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之歐洲》是飲譽世界的漢學家、比較文學大師艾田蒲教授幾十年致力于中國學研究的一部比較文化力作。作者以其深厚的文化素養和開闊的東方意識,從翔實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出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哲學思想對西方世界的影響,對中西文化相互踫撞、交融的歷史作了十分精當的描述和獨到的研究,並以無可辯駁的事實批駁了“歐洲中心論”,有力地論證了中國思想、文化在整個人類文化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從西方學術史和比較文學發展史來考量,《中國之歐洲》是20世紀比較文學和西方漢學牽手、搭橋的先驅之作,艾田蒲順應近代西方學術潮流,為國際比較文學界貢獻了這部跨文化、多學科聯姻和對話的典型範本。如今,這部大著已經走進中國大學課堂,是無數專攻比較文學和中外文化關系的年輕學子必讀的經典著作。
 

目錄

中國之歐洲︰上卷
追憶艾田蒲
譯序
中文版序
法文版序
前言 歐洲中心論招搖撞騙的杰作:谷登堡為印刷術發明家
第一部 契丹尋蹤
第一章 契丹尋蹤
第二章 耶穌會傳教團之前在中國的猶太教和基督教
第三章 阿拉伯世界發現中國(1)
第四章 阿拉伯世界發現中國(2)
第五章 從阿拉伯人的游記到馬可‧波羅紀行
附:蒙古可汗致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的信
第六章 馬可‧波羅(1)
第七章 馬可‧波羅(2)
第八章 馬可‧波羅(3)
第九章 中國藝術與錫耶納復興
第十章 中國和佛教對魔鬼和地獄表現的影響
第十一章 佛教的重新發現(1)
第十二章 佛教的重新發現(2)
第二部 歐洲對由傳教會從中國傳來的消息之最初反應
第十三章 傳教士不懂漢語的某些後果或公然傳播的謬誤
第十四章 游記與“哲學”思想
第十五章 買賣就是宗教
第十六章 傳教士與官員
第十七章 從利瑪竇到拉莫特‧勒瓦耶(1)
第十八章 從利瑪竇到拉莫特‧勒瓦耶(2)
第十九章 中國禮儀事件(1)
第二十章 中國禮儀事件(2)
第二十一章 中國禮儀事件與培爾的思想
第二十二章 費爾隆與中國
第二十三章 馬勒伯朗士的“上帝”概念與朱熹的“理”的概念(1)
第二十四章 馬勒伯朗士的“上帝”概念與朱熹的“理”的概念(2)
第二十五章 馬勒伯朗士的“上帝”概念與朱熹的“理”的概念(3)
第二十六章 萊布尼茲與中國(1)——宏圖大略
第二十七章 萊布尼茲與中國(2)——世界性的中國語言
第二十八章 萊布尼茲與中國(3)——二進制算術與《易經》八卦
第二十九章 萊布尼茲與中國(4)——萊布尼茲與中國思想
第三十章 萊布尼茲與中國(5)——萊布尼茲與中國禮儀事件
上卷結語
中國之歐洲︰下卷
前言
第一部 羅馬教廷否認耶穌會士眼中的中國之歐洲
第一章 圖爾儂翠結局不妙
第二章 梅扎巴爾巴在中國與伏爾泰的緘默
第三章 孟德斯鳩的中國
第四章 歐洲仍在中國化
第五章 為歐洲“愛術”所利用的中國1
第六章 為歐洲“愛術”所利用的中國2
第二部 17和18世紀歐洲戲劇中的幾個中國側面
第七章 伊麗莎白戲劇
第八章 司馬遷的《中國孤兒》
第九章 紀君祥的《中國孤兒》
第十章 從紀君祥到伏爾泰
第十一章 伏爾泰的《中國孤兒》
第十二章 《中國孤兒》在英國、德國和意大利
第三部 仰慕中國的伏爾泰
第十三章 伏爾泰及其消息來源
第十四章 伏爾泰與中國紀年表(1)——問題是如何提出的
第十五章 伏爾泰與中國紀年表(2)——伏爾泰的答案
第十六章 伏爾泰與孔夫子
第十七章 伏爾泰‧中國政治與風俗(1)
第十八章 伏爾泰‧中國政治與風俗(2)
第十九章 將無恥之徒擊垮在中國之下
第四部 仰慕中國者與排斥中國者
第二十章 德‧阿爾讓斯侯爵的《中國人信札》
第二十一章 重農主義者與中國
第二十二章 仰慕中國者與排斥中國者
第二十三章 18世紀的一部教材和一部詞曲中介紹的中國
第二十四章 這部《詞曲》是否完備?
結論 從對中國的仰慕到排斥
譯後記
人地名中外文對照表
書刊名中外文對照表
 

