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庫比特是當代最富有原創性的宗教哲學家之一、後現代宗教哲學之代表。庫比特的寫作風格獨特,思想深刻,具有極強的穿透力。

庫比特認為,我們的宗教哲學已經進入後現代時期,傳統實在論已經終結,我們的哲學和信仰走向日常生活世界。為此,他探討了後現代宗教研究的方法論問題,他嘗試把宗教哲學和神學視為一種經驗科學來研究。

作者簡介︰

唐‧庫比特(Don Cupitt),1934年生,劍橋大學伊曼努爾學院前院長。他是後現代宗教哲學的代表人物,已經出版著作40余部,代表作晶有︰《信仰之海》、《告別上帝》、《上帝之後》、《後現代神秘主義》、《空與光明》、《人生大問題》、《不可能的愛》、《生活生活》、《太陽倫理學》、《我們的頭頂是天空》、《後現代宗教哲學》等。
 

目錄

總序
作者致中國讀者
上篇 宗教研究新方法
導論
第一章 定義
第二章 新方法的背景
第三章 如何創造宗教真理
第四章 日常語言
第五章 新方法有多嚴格
第六章 新方法之結果的地位
第七章 基于證據的、民主的觀念史
第八章 新方法與宗教短期主義
第九章 找到自己的宗教
下篇 日常話語中新的生活宗教
導論
第十章 “生活”的新義
第十一章 “生活”的譜系
第十二章 與生活關聯的方式
第十三章 生命神學
第十四章 生活是什麼
第十五章 生活、存在與上帝
人名對照表
譯後記
 

當今世界的種種跡象讓我們相信,我們正進入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時代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與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的“軸心時代”相提並論,可譽之為“第二軸心時代”(the second Axial Age)。

在雅思貝斯首先提出的“軸心時代”,世上出現了很多光耀千古的宗教界或哲學界偉人,例如在古希臘有赫拉克利特、巴門尼德、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哲人,在巴勒斯坦有以利亞、以賽亞、耶利米等先知,在伊朗有祆教的開創者瑣羅亞斯德,在中國則誕生了孔子、老子、莊子等諸子百家,在印度,佛陀釋迦牟尼降生……他們幾乎同時而相互隔絕地在世界各地涌現。借用雅思貝斯的話說:“這個時代產生了直至今天仍是我們思考範圍的基本範疇,創立了人類仍賴以存活的世界宗教之源端。”這個時代的特征是人通過反思“意識到整體的存在、自我和自我的限度”。雅思貝斯把人類這些全面的改革稱為“精神化”。

而我們這個時代,似乎也正在醞釀一系列巨大的變革。已有人把這個時代稱為“全球時代”(馬丁‧阿爾布勞:《全球時代:超越現代性之外的國家和社會》),也有人稱之為以電腦技術為標志的“第五文明時期”(威廉‧麥戈伊:《文明的五個紀元》)。這兩個稱呼恰如其分地點出了我們這個時代相互關聯的兩大持征:一是人類生活全面的全球化,二是高科技滲透和支配人的日常生活。前者很大程度是由發達的交通和通訊技術帶來的結果,後者的普及把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文化聯為一體,把人類社會生活融為一體。

但事情並不停留至此:我們這個時代還有一個甚至更加意味深長的特征,那就是雷蒙‧潘尼卡所稱的“多元論困境”,或者池田大作所說的“負面重力”。他們覺察到全球化生活給現代人的生存帶來一種前所未有的張力或危機,生態危機、能源危機、核威懾,都是這種危機的表達。從消極方面說,這種危機使人處于極度危險的境地,很有可能招致全球毀滅;但從積極方面說,這卻將迫使人不得不跳出個體、國家、民族、種族的框框,嘗試從一種全球意識出發,立足于全人類的利益考慮問題和采取行動。

由這三個特征,我們可以預想另一個軸心時代,另一個將全盤轉變人類生活的時代,對它,“第二軸心時代”是一個恰當的名字。

綜觀第二軸心時代在人類意識領域的一系列“軸心式轉變”,我們可以捕捉到這樣一些新意識︰全球意識、生態意識、女性意識、對話意識、跨文化意識、非實在論(或非本質主義、非基礎主義)意識、親證(生活)意識等等。這些意識事實上並非全都前所未有、聞所未聞,相反,可以說它們大多在之前的人類歷史中就已經以某種形式存在,只是處于壓抑狀態或邊緣地位,但在今天特定的現實狀況下,它們得以凸顯出來並得到了發展。從深層次來看,第二軸心時代的種種新元素並非僅僅在今天才有。毋寧說,這些元素只是在今天獲得了一個凱邏斯(kairos),一個特別合適的契機,它們的涌現既偶然又必然。

第二軸心時代的凱邏斯在客觀條件上已經十分成熟,但其主、觀條件,從目前來看卻是大大滯後。舊生活的慣性極大,即便在重重迫在眉睫的壓力之下,人類還是傾向于不管不顧地按照舊模式、老方式生活下去。

為了真正開啟一個新時代.我們需要一場自覺的精神運動。屬于第二軸心時代的一些新意識,如前面所提的全球意識、生態意識、女性意識、對話意識、跨文化意識、非實在論(或非本質主義、非基礎主義)意識、親證(生活)意識,今天在文學、宗教、哲學、社會學等各個知識領域都已有不少表達。近年來,宗教文化出版社與浙江大學的王志成教授的合作,已經出版了幾部重要的宗教學著作,如“宗教問對話之父”、跨文化研究的倡導者雷蒙‧潘尼卡的《宗教內對話》,非實在論宗教哲學家唐‧庫比特的《上帝之後》、《空與光明》;普世神學家保羅‧尼特的《一個地球 多種宗教》,等等。

然而,我們越來越感到,我們的行動還需要一種更大的熱情、一個更明確的主題。這時一個事件的發生啟發了我們:2004年3月,世界一批學者在美國時代廣場召開一次特殊的會議,名為“第二軸心時代猶太一基督教的未來”,為迎接第二軸心時代而對我們人類的生態要務、倫理要務、信仰形態、智慧形式等進行全面的討論。在此背景下,浙江大學和宗教文化出版社決定合作推出一套叢書,並命之為“第二軸心時代文叢”!我們的目標是:希望以“第二軸心時代”一語引起人們對這個時代全面的重新審視和評估,喚起人們以一種新的、迎接的目光打量這個時代,並以一種合適的、相應的方式回應她的挑戰,最終促成這個時代的誕生和成長。

第二軸心時代對我們而言仍是一個開放的、有待創造的時代,其具體形態如何依然是未知的。因此,此套叢書也是盡可能開放,廣泛容納對這個時代的種種預想、揣測和回應。事實上,她本身既是這個時代的產物,又是這個時代的參與者和創造者。

願她與時代共成長!

是為序。

王志成 陳紅星
2006年6月于北京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