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史(先秦卷)

中國民俗史(先秦卷)
定價:360
NT $ 313
  • 作者:鐘敬文 主編 晁福林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010068542
  • ISBN13:9787010068541
  • 裝訂:平裝 / 541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從歷史研究者的角度看,民俗大概可以說是一定歷史時期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融會與結晶,是社會文化與社會觀念深層內涵的表現。關于民俗學的問題,已經由民俗學家進行過許多精闢論析,我只想強調一點,那就是對于民俗,在我國古代從很早的時候起就已經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從很早時期的歷史記載就可以找到這方面的內容。在我國民俗發展的歷史上,先秦民俗處于源頭的位置,它和先秦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的遷有著密切關系。總之,先秦時期的民俗,如果籠統地講,當然可以統歸于遠古和古代民俗之中,然而,先秦時期時間跨度很長,仍需再進行細致一些的劃分,愚以為若劃分為原始民俗、夏商民俗、周代民俗三人階段會比較合適。而周代民俗中若能將春秋戰國作為一個特殊時期劃分出來,則會更近于歷史實際。先秦民俗中,婚俗、葬俗、人生禮俗等為大宗,其內涵很廣,可以說,每一方面都可以做出篇幅很長的深入討倫。因為學習所限,本卷只試圖對于先秦民俗的特征、俗與禮的關系以及民俗的社會影響等進行初步探討。

鐘敬文(1903~2002),廣東海豐人。1927年入廣東中山大學任教,參與民俗學會的組織活動,編輯《民俗》刑物與民俗叢書。1928年任職浙江大學,在杭州開展中國民俗學會工作。1934年赴日本早稻大學文學部研究修神話學、民俗學。1941年回中山大學任教。1949年任教于北京師範大學,並兼任輔仁大學、北京大學等校教職。1979年與顧頡剛、白壽彝等七位知名教授聯名倡議建立全國民俗學會。1983年任民俗學會理事長。主編了教育部文科教材《民間文學概論》和《民俗學概論》。出版專著《民間文化學︰梗概與興起》、《民間文藝學及其歷史》、《建立中國民俗學派》等數十部。
 

目錄

總序 中國民俗史與民俗學史
導言 
第一章 物質生產民俗
 第一節 農作
 第二節 畜牧
 第三節 養蠶、植麻與栽培果樹
 第四節 建築
 第五節 手工制作
 第六節 編織與紡織
 第七節 經商
 第八節 度量衡制度
 第九節 貨幣的鑄造及其流通
 第十節 城市生活的出現及其繁榮
第二章 物質生活民俗 
 第一節 飲食
  一、 原始時期的飲食
  二、 夏商西周時期的飲食
 第二節 服飾
  一、 原始時期的服飾
  二、 夏商周時期的服飾
  三、 夏商周時期飾習俗的特點及區域特色的出現
 第三節 居住
  一、 舊石器時代人們的居住情況
  二、 新石器時代人們的居住情況
  三、 夏商周時期的居住習俗
 第四節 交通
  一、 原始時代的交通狀況
  二、 夏商時期的交通情況
  三、 周代的車輛
  四、 周代的道路、傳遽和符節
  五、 周代的道路維修和乘車禮俗
  六、 春秋戰國時期南方地區的舟楫與水路交通
  七、 舟橋
第三章 氏族、宗族與人生禮俗
 第一節 氏族與家族
 第二節 宗法與宗族
  一、 宗法與宗族
  二、 姓、氏、名、字
 第三節 原始時期的人生禮俗
  一、 拔牙之俗
  二、 顱骨變形
  三、 儋耳
  四、 婚俗
  五、 葬俗
  六、 禮器
 ……
第四章 民俗信仰
第五章 民間工藝
第六章 民間歌舞藝術
後記
 

治中國民俗史與民俗學史,首先要熟悉民俗學本身的知識。比較重要要的,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關于民俗現象的知識,用書本上的術語講,叫民俗志,或田野作業資料。田野資料要靠學者自己親身下去考察獲得。你研究民俗,就得首先要熟悉你的對象本身。現在有些民俗學專業的師生對民俗知識本身都不大了解,或理解得不大正確,那就不容易搞好學問。比方說,搞文藝學,有些同志對文學知識不大了解,就去看文學史或文學理論的書籍去摸索,這雖然不是很壞的辦法,但終究不會有很大的收獲。你總得對文學作品本身比較熟悉,掌握第一手資料,才能從事學術研究,這是常識性的步驟,是不可逾越的。我是搞民俗學的,我要了解我的一個博士生,我可以听他的同學、朋友做介紹,也可以同他本人打交道,我就主張一定要同他本人打交道,同時也听取其他人的看法,作為參考。我和他本人打交道,等到彼此熟悉了,就不僅知道他的樣子、行動,還知道他的心理活動,我有了我自己的體會,這種認識同道听途說的結果是不一樣的,然後再參考別人的意見,所獲得的認識就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學問尤其如此。別人寫的史書和理論書,絕不能代替你的實際知識,再好的理論也不能抵消學者本身對第一手資料的認識,這是肯定的。一個人學問的最主要來源,就在于他所研究的對象材料的本身。過去本專業有些博士生走了些冤枉路,到畢業時要扭轉,已經來不及了。我當導師的,事後回想,感到沒有盡到責任,應該從一開始就不遷就他,制止他的做法,才能使他有較大的進步。

對民俗知識的獲得,有兩條途徑,一條是通過別人的記錄得到,用我們的行話講,叫使用民俗志。民俗志,是其他學者考察當地各種民俗所做的記述,分單一民俗志和綜合民俗志等多種,我以前寫文章講過。你們將來在學問上能有多大的成就,在于能否掌握足夠的民俗志資料,這是關鍵性的;或者說是有決定意義的。第二條是學習必要的理論知識。博士生,還有訪問學者,初進門,都要讀一些“入門”、“概論”之類的理論書,對民俗科學有個宏觀的了解。至于里面的許多房子,房子里面還有許多人,那等進了門之後,再借助其他的理論著作,直接或間接地去深人探訪。專門性的著作,與概論性的著作相比,在門類上要齊全一點,內容也要深刻一點,不過它們既然是專項研究,就有它們的特殊背景和特殊的局限性,這點也要注意。比如,我國傳統的民俗研究大多側重在婚喪嫁娶和民間文學兩個方面,其中婚喪嫁娶是講人生儀禮的,也叫生活制度,專門的著作不少,但用婚喪嫁娶來概括民俗事象,並不完全,誕生禮就沒有講。再比如民間文學,在《民俗學概論》中,介紹了民間散文和民間韻文,分成兩章,篇幅已經不少了,可是也不全,還有史詩等重要內容沒講。此外,中國有五十幾個民族,各有不同的民間文學,相互之間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這些都是大學問,也沒有仔細地討論,可是作為一本概論書,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結果還是概而不全。由此大家可以知道,任何專門的研究都有自己的側重點和忽略點,這是在學習時應該事先知道的。初學時,可針對某個專題去讀書,面窄一點也不要緊,但對面上的那些重要著作一定要知道,對整體理論信息一定要關心。與掌握第一手資料相比,學習理論是相當重要的途徑,但不是一切,不能涵蓋資料的功能。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