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論·第二卷·事神論

宗教論·第二卷·事神論
定價:234
NT $ 204
  • 作者:李申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5-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0468725
  • ISBN13:9787500468721
  • 裝訂:376頁 / 24 x 17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人類造出了神,就有了對神的事奉。中國古人事奉天,基督教事奉上帝,其他民族也各有自己事奉的對象,事奉的形式也多種多樣。獻祭是事奉,按照神祗意志行事,是更高的事奉。事奉,從尊信神祗這一方面說,就是「宗」。從事奉過程和達到的效果這一方面說,就是「教」。

本書第一卷《神祗論》講什麽是「神」和「神」的演變;本卷即第二卷《事神論》講的是神人關系,也就是「宗」和「教」。
 

目錄

序言
第二卷 事神論
第一章 宗教的發展和分類
第一節 宗教的分類
第二節 原始宗教(自然宗教、自發宗教)
第三節 民族、國家宗教
第四節 世界宗教
第五節 新興宗教
第二章 事神方式之一:獻祭
第一節 獻祭
第二節 人祭
第三節 殉葬
第四節 獻葬場所或神的居所
第五節 獻祭的意義和人神糾紛
第三章 獻祭與禮儀
第一節 世俗禮儀和宗教禮儀
第二節 宗教禮儀和獻祭的規范形式
第三節 德行與禮儀
第四節 對禮儀的否定
第五節 禮儀的意義
第六節 禮儀和禁忌
第四章 事神方式之二:德行
第一節 儒教的以德事神論
第二節 猶太教和古希臘的以德事神論
第三節 基督教的以德事神論
第四節 印度教和佛教的以德事神論
第五節 伊斯蘭教以及其他宗教的以德事神論
第六節 社會需要對以德事神論的推動
第五章 事神方式之三:出離德行
第一節 基督教出離德行的事神方式
第二節 基督教和永生
第三節 佛教出離德行的事神方式
第四節 佛教和永生
第五節 伊斯蘭教中出離德行的事神行為
第六節 儒教和道教中出離德行的事神方式
第六章 事神的目的與方式
第一節 獻祭和具體而實際的目的
第二節 德行和民族國家的整體利益
第三節 從具體的物質利益到永生——宗教追求的演變和發展
第四節 天堂地獄問題
第五節 投入與期望
第七章 神意的載體
第一節 神意的初級載體
第二節 集體創作的經典——民族國家宗教的神意載體
第三節 以個人為中心創立的經典
——世界宗教、新興宗教的神意載體
第四節 經典在宗教中的意義
第五節 宗教為維護經典權威的斗爭
第八章 釋經與經學
第一節 宗教經學概述
第二節 儒教經學
第三節 佛教經學
第四節 基督教經學
第五節 經學與現實
第九章 經學與教義
第一節 經學與教義的虛化
第二節 經學與教義的偏重
第三節 經學和平共處教義的附加
第四節 經典和經學的比較
第十章 事神的群體
第一節 人類社會群體的多樣性
第二節 原始宗教與社會結構
第三節 民族國家宗教與社會結構
第四節 儒教和伊斯蘭教的結構
第五節 佛教群體的結構
第六節 基基督宗教的組織和結構
第七節 宗教結構總論
第十一章 事神群體的世俗性質
第一節 原始宗教巫師和祭司的世俗性質
第二節 民族國家宗教中的世俗內涵
第三節 基督教群體的世俗傾向
第四節 佛教群體的世俗追求
第五節 宗教群體也是一個世俗的利益集團
第十二章 宗教群體的盛衰嬗變
第一節 從政教一體到政教分離
第二節 宗教迫害和宗教和諧
第三節 宗教傳播和群體的擴大
第四節 宗教群體的盛衰和分化
第五節 宗教群體的分化與宗教自由
第十三章 宗教心理、體驗和情感
第一節 宗教心理與心理學
第二節 宗教體驗和宗教感情
第三節 宗教心理的極端表現
第四節 宗教心理與利益關系
第五節 宗教心理學簡評
總括與泛論:宗教的嬗變和新興宗教
 

人類造出了神,就有了對神的事奉:中國古人享奉天.基督教事奉上帝,其他民族也各有自己事奉的對象。事奉的形式也多種多樣:獻祭是事奉,按照神祗意志行事,是更高的事奉。事奉,從尊信神祗這一方面說。就是「宗」;從事奉的過程和達到的效果這一方面說,就是「教」。本書第一卷《神祗論》講什麼是「神」和「神」的演變;本卷即第二卷《事神論》講的是神人關系,也就是「宗」和「教」。

人類事神的方式,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在大體一致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宗教,其事神方式也基本相通。原始宗教時期,事神方式主要是物質的獻祭,包括把人作為犧牲。國家產生,原始部落被整合為統一的國家,原始宗教也隨之被逐漸整合為統一或大體統一的國家宗教。從維護國家統治秩序的需要出發,國家宗教普遍提出了「以德事神」的原則,其神祗,也被塑造為正義的源泉、道德的化身。只是從這時開始,道德,才成為宗教提倡和維護的原則。

崇尚德行的神祗,原則上不需要物質的獻祭。然而,隨着生產能力的提高,以往事神的傳統,物質獻祭不僅在事實上沒有取消,反而有了更大的規模。但是人祭僅僅作為舊宗教的殘余,存在於國家宗教之中。

