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30年(1978—2008)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30年(1978—2008)
定價:402
NT $ 350
  • 作者:侯惠勤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9-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0473079
  • ISBN13:9787500473077
  • 裝訂:580頁 / 23 x 17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30年》以改革開放這一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歷史選擇為主線,以改革開放30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科學繼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方面的新認識、對國內外社會主義實踐經驗教訓的新總結、對國際形勢和時代特征的新定位以及對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的新把握為創新點,以十七大報告總結改革開放的十個結合的基本經驗為主要內容,以「史論結合、以論帶史」為基本敘述方式,力圖揭示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內在規律。
 

目錄

導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
一 「中國奇跡」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二 「結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及其理論創新的根本方法
三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科學繼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理論根據
四 時代特征和國際形勢准確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時代根據
五 社會主義實踐經驗的正確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歷史根據
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驗和人民意願的正確表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現實根據

第一章 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前提和基礎
 第一節 理論創新的制度基礎
一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的確立
二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
三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確立
第二節 理論創新的思想基礎
一 真理標准大討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的開創
二 解放思想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
三 毛澤東思想和毛澤東思想歷史地位的科學界定
第三節 理論創新的共同政治原則
一「六條政治標准」
二 「四項基本原則」
三 「四信」
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第二章 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根據和立足點
第一節 對時代特征和國際形勢的准確把握和戰略判斷
一 科學把握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
二 時代主題下的中國境遇:機遇與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
三 新的歷史條件下社會主義國家的挑戰和契機
四 新的歷史條件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新的理論生長點
第二節 對中國國情的深刻把握和重新定位
一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當代中國相當長時期內的基本國情
二 發展是把握當代中國國情的基本立足點
三 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國情的要求
第三節 對中國共產黨黨情的歷史分析和科學把握
一 對黨所處歷史方位的科學判斷
二 黨員、黨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的新變化
三 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是對黨情科學把握的重大部署

第三章 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基本軌跡
第一節 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突破性創新
一 突破傳統社會主義認識局限,提出社會主義本質論
二 破除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對立,把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聯系起來
三 破除抽象的社會主義優越論,確立改革為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
四 破除社會主義的封閉式發展,在改革開放中發展社會主義
第二節 共產黨執政理論的重大創新
一 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面臨的新挑戰: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 
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確立
三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共產黨執政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第三節 社會主義發展理論的整體性創新
一 面對戰略機遇期: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
二 科學發展觀的形成和確立
三 對發展中重大矛盾問題的准確把握和正確處理:在前所未有的挑戰中抓住前所未有的機遇
四 把發展提升為重大的整體性戰略:科學發展觀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

第四章 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基本方式
第一節 「結合」是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基本方式
一 「結合」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方式的哲學根據
二 「結合」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方式關鍵在黨,根本在黨
三 最根本的「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四 「結合」的關鍵:中國現實和世界趨勢在理論創新中的良性互動
第二節 「結合」的方法論特征
一 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相結合
二 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相結合
三 歷史必然性與歷史主動性相結合
第三節 改革開放實踐進程中「結合」的新鮮經驗
一 改革開放宏觀領域中的「結合」
二 改革開放具體領域中的「結合」
三 改革開放保證條件上的「結合」

第五章 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內在機制與動力
第一節 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機制
一 理論創新的調查研究機制
二 理論創新的黨內民主機制
三 理論創新的學習機制
四 學術創新的轉化機制
第二節 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動力
……
 

我國30年的改革開放既是我們黨領導的一場新的偉大革命,又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通過這場偉大革命,中華民族大踏步地趕上了時代潮流,社會主義中國走在了時代前列,我們黨成為時代先鋒。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黨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對改革開放作了重要闡述,指導和推動了改革開放。黨的十七大集中論述了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和經驗,提出了我國改革開放「十個結合」的寶貴經驗,進一步推進了改革開放。總結3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對於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著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經驗啟示我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解放思想,進一步改革開放。

一、我國改革開放有著深厚的國際國內背景,面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嚴重困難,面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快速發展的嚴峻挑戰,中國共產黨人著力回答社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命運時代課題

一方面,從國際背景來看,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現快速發展,世界社會主義遇到嚴重困難和挑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形成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建立在經濟文化落後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各國,在發展初期取得了多方面的重大成就,但後來由於沒有創造性地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體制和機制逐步僵化,導致發展速度緩慢甚至停滯,至 世紀70年代初,世界社會主義面臨嚴重的困難。而在此同時,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抓住新技術革命興起的機遇,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調整自己的體制和政策,緩解社會矛盾,表現出穩定和快速發展的勢頭。

另一方面,從國內背景來看,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也遭遇了極大的挫折。我們黨在領導人民建立新中國和社會主義制度後,極大地發展了經濟社會等項事業,但也走了彎路,甚至發生「文化大革命」這樣全局性的失誤,使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一度停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面臨著巨大的國際性挑戰和壓力。

在這樣的國際國內歷史背景下,肩負著復興中華民族和發展社會主義雙重使命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深刻思考為什麽社會主義在發展的進程中面臨如此巨大的挑戰和困難,而資本主義為什麽在發展進程中又起死回生,表現出新的發展勢頭,中國社會主義事業怎樣才能克服困難和挫折,發展起來,並最終戰勝資本主義。這一重大現實問題引出如何認識當代資本主義、如何認識當代社會主義的時代課題,引出了中國共產黨人毅然決然走改革開放之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抉擇。

對於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實踐者們來說,推進改革開放,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必須正確認識和把握當代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這就必須首先回答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中國,「什麽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問題,又要依次回答「建設一個什麽樣的執政黨,怎樣建設執政黨」,「實現什麽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問題。而上述三個問題最終歸於「什麽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性問題。這事關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長期執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和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歸結起來,就是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命運問題。這些問題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依次提出,而又依次得到回答,並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實踐,又不斷地得到新的解決。歷史實踐已經證明,我們黨在改革開放的歷程中,已經創造性地並將進一步深人地回答這一系列重大歷史性課題。

「什麽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是改革開放,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的基本問題。鄧小平科學地破解了這個課題,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篇。第二個問題是「建設一個什麽樣的執政黨,怎樣建設執政黨」。鄧小平在80年代初就提出了「執政黨應該是一個什麽樣的黨,執政黨的黨員應該怎樣才合格,黨怎樣才叫善於領導」的問題。以江澤民為代表的第三代黨的領導集體在進一步回答「什麽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同時,創造性地回答了這一問題,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第二篇答卷。在新世紀新階段「實現什麽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是要回答的第三個問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第三篇答卷。對三大問題的依次回答,使我們黨創造並不斷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斷創新,這就不間斷地回答了「什麽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性問題。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既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理論產物,又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指導思想。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