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

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
定價:270
NT $ 235
  • 作者:楊祖漢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5-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61758936
  • ISBN13:9787561758939
  • 裝訂:410頁 / 24 x 17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正文的大部分內容,是作者參加台灣大學的「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划:東亞近世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之研究」之子計划:「近世中韓儒者關於孟子心性論的辯論與詮釋——比較哲學的探討」的四年研究成果。

本書集中處理朝鮮儒學的三大論爭,即「無極太極之辯」、「四端七情之辯」及「湖洛論爭」。無極太極之辯之重要性及影響力雖不如其他二者,但此論辯顯示韓儒對朱子思想特性之把握,是十分恰當的。此一論爭探討儒學的本體及工夫兩方面的問題,又涉及了儒佛之辨、朱陸之爭。李晦齋所強調的道只是人事之理,須下學人事,方能上達天理,充分表現了儒家的形上學是「實踐的形上學」的意義。四、七之辯是最重要的論爭,李退溪極力主張四端是理之發,又認為理有至神之用,所謂「理到說」,此與當代牟宗三先生認為朱子所說的理是只存有而不活動,是朱子理論所以是「儒門別子」之重要原因,實可相參。退溪之說是將孟子原義與朱子思想糅合而成,因此其理論有不能一致處。但由退溪之學,可以突顯出朱子之言理為一不活動的、靜態的存有,是很重要的問題,亦由是可見朱子與孟子是屬於不同的義理形態者。而退溪由四端之為「純善」之情,推論此情必是由理而發,這正好是給出了證成「心即理」說的論證。因如果四端之心之為純善是人人都有的實踐上之體會,則由此而肯定此心即理,便是不能反對的;若反對之,便是反對人有惻隱之心。若於此肯定心為純善,理當下可發,則便可肯定一逆覺本心,當下讓本心呈現之工夫,此便是內聖之學之關鍵的、本質的工夫。

這是由四端七情之辯所顯示出來的一重要的涵義。此義在本書第三章有所討論。而在第一章李晦齋與曹漢輔之論辯中,對此亦有探討。又若理可發,則任何人都可當下截斷感性欲望的限制,而自發自決地為善,這便是康德所說的意志的自由。退溪於四、七之辯中,強調四端由中而出,非由外感,亦顯示了此一意義。由此可見退溪之論容或有因糅合孟子與朱子而產生的不一致處,但亦因為此一爭辯,而突顯了儒學及道德哲學上的重大問題。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李晦齋、曹漢輔「無極太極」的論辯
 一、引言
 二、《書后》對忘機堂之評論
三、《答忘機堂第一書》
四、《答忘機堂第二書》
五、《答忘機堂第三書》
六、《答忘機堂第四書》
七、晦齋對朱子學的理解及其現代意義
第二章 李退溪與奇高峰「四端七情」之論辯
一、問題的緣起
二、退溪、高峰「四、七論」第一次之往復
三、「四、七論」第二次之往復
四、胡雲峰及權陽村之有關說法
五、第三次往復:退溪《論四端七情第二書》之見解
六、奇高峰對退溪《第二書》的答復
七、第四次往復:退溪的《第三書》及高峰的《后說》、《總論》
八、結語
第三章 四端七情之辯與成德之教
一、「四、七之辯」
二、理之活動性與體證本體
三、理到說之意義及有關之論辯
 四、成德之教的本質的工夫
第四章 曹南冥對四七之辯的批評及論下學而上達
 一、引言
 二、南冥與退溪的往復書
三、南冥之說的現代意義
四、顧亭林與曹南冥對「下學上達」的理解
五、朱子論「下學而上達」
六、結論
第五章 李栗谷、成牛溪「四端七情與人心道心」的論辯
一、前言
二、牛溪論四端七情與人心道心
三、栗谷對牛溪《第一書》之答復
四、牛溪之《第二書》
五、栗谷對牛溪《第二書》之答復
 六、牛、栗《第三書》之往復及栗谷「理有善惡」說之哲學意義
七、牛、栗《第四書》之往復
八、牛、栗《第五書》之往復
九、牛、栗《第六書》之往復
十、栗谷對朱子哲學的理解
十一、結語
第六章 李栗谷與羅整庵思想之比較
一、引言
二、栗谷對整庵之評論及整庵的「人心道心」說
三、整庵理氣論之涵義
四、栗谷與整庵思想之比較
五、結語
第七章 尹明齋的性理學及懷尼之爭的工夫論涵義
一、致知與格物,物格與知至之關系
 二、論人心道心
 三、懷尼之爭的工夫論涵義
 四、結語
第八章 韓儒「人性物性異同論」及其哲學意義
 一、韓南塘的人性物性相異論
二、李柬的人性、物性俱同論
三、對人性物性異同論的反省及略論其現代意義
第九章 從當代儒學的觀點看韓儒「心體善惡」之論爭
一、引言
二、韓南塘的心體有善惡論
三、李巍岩的「心體純善論」
四、心與氣質之辨及朱子論心之可能涵義
五、結語
附錄一 李栗谷的誠意論
 一、栗谷對心性情意的分析
 二、對「情意二歧」之論的批評
 三、栗谷的誠意論
 四、結語
附錄二 退溪與朱子持敬工夫論之涵義
 一、退溪主敬與栗谷主誠之分別
 二、退溪論敬之要義
 三、敬的來源問題
 四、結語
附錄三 奇高峰「反身而求」的知理方法之涵義
 一、求觀聖人之道必自孟子始
二、反身而求的知理方法
三、因其所發而遂明之
四、結語
附錄四 成牛溪的哲學思想
一、尹宣舉、成牛溪與李栗谷
二、至善與中的分別
三、顏子與聖人的差異
四、理氣與人心、道心
五、結語
參考書目
名詞及主題索引
人名索引
 

