虛法師圓寂六十周年紀念文集(全二冊)
定價:528
NT $ 459
  • 作者:覺醒/主/編
  •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1239679
  • ISBN13:9787801239679
  • 裝訂:平裝 / 702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通過研討,與會各位專家者對太虛大師的佛教改革思想形成了較為完整、準確的認識,並從中找出了不少對今天實現佛教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有益的經驗或教訓。大家對太虛大師在中國近代佛教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達成了若干共識,對佛教在現代社會所面臨的處境和發展的趨向,也作了眾多的設想,提出了很多值得借鑒的內容。在“佛教與現代化——紀念太虛大師圓寂60周年”學術研討會落幕之際,我們謹將本次研討會論文結集出版,期待與在家共享研討成果,共揚大師思想,共謀發展大計,共創佛教未來,共建和諧社會。

路雖漫漫,眾志成城。我們相信,當代中國佛教的發展,有了教學兩界的殊勝增上緣,一定會有更加燦爛美好的未來。
 

目錄


太虛大師與玉佛寺的因緣
重“禪”與重“性”
——學習太法師“中國佛學特質在禪”論斷的一點思考
太虛的人生佛教思想略論
師父,我想對你說
太虛大師的淨土思想
佛教在中國文化重建中的共性與不共性
——讀太虛《文化人與阿賴耶識》
太虛大師的佛教組織觀
中國社會的劇變與近現代佛教的轉型
以圓融姿態面向新挑戰的佛教
重視和弘揚人間佛教的慈善思想資源,為建構中國特色的慈善文化服務
現代佛教:太虛大師的思想背景
當前發展佛教教育的“盲點”與“偽問題”
人生佛教與健康人生
現代社會多元特性與人間佛教
太虛人生佛教的倫理觀研究
佛教的人間性與超人間性及當代人間佛教的困境與出路
中國當代佛教的社會建設功能
——佛教信仰及其認同模式
太虛大師早期佛教改革思想得失略論
論太虛大師僧伽制度改革的得失成敗
——從《整理僧伽制度論》到《菩薩學處》
完成在人格
——重讀太大師《我的佛教改進運動略史》
禪道哲理化、現代化與世界化的探索
——傅偉勛禪學研究與中國禪道的創造性轉化
“心”、“法”之間
——從太對佛教考據學的態度看現代佛教的詮釋困境
太虛大師“教理革命”的現代價值
論太虛大師關于中國佛教制度現代化的理論基礎及其原則
論當代中國佛教組織的多重社會屬性
楊文會佛學思想特征初探
啟絕學于再生 顯懸壺以濟世
——太虛大師唯識學思想探微
太虛法師的職業倫理思想
宗教之生死智慧與人類的靈性關懷
應重視對佛教“異化”問題的研究
都市寺院與現代管理
太隱隱于市:天台佛法與“都市佛教”
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
——以太虛法師對東密的抉擇為例
出世與入世:人間佛教的分際
——以太虛大師和蔣介石關系的個案研究為例
宗教世俗化與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
太虛判教與中國佛教的現代化
太虛與人間佛教的理論建設
試論太虛大師人間佛教的現代性
試論太虛法師“真現實”思想的現代意義
現實的問題和佛教的發展
略析佛教慈善組織的資源輸入
——以X省Y寺慈善會為例
“人間佛教”的歷史邏輯
同體大悲及其在人間佛教中的意義
佛教之“現代說法”
——佛教現代化的一個實證
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理論與中國佛教的現代轉型
太虛大師論巴利語系佛教與漢地佛教之關系
太虛法師與近代上海佛教的振興
為佛界的學術研究進一言
“人間佛教”與現代化的一點思考
都市佛教的當代轉型
太虛與淨慈寺住持室及有關問題考論
論太虛大師人間佛教理論的反思性
太虛大師的佛教革新思想及其當代反思
釋太虛與金陵刻經處
把握人間佛教改革辯證思維的四個坐標
試析太虛人間佛教改革對傳統的批評與革新品格
從“寺廟”到“教團”
——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構想及其制度實踐
佛教與現代化
——紀念太虛大師圓寂六十周年研討會在上海舉行
 

