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戒律學(全二冊)

道教戒律學(全二冊)
定價:330
NT $ 287
  • 作者:任宗權
  •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1239253
  • ISBN13:9787801239259
  • 裝訂:667頁 / 20 x 14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道教文化光是用博大精深來作形容,稍嫌抽象、空泛。實際上,道教文化每時每刻都真切地體現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之中,並產生着具體的作用。遺憾的是,由於歷史和社會等錯綜復雜的原因,導致道教及其文化未遍為人們正確地理解,部分民眾不但對道教、道教徒以及道教文化缺少認識,甚而有誤解和偏見。本書是因應時代的需要而成立,目的是基於道教的立場,有組織及有層次地闡述及介紹傳統的道教文化,加深人們對道教的了解。

作者簡介:

任宗權,湖北省道教協會副秘書長、武漢市道教協會副會長、武漢市道教文化研究會秘書長、武漢市道教大道觀住持、武漢市第十一屆青聯委員。1968年11月18日出生於陝西省蒲城縣,1992年於中國道教學院「高功班」進修,先后曾於河南、湖北、湖南、雲南、江蘇、陝西及遼寧道教知識學習班主授全真韻學、齋醮科儀、章函符印篆等知識。2002年中國道教全真派第三次「千山五龍宮玄都律壇」開壇傳戒被中國道協聘為傳戒八大師之一的登萊大師,著作有《玄門日誦早晚經注》(合著)、《道教手印研究》、《道教章表符印文化研究》、《道教科儀概覽》,發表的代表性論文有《道教全真韻考》、《南岳全真韻考》、《麗江納西音樂初考》、《道教宮觀里的鍾鼓文化》等,發表的道曲有《願相隨》(任宗權詞、曲合作)、《三寶歌》等。
 

目錄

上冊
 緣起(盧維干)
 序一(任法融)
 序二(李宏之)
 序三(盧國龍)
 序四(黃信陽)
 序五(張振國)
 閔智亭 道長的來信
 緒論 早期道教戒律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 戒律的孕育與發生
   一、原始氏族社會中的氏族習慣是早期的氏族戒律
   二、原始宗教的形成產生了原始宗教戒律
   三、習慣法的產生使原始宗教戒律徹底從氏族習慣中脫化出來
   四、中國的律統與禮統
   五、早期法制思想對原始宗教戒律文化的影響
   六、早期原始宗教戒律與傳統禮樂思想
  第二節 道家與戒律。
   一、早期隱者的群體——潔身自好的道家
   二、自然的理想化
   三、老子的戒律觀
   四、庄子的戒律觀
   五、楊朱的戒律觀——貴己
   六、關於關尹「貴清」與列子「貴虛」的戒律觀
  第三節 道教律學之興起
   一、黃老學說之興起
   二、漢代黃老學說對政治社會的影響
   三、道教的形成與早期戒律思想
 第一章 魏晉南北朝道教戒律的充實與變遷
  第一節 「三張」后北天師道戒律的革新
   一、關於《大道家戒令》
   二、關於《陽平治》
   三、關於《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經》
  第二節 寇謙之改革道教及其戒律學思想
   一、關於寇謙之家世
   二、關於寇謙之的革新道教
   三、關於《老君音誦誡經》
   四、關於《女青鬼律》
  第三節 陸修靜之新道教及其戒律思想
   一、關於陸修靜其人
   二、從《陸先生道門科略》看陸修靜改革道教及其戒律體系
  第四節 道觀(館)的興起與南北朝戒律體系的整合
   一、道觀(館)的出現與興起
   二、戒律的編撰及其整合思想
 第二章 隋唐道教戒經的編撰與法篆傳授
  第一節 隋代道教戒經的編撰及其戒學體系
   一、隋代戒經的編撰及戒律傳授情況
   二、從隋代戒經看隋代戒律思想
  第二節 唐代道教戒經及戒律體系
   一、關於唐代戒經的編撰情況
   二、唐代的戒律體系及戒學思想
 第三章 宋元道教戒學體系
  第一節 宋元道教戒經的編撰
   一、宋代戒經的編撰
   二、宋代的戒律體系及思想
   三、金元的戒學體系及思想
 第四章 明清道教戒律的革新
  第一節 明代道教戒律學之融和
   一、張宇初的《道門十規》及其戒律思想
   二、朱權《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及其戒學思想
   三、關於陸道和的《全真清規》
  第二節 王常月與全真律宗
   一、王常月與「全真道中興」
   二、王常月的戒學思想
  第三節 全真龍門律宗法統延續
   一、早期神秘的律統起源
   二、王常月與全真龍門律宗法統傳續
  第四節 全真龍門派律、宗二系傳續公案
下冊
 第五章 道教戒律與歷代法制
  第一節 歷代法令對道教之管理
   一、政府管理道教之機構
   二、道人在法律上的地位
   三、歷代政府管理道教之法令
  第二節 中國法制制度對道教戒律的影響
   一、古代法制「五刑」、「十惡」思想對道教戒律文化的影響
   二、中國傳統法律對道教戒律形式的影響
   三、道教戒律對傳統法制思想的影響
   四、度牒制度的興起與終止
 第六章 全真戒學體系
  第一節 全真傳戒威儀
   一、戒壇規制
   二、戒壇諸文式
   三、戒壇行持
   四、戒壇儀仗
   五、戒具規格
   六、傳戒諸科儀
  第二節 全真三壇大戒析解
   一、關於初真戒
   二、關於中極戒
   三、關於三壇圓滿天仙大戒略說
  第三節 全真傳戒程序
   一、戒期演禮
   二、登真
 第七章 當代道教戒學所面臨的幾個問題
  第一節 當代道教戒律亟待革新
   一、道教戒律歷代即有革新之舉
   二、繼承道教戒律的優良傳統
   三、適應時代之新戒學體系待出台
  第二節 中國道教界開始重視道教新戒學體系建設
   一、道教上層人士關心道教新戒學體系的建設
   二、中國道教協會推出新道教戒學革新措施
 附錄
  一、建國后全真道教各方丈及傳戒律師
  二、建國后全真派的幾次傳戒大師履歷
  三、馬來西亞第一次傳戒活動
 參考書目
 后記
 