韓國朝鮮朝是儒學昌盛之時代,朱子的哲學是當對占統治性地位之思想,而韓儒由於專注於朱子學之研究,對於其中某些差論的探索,較中國的朱子學更為詳細和深入。朱子學在朝鮮朝,有幾次重要葤論爭,很能代表韓國儒者的研究成果,而這些成果,若以當代儒學有關宋明儒學的詮釋來對照,似乎更能彰顯出韓儒所爭論者之思想涵義。

本書正文的大部分內容,是作者參加台灣大學的「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划:東亞近世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之研究」之子計划:「近世中韓儒者關於孟子心性論的辯論與詮釋——比較哲學的探討」的四年干究成果。本書集中處理朝鮮儒學的三大論爭,即「無極太極之辯」、「四端七情之辯」及「湖洛論爭」。無極太極之辯之重要性及影響力雖不如其往二者.但此論辯顯示韓儒對朱子思想特性之把握,是十分恰當的。此一論爭探討靂學的本體及工夫兩方面的問題,又涉及了儒佛之辨、朱陸之爭。李海青所強調的道只是人事之理,須下學人事,方能上達天理,充分表現了儒家的形上學是「實踐的形上學」的意義。四、七之辯是最重要的論爭,李退溪極力主張四端是理之發,又認為理有至神之用,所謂「理到說」,此與當代牟宗三先生認為朱子所說的理是只存有而不活動,是朱子理論所以是「儒門別子」之重要原因,實可相參。退溪之說是將孟子原義與朱子思想糅合而成,因此其理論有不能一致處。但由退溪之學,可以突顯出朱子之言理為一不活動的、靜態的存有,是很重要的問題,亦由是可見朱子與孟子是屬於不同的義理形態者。而退溪由四端之為「純善」之情,推論此情必是由理而發,這正好是給出了證成「心即理」說的論證。因如果四端之心之為純善是人人都有的實踐上之體會,則由此而肯定此心即理,便是不能反對的;若反對之,便是反對人有惻隱之心。若於此肯定心為純善,理當下可發,則便可肯定一逆覺本心,當下讓本心呈現之工夫,此便是內聖之學之關鍵的、本質的工夫。這是由四端七情之辯所顯示出來的一重要的涵義。此義在本書第三章有所討論。而在第一章李晦齋與曹漢輔之論辯中,對此亦有探討。又若理可發,則任何人都可當下截斷感性欲望的限制,而自發自決地為善,這便是康德所說的意志的自由。退溪於四、七之辯中,強調四端由中而出,非由外感,亦顯示了此一意義。由此可見退溪之論容或有因糅合孟子與朱子而產生的不一致處,但亦因為此一爭辯,而突顯了儒學及道德哲學上的重大問題。

奇高峰、李栗谷之說,則較合朱子原義,且將朱子的理氣心性論之特色,作了十分明白的展現。栗谷對理氣之分析清楚而一貫,很有哲學性,又敢於提出其自得之見。栗谷之自得處,正表現了其對朱子思想之恰當理解。由栗谷之分析,亦可很清楚地看到朱子思想的特色及限制。李栗谷的思想,可說是順着朱子學作進一步推展,而他的自得之見,如氣發理乘、理通氣局及言理氣不離之妙等,確表現了他的慧解。但經過他的分析,四端七情之為兩層的情感,及道心人心有不同的根源等義,都去除掉了,這便使意志之自發自決的意義,亦去掉了,這是一值得深思的問題。栗谷對理氣之見解,與明儒羅整庵之說,是很相近的,本書第六章對二人之見解作了一些比較。湖洛論爭的兩個問題,即「人性物性異同論」及f未發時之心體是純善抑有善有惡」,亦是很有哲學性的論爭,涉及儒家的形上學及心性論之重要問題,這些問題,在當代儒學中,是常被探討的。李柬(巍岩)的未發時之心體純善論,應如李退溪般,是越出了朱子之本義的;但亦可能是提出了對朱子思想的另一種的詮釋,而這種詮釋亦有朱子的文獻作根據,這則是極有意義的。

本書正文共九章,除了上述三大論爭之研究外,另有兩章處理了較次要的爭論,此兩次所爭論的,並不是純粹的理論,而是對高談天理及以道德仁義自期者,是否心口如一及是否藉天理以遂行其私欲之反省,曹南冥及尹明齋對於此屬於生命實踐之問題,省察是頗深的。曹南冥認為若無下學工夫,沒有在倫常日用中踐履,便無資格談天理;此與李晦齋之論相似,而此亦可見韓儒對倫常實踐之重視。

以上各章之初稿,曾在一些學術會議上宣讀,又曾刊於一些學刊上,但現都作了相當多的補充及訂正。附錄四篇是舊稿,內容與本書正文各章相當有關連性,由於是較早期的研究成果,內容不夠詳備;但亦有可能補充本書正文之未及處,故一並收入。其中論李栗谷誠意工夫論之文,曾有中韓之研究者參考引用,但未注明出處;論成牛溪一文,則主要處理栗谷、牛溪較早期的一次論辯,這在本書第五章是未作處理的。又此數文因早已發表,現只校正錯字、順通文句,內容未作改動。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