開展佛教學術研究,是中國佛教界的優良傳統,也是推動佛教文化繁榮,提高佛教在哲學、歷史、思想意識層面的學術性探討的良好機制,同時,對于提高面向信教大眾的弘法宣教活動的開展,也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為此,當本世紀的帷幕剛啟開之時,我們深深地意識到,新的世紀的宗教,其發展和弘化的基礎,在于文化的建設,以文化建設為橋梁紐帶,推動佛教的自身建設,是佛教與時代相適應的必由之路。二00一年以來,上海玉佛寺每年都在金秋時節,舉辦“覺群文化周”,其目的,就是以豐富多彩、形象生動的形式讓廣大佛教群眾在文化活動中,接受佛法的燻陶,沐浴佛陀的慈悲甘露;同時,也以文化周的形式,向社會各界展示寺院文化建設的成果,並傾听專家學者、各界護法居士對寺院文化建設的建議和意見。

每屆文化周,都有學術研討會的內容,這已成慣例。在文化周期間舉辦學術研討會,其目的在于活躍佛教學術氣氛,推動佛教學術的水準,提高寺院在學術層面弘法宣教的能力與水平。迄今為止,玉佛寺已經相續舉辦了“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都市佛教與人間佛教”、“真禪法師與當代佛教”、“佛教倫理與和諧社會”、“佛教與當代社會”等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並也獲得了來自教界、學界及社會各界信教大眾的肯定。

六十年前的三月十七日下午一時一刻,我國當代佛學泰斗、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堅定的佛教改革者太虛大師于玉佛寺直指軒圓寂。太虛法師與玉佛寺有著殊勝的因緣。他在生命的最後年月,以玉佛寺為基地,向上海,並通過上海向全國宣傳他的佛教改革思想。

作為一代佛教高僧,太虛大師是一位在中國傳統文化、西學、佛學等諸方面有很高造詣的佛教領袖,特別是他提出的“人生佛教”的思想,將中國佛教從“死人的宗教”中解放出來,賦予佛教以濟世導俗的使命,在中國重新發揚光大了佛陀慈悲濟世的博大情懷。因此,他的“人生佛教”的思想,成為當代“人間佛教”思想的先河,可謂是“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之理念的濫觴,也是我們當代佛教界所提出的“愛國愛教”思想的教理基礎。所以,對于大師的佛學思想,我們有深入研究,借鑒繼承的必要。同時,太虛大師作為一代佛教領袖,生前曾經針對中國佛教界由于歷史的原因而沉澱形成的諸多弊端,充滿激情地提出了“教理、教制、教產”三大革命的思想。為此,大師到處奔走呼吁,積極推動實施自己的改革佛教的理想。當時代變遷,斗轉星移之時,我們今天再次重溫太虛大師留下的豐富佛學思想,探討其佛教現代化及人生佛教的理念,確有必要。如今,整個世界全球化趨勢步伐加快,而與此相反,區域性特點或極端主義思潮,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雖然時有變遷,世有代謝,但過去和現在,佛教所面臨的問題還是頗具共性。為解決這些帶共性的社會問題,太虛大師在世時,就已經提出許多設想,並就僧伽制度方面提出了大膽的改革方案,且有宏大的“教理、教制、教產三大革命”的思想框架,但緣于時節因緣的不具足,教內外條件的欠缺,太虛大師的改革只能滯留于思想層面,無法付之實現。但他當時提出的許多設想,對今天的佛教界探討佛教如何發揮自身特色,融入當代社會,服從和服務于城市發展和社會進步;如何在社會轉型時期發揮佛教特有的精神慰藉、化世導俗作用,更好地、踏實地走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參與構建和諧社會,為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身獨特的資源功能,具有積極的啟迪和借鑒意義。大師的閃光思想及其發展演變,以及這些思想對當代社會的影響和作用,“佛教與現代化:紀念太虛法師圓寂六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參會人員所提交的論文,以及大會發言、小組討論,幾乎都涉及了。

通過研討,與會各位專家學者對太虛大師的佛教改革思想形成了較為完整、準確的認識,並從中找出了不少對今天實現佛教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有益的經驗或教訓。大家對太虛大師在中國近代佛教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達成了若干共識,對佛教在現代社會所面臨的處境和發展的趨向,也作了眾多的設想,提出了很多值得借鑒的內容。在“佛教與現代化——紀念太虛大師圓寂60周年”學術研討會落幕之際,我們謹將本次研討會論文結集出版,期待與大家共享研討成果,共揚大師思想,共謀發畏大計,共創佛教未來,共建和諧社會。

路雖漫漫,眾志成城。我們相信,當代中國佛教的發展,有了表學兩界的殊勝增上緣,一定會有更加燦爛美好的未來。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