以德事神和人祭的取消,是宗教觀念的進步,也是一般人類思想的重大進步。在國家宗教基礎上誕生、又和國家宗教相敵對的世界宗教,創造了至善至美又威力無限的神祗。針對國家宗教中的等級制度,世界宗教提出了人人平等的觀念。這是人類當時所能爭取到的唯一的平等權利,也是人類觀念發展的重大進步。人類今后的任務,就是要不斷擴大平等權利的范圍,直到不再需要平等為止。

世界宗教激烈抨擊傳統神祗的低能和無道德,甚至否認它們是神祗。在世界宗教觀念的掃盪下,傳統神祗或者成為新神祗的下屬,或者干脆歸於消滅。因此,世界宗教,主要是基督教,起初曾經被認為是無神論者。佛教直到今天,仍然被一些人甚至宗教學家認為是無神論者。世界宗教對傳統神祗的否定,也是人類觀念發展中的重大進步。

於否定傳統神祗同時,世界宗教也徹底否定了傳統的事神方式。物質獻祭被根本取消了,為物質獻祭所需要的禮儀制度也被徹底拋棄。事神的方式被較為徹底地奠基於德行的基礎之上。基於永生永福的特殊追求,世界宗教也把事神所需要的德行變成一般社會生活所不需要的、或者說是出離世俗德行的、僅為宗教所需要的特殊德行。

世界宗教把神祗觀念發展到了極限,也把事神的方式發展到了極限,使得近代的新興宗教已經不能再有新的重大創造,而只能反芻傳統宗教的思想資料。新興宗教或者回歸原始的神祗觀念,把巫術作為自身活動的內容,甚至墮落為危害社會的邪教組織;或者吸收現代的科學成果和民主制度,使神祗觀念僅僅成為一個聯絡信眾的符號,使宗教組織成為僅僅具有聯誼性質的社會團體。這是新興宗教的兩個極端。前一個極端由於它們的落后性質,將不斷和社會發生種種沖突,遭到一般社會生活的排斥;后一個極端,將使宗教本身融合於一般社會生活之中。

從原始宗教到現代的新興宗教,是人類宗教發展的四個歷史階段。這四個階段中的四類宗教,與其說是我們對宗教的分類,不如說是宗教自身發展的實際,而我們僅僅是描述了這個實際過程而已。

歷史不僅造就了宗教不同的事神方式,而且首先造就了宗教不同的事神目的。原始宗教事神的目的,是祈求具體事件的順利和成功;國家宗教事神的最高目的,是國家的安全和富足;世界宗教事神的最高目的,是個人的永生和永福。目前流行的所謂「終極關懷論」,不過是僅僅看到了我們這個時代中某個宗教的某些特點罷了。無論是國家宗教還是世界宗教,都沒有否認事神的具體目的。

事神的目的和方式,與神祗觀念一起,構成了宗教教義的基本內容。教義落實於文字,就是宗教的經典。國家宗教的經典一般是集體創作的,世界宗教經典原則上是個人的創造。無論國家宗教和世界宗教,都把自己的經典說成是「天啟」的神意載體,因而是絕對的真理。對經典的尊崇維護了宗教教義的穩定和宗教自身的穩定,也使宗教觀念成為排斥一切新思想的工具。

為使宗教經典適應新的情況和新的歷史條件,各個宗教都發展了以解說經文為核心的宗教經學。經學虛化或者淡化教義中的某些內容,同時又強化另一些內容,甚至作出和經典完全相反的解說。由於保持教義穩定是宗教的基本要求,宗教經學容納的新思想往往十分有限。如何理解宗教經典,構成了宗教觀念發展的基本形式。

事奉同一神祗的人們構成了同一宗教群體。原始宗教和國家宗教群體同時就是當時的社會或國家組織.世界宗教和新興宗教只能在社會和國家組織之外建立自己的組織。宗教觀念本身是超俗的,然而宗教群體則是世俗的。盡管基督教說自己的教會就是天國.然而實際上也是一個世俗團體,是一個 世俗的利益集團,具有其他世俗集團所具有的一切性質。其中有光榮和輝煌,也有腐敗和墮落。愈是企圖超凡脫俗的群體.其腐敗和墮落的情況就愈是嚴重。在靈與肉、天使與野獸的沖突中,宗教靈性和天使的勝利,都是暫時的。這樣的事實向人類昭示着宗教的效能,也昭示着宗教的發展方向。

和一般世俗利益群體不同的是,世俗利益群體因為利益而分化,也會因利益而融合。宗教群體由於多一層教義的限制,所以幾乎沒有融合的可能,而只能不斷地分化下去。

由於不同歷史條件形成了不同的事神方式和事神目的,不同的事神方式和事神目的也形成了不同的宗教心理和宗教感情。改變事神的方式和目的,宗教心理和感情也將隨之改變。與生俱來的宗教心理是不存在的,更不是人類的自然本性。脫離了宗教的環境,也就不會有宗教的心理和感情。

如果說第一卷《神祗論》論的是「宗」的對象,則本卷《事神論》論的就是如何「宗」,並且論如何「教」,論述與「宗」和「教」過程本身直接相關的種種問題。其目的則只有一個,那就是向讀者展示:宗教是什麼,或者說.宗教是什麼樣的?假如本書的論述和讀者所了解的不一樣,那就或者是本書的論述出現了錯誤,或者是讀者原來所了解的並不正確。如是前者,筆者歡迎嚴格的學術批評;如是后者,則筆者盼望讀者能立足於真實。因為只有真實,才是言行的正確向導。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