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鑒賞語言

中國古代建築鑒賞語言
定價:246
NT $ 214
  • 作者:王其鈞/主/編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9-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63375651
  • ISBN13:9787563375653
  • 裝訂:平裝 / 238頁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關注的是中國古代建築。本書中所舉建築實例,除了部分依據特定階段的歷史而舉的例子外,多是選擇建築較成熟、完備時期的形式來介紹與分析。而且,建築實例都盡量選擇此類型中較有代表性或著名者。這是本書的一個特色。因為這是一本教材,所以文字的寫作相對嚴肅一些。但這又是一本藝術欣賞性的選修教材,因此筆調又相對輕松,用了一些傳說和故事,以增強可讀性。在此真誠地希望廣大學生或讀者,能從本書中了解一些建築藝術知識,掌握一定的賞析建築藝術作品的方法。

作者簡介︰

王其鈞,教授。1954年生于江蘇徐州。1996年獲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博士學位。同年移居加拿大,先在多倫多大學建築學院工作,後任自由撰稿人,專職從事建築藝術書籍的寫作,並任台灣大地地理出版社特邀記者和插圖畫家。現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

王其鈞教授出版作品頗豐,代表作品有在台灣南天書局出版的《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獲1993年度台灣圖書最高獎——金鼎獎;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十卷本《中國古建築大系‧民間住宅建築》,該叢書榮獲1995年中國圖書最高獎——國家圖書獎。
 

目錄

序言
第一講 輝煌與壯美——宮殿
第二講 防御的堡壘——城池
第三講 浩然之大美——長城
第四講 鋪錦又列繡——皇家園林
第五講 卷幔入鏡中——私家園林
第六講 地下御天堂——陵墓
第七講 宣教之伽藍——佛教殿堂
第八講 禪悟之浮圖——佛塔
第九講 祀神與祭祀——禮制建築
第十講 天國與仙境——道教和伊斯蘭教建築
第十一講 山光親水色——亭與景觀樓閣
第十二講 閑和與嚴靜——學府書院類建築
第十三講 禮樂與寄情——牌坊、戲台與橋
第十四講 四方之風俗——民居
第十五講 木構架營造——中國古代建築的基本特點
附錄一︰中國古代建築年表
附錄二︰參考書目
 

中國在建築文化等方面,與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相比,不但有自己的鮮明特色,而且就中國國內來說,不同的民族與地區建築文化也有不同的特點。在中國的眾多民族中,漢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廣,各方面的發展也最為繁盛、快速。因此,漢族風格的建築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總體來說成就也最大。當然,其他少數民族也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建築文化,像藏族工匠營造的拉薩的布達拉宮,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葩。

概括地說,大約有七種主要的獨立建築體系在古代世界存在過。但是由于各種主客觀的原因,像古埃及、古代西亞、古印度、古代美洲等這些獨立的建築體系,要麼流傳不廣,要麼早已中斷。現在公認的世界三大建築體系中,伊斯蘭教建築的歷史相對短些,而中國建築和歐洲建築延續的時間最長,分布的區域最廣,成就也最為輝煌。本書關注的是中國古代建築。

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其中由漢族統治、治理的朝代居多,因而時間也就最長。在中國古代建築史的三次高潮時期——秦漢、隋唐、明清——的六個王朝中,秦、漢、隋、唐、明的統治者都是漢族,只有清朝統治者是滿族,就這一個少數民族的統治時期,還只有前半堆是第三個高潮的一部分。在這種大的歷史背景下,中國傳統建築文化保持了一種一貫性和自費性,這種強大的建築傳統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

現在我們雖然不再大規模地使用木結構和傳統的營造方法去興建中國傳統建築,但是中國人的建築文化傳統卻依然在繼續發揚。即使是在現代建築空間中,中國傳統的建築空間理念仍然在發揮著影響。

我國古代建築的功能由兩個方面構成:一是物質功能,即滿足人們的使用需求;一是精神功能,即通過建築的宏偉造型來烘托神靈或帝王的睥睨一切的氣勢。

中國古代建築的最大特點當屬木結構,上至皇家宮殿,下至普通百姓的住宅,大都采用木構呆。這明顯地是各朝各代對前代不斷繼承的結果。中國從原始社會的“構木為剿”的剿居建築形式起,起居就是木構架,後來雖有土、石、磚、瓦等材料,但大多是作為輔助構件,或作為維護結構,或者說所有比例較小。