夫「戒」者,禁也,止也。止惡防非,護正摧邪,登真之津梁。成仙之梯登;然「律」者,法也,正也。正行之法則,履踐之准繩。是以律不善以歸於善,律不仁以歸於仁,律不忠不孝而歸於忠孝。故戒律者,正真也,不邪之謂也。天以正而覆燾,地以正而載持,(牙灬 qi)以正而運行,鬼神以正而役使,人以正心而正身。譬如水無遮攔則泛濫成災,以土築渠,方能順流、滋潤眾生;牛馬畜類,籠韁牽制,乃得引重致遠,服務人群。究源華夏五千年之文明,「三教」體系,各有界定法則。需以「綱常」而制禮樂,君臣佐使,貴在中庸,讓人節制,服務蒼生;釋氏以「戒、定」而闡「慧」,抑制情欲,了悟圓覺,究竟生命,往生西方。太上大道,證性悟命,皈依「三寶」,得大清靜,長生久視,金剛不壞。「三教」規誡,原本一理。此理意義,大矣廣矣。通人天,效王法。故治國有「法」,行軍有「令」,齊家遵「規」,修齊治平,莫不遵正道以為法則。昔常月王祖師言:「喚是道規,恰是儒規;喚為道法,即是王法。人能受持者,非僅欲人盡心盡性,抑且欲人知命知天。出世於入世之中,達身於省身之內,實有佐於王化,繩人於眾善也。法中之戒,即正心誠意之學;戒中之法,即治國齊家之化。不過欲人循文歸正,借此知玄,希聖希賢,為仙為佛,無不從此戒法而出。故正心誠意,離此戒而何造?治國齊家,舍此法而何化?誠為三教梯航,萬不可闕然。」

「三寶」謂何?乃「道、經、師」耳。唐孟安排宗師曰:「三寶者,法門棟於,群品津梁。乃萬物之福田,三清之良徑。歸依正本,其在茲乎?」《九天生神章》言:「道以通達為義,謂能自通、通他,又能令凡達理,通物至樂。太上經者,太言極大,備包眾理;上是勝出,超腧眾教;經即訓法,訓常言由,言徑法為萬物軌范,常謂眾聖,模刊由是得理之所由。徑是入道之途徑,法師者,《消魔經》注雲:能養生,教善行,為人范,是法師也。」

常言說得好,「不入規矩,難成方圓」。尚為修道者,七情六欲,常為於擾牽制。以致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造濁辱,擾亂靈根,放盪恣欲,流吹欲海,沉滯聲色,迷惘其性。欲得修悟正道,必須遵依太上「三壇之大戒」,常持諸真「清靜之律條」。方能排除眾緣,永除染着。宗權道長,早年入道,得遇真師,受度冠巾,潛修大道,靜悟真常,得悟真性。授受三壇全真之大戒,貴登玄都律壇之大師。全真真諦,深有體會。今特將修道必依之戒律,究淵探源,著成宏文,不僅利於玄門后裔,且對當今社會,日常立身,交人處事,利益大矣。吾觀其書,立意新穎,主題分明,言簡意賅,內容頗豐。故吾不必贅述,僅草為序而已。

任法融
丙戌年八月十五日於終南樓觀說經台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