冬夜,北京大學孟華教授打來電話,說艾田蒲離開了。

燈光,有如冰冷戳人的稜角,漂白了我四周的書城。

書櫥中,十余本書卻以睿智的目光默默地注視著我,帶著艾老生前的溫暖。這些書是艾老一生的心血,也是他十余年來對我的饋贈。這些書里,甚至有他所珍藏的孤本。他在每本書上都編了號,寫了贈言。作為飲譽世界的大學者,他的“人逢知己者、書贈愛書人”之言,曾是我昔日的驕傲,也成為我今日的哀思。

2002年1月7日。我黯然于一位長者的溘然辭世,中國嘆息于一位忠實友人的悄然離去,法國哀悼著“法蘭西最自由的精神”,國際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界失去了一位享譽世界的大師。

艾田蒲(Rene Etiemble,1909—2002)的一生貢獻卓著,發表各類著作近七十部。被稱為不朽者殿堂的法蘭西學院曾幾次向他打開大門,但奉行獨立精神的艾老卻一再拒絕進入這個他認為沒有生機的殿堂。他是法國當代知名作家、哲學家、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大師。他曾在美國、墨西哥、埃及等國的著名學府任教,後在巴黎索邦大學任講座教授和名譽教授。艾老博學多才、涉獵廣泛。作為小說家,他發表過《唱詩班的孩子》(1947)、《文身》(1961)等作品;作為翻譯家,他譯過勞倫斯的多部著作(1949、1955、1965)和博爾赫斯的作品;作為劇作家,他創作的《公敵》(1948)獲得戲劇獎;作為文學評論家,他與薩特、雷蒙‧阿隆、梅洛‧蓬蒂于1945年創辦了著名的《現代》雜志,他的三卷本巨著《蘭波之神話》(1952—1957)獲得聖勃夫批評獎,他在《新法蘭西雜志》和《現代》雜志發表的大量批評文章,先後匯成了五大卷的《文之純》(1952—1967);作為比較文學學者,他的《比較不是理由》(1963)、《論(真正的)總體文學》(1974)和《世界文學論文集》(1982)等著作,在國際比較文學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的《中國之歐洲》(1988—1989)更是表現了一個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大師的寬闊視野和哲學家的深刻思想,這部兩卷本的比較文化巨著榮膺首屆巴爾桑比較學基金獎。

艾老首先是位世界主義者。他不為歐洲狹隘的門戶之見所囿,重視一切文明的優秀成果,對所有的人類創造一視同仁。思想開放、胸襟廣闊的艾老宣稱,必須也急需擴展西方的文學視野與文化視野。為此,他極力強調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版圖上的重要地位。同時,他認為文化的交流應該是雙向的。在世界民族之林,各國間的文化交流應該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

艾田蒲更是一位清醒的、奮斗的人道主義者。他呼喚著無疆界的人道主義:“孔子與蘇格拉底自有他們的廟宇,這廟宇就在那些像我一樣的人的心目中(我不願將其神話),就在那些尋求建立一種無疆界的人道主義的人們的心目中;但這些並不過分天真的人都知道,從本質上來看,人道主義將永遠是個脆弱的秘密,而且,一旦掀起新宗教的怒潮,他便會經歷蘇格拉底的命運,也就是人類賦予耶穌基督的命運。”

憑借著世界主義的開闊視野與人道主義的精神偉力,艾老不為任何政治、經濟和文化勢力所動,保持了思想的自由和精神的獨立。他堅決抵制任何形式的霸權主義,憎恨一切的奴役、壓迫、謊言和偽善。他的《六論三專制》(1950),明確地表明了他的政治立場。早在20世紀50年代,他就號召非英語國家抵制美語文化霸權在全球範圍的強勢擴張。艾田蒲認為,文明與語言密不可分,語言的喪失就意味著文化身份的失落。作為法語文化的捍衛者,他的《你說美式法語嗎?》(1964)在世界範圍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在我們這個時代,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經濟一體化的加速,文化多樣性的問題被尖銳地提了出來。艾田蒲在反對任何形式的文化霸權和維護文化多樣性方面所作的努力,無疑具有先行者的榜樣力量。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5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