要說一般的百姓采用木結構建築房屋,是由于經濟能力所限,那麼,作為各朝最高統治者的帝王的宮殿為何也采用木結構呢?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的王朝,建築材料已經比較多樣,建築技術也非之前可比了,為何還采用木結構?這主要是因為木結構建築施工起來較為快速,能讓初步確立統治的姓很快就有自己的新宮殿。當然,中國傳統木構架的堅固、穩定性也是不可小覷的原因。

中國古建築以木構架為主,由于木構架的壽命不如石結構,如何長期存留于世,的確是一個大的問題。中國歷史悠久,在這漫長的過程中,許許多多巍然聳立的宏偉的木構架建築是絕不可能全部完好保存至今的。這其中既有不可抗拒的自然原因——木材料的腐朽,也有戰爭的毀壞、人為的破壞等因素。況且還有很多朝代的建築是在前朝的基礎上改建的呢,那麼被改建前的建築模樣自然無法再留存于世。盡管如此,從唐代以後的每個朝代,仍然有一些木構建築保存至今,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筆文化財富。

建築的發展、流傳,還與許多其他藝術門類有著不可分的聯系。中國古代建築,特別是木結構建築,較好保存下來的可以說只有中國最後兩個封建王朝前、清的建築多一些。之前的大部分建築形象只能通過其他渠道見到,這主要就是指繪畫、雕刻、文學等藝術門類,尤其是繪畫。

較遠古的商代的青銅器上,就有一些當時建築的形象被鑄在上面;周代有《考工記》等典籍描述了當時匠人營造都城的方法;漢代則更多了,不但張衡的《二京賦》、司馬遷的《史記》等文學作品,記敘有當時的一些住宅的形象,更有出土的畫像石、畫像磚等物,形象地記錄著當時的很多建築的造型。唐宋時期的建築,除了少數有實物留存外,從歷史文獻和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更多,從繪畫作品呂我們可以見到相當具體的形象。宋代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黃鶴樓》、《滕王閣》等美術作品中均有很多當時的建築形象。建築被拒絕得十分具體,從圖中的形象來看,當時的建築造型異常豐富,甚至許多建築形式,後來都見不到了。

欣賞中國古代建築,應該看到宗法社會對中國古代建築的長期制約。皇權至上的思想和嚴密的社會等級觀念,在舊時的各種建築形制中都有體現。在歐洲、伊斯蘭教國家或古印度,教堂、清真寺、神廟等是最好的建築,而在舊時的中國,則是宮殿、都城規劃所創造的建築成就最高。這就突出了皇家的地位和權力。當然,即便是在其他的建築類型之中,中國的宗法倫理觀念也得到了完整的體現。

血緣宗親關系、慎終追遠、事死如生等觀念,在祭祀自然神和先賢聖哲的壇廟建築中,在帝王的陵墓建築中,在普通民眾的宗祠家廟中,甚至在老百姓家里的廳堂中,都得到了特別的強調。盡管不是所有的建築都有隆重的規模,但是這些建築都能營造肅穆的氣氛,這是令人矚目的。

另外,在中國的某些建築形式,尤其是園林建築中,舊時特有的文人學士的審美情趣和文化觀念得以充分地體現。這些建築充滿了寧靜、平和、內向的氛圍,並且不覺 體現了熱愛自然、尊重自然、與自然高度協同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營造者沒有改天換地、移山填海的氣魄,卻充滿依附自然、順應自然的情懷。建築瓖嵌在自然之中,構成大自然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

建築的形式都是越來越成熟,或者也可以說是越來越復雜、精致的,因此,它們最初的形態只能是雛形,還不完備,所以,本書中所舉建築實例,除了部分依據特定階段的歷史而舉的例子外,多是選擇建築較成熟、完備時期的形式來介紹與分析。而且,建築實例都盡量選擇此類型中較有代表性或著名者。這是本書的一個特色。

本書還有一個特色,這就是每章節都以輕松的故事形狀,或是典故,或是傳說,或是相關小知識,每個故事都與所在章節中的建築類型相比,以期學習者能輕松地進入書中,並帶著興趣學習。雖然不能說是寓教于樂,至少也是教中有樂。

因為這是一本教材,所以文字的寫作相當嚴肅一些。但這又是一本藝術欣賞性的選修教材,因此筆調又相對輕松,用了一些傳說和故事,以增強可讀性。

作為著者,在此真誠地希望廣大學生或讀者,能從本書中了解一些建築藝術知識,掌握一定的賞析建築藝術作品的方法。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