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的亞洲觀

近代日本的亞洲觀
定價:294
NT $ 294
 

內容簡介

在《近代日本的亞洲觀》中,子安宣邦集中考察了東洋、亞洲和東亞這三個概念的歷史發生軌跡。特別是對其中的“東亞”概念如何在20世紀初的日本,從作為文化上的概念逐漸轉化為帝國地緣政治上的話語,而由日本首先提出並流通於該地區的歷史過程,進行了知識考古學式的清理和解構分析。這是本書要討論的基本內容和主要宗旨,表明它不僅是有關“東亞”的思想觀念史,同時也是密切關注當下知識生產並與對話和辯駁的著作。
 
 

作者介紹

子安宣邦

1933年生。日本著名思想史學者,畢業于東京大學,大阪大學名譽教授,曾任日本思想史學會會長。子安宣邦以一系列著作,對江戶時期以來的日本思想界重要人物及其代表的時代思想,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批判性的研究。其思想卓然成家,並取得了較大的社會影響。

趙京華日本一橋大學社會學博士,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著作有《日本後現代與知識左翼》《周氏兄弟與日本》等;譯著有《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人歌人哭大旗》《跨越性批判——康得與馬克思》等;主編《柄谷行人文集》六卷本。
 
 
 

目錄

致中國讀者
序言 《文明論概略》與亞洲認識
一 文明化的設計圖
二 文明乃相對的概念

第一章 “世界史”與亞洲、日本
一 亞洲視角和江戶視角
二 1850 年這一時刻
三 組合到“世界史”中去
四 昭和日本與對“世界史”之再認識
五 戰爭與“世界史的哲學”
六 “世界秩序”的主要成員日本
七 “世界史”的終結與歷史轉折
八 “世界史的哲學”之教訓

第二章 黑格爾“東洋”概念的緊箍咒
一 《武士道》與黑格爾
二 東洋的專制
三 作為西洋異質性的東洋
四 “脫亞”的文明論構圖
五 東亞國際秩序的重組
六 結語

第三章 昭和日本與“東亞”概念
一 前言
二 “東亞”一語
三 文化史上的“東亞”
四 “東亞協同體”理念
五 從“東亞”走向“大東亞”
六 置“東亞”一語於死地,便產生了“East?Asia”嗎?

第四章 什麼是問題所在——關於廣松涉“東亞新體制”的言論
一 是標題的問題嗎?
二 帝國日本的世界史表像
三 帝國日本諸話語的相同性
四 帝國日本與“東亞”概念
五 “東亞協同體”論

第五章 關於東洋社會的認識
一 何謂“東洋”?
二 “東洋”理念與日本
三 “東洋”在何方?
四 日本的歷史實踐與“東洋”
五 為什麼是“支那”呢?
六 日本近代與差異化

第六章 巨大的他者——近代日本的中國像
一 前言
二 作為巨大他者的中國
三 18 世紀日本的中國像
四 “脫亞式”日本近代的戰略
五 20 世紀前期的日本與中國
六 認識作為他者的中國的視角
七 結語

第七章 “東亞”概念與儒學
一 前言
二 “東亞”概念與日本
三 “東亞”的發現
四 文化上“東亞”概念的成立
五 文化上之“東亞”概念的內涵
六 帝國日本與“東亞”概念
七 “東亞”與“儒學”的多元化視角
八 從實體的“東亞”走向方法論的“東亞”

第八章 近代中國、日本與孔教
一 康有為與孔教國教化
二 何為孔教國教化
三 服部宇之吉與孔子教論
四 孔子與統一帝國的理念
五 日本國家的天命
六 中國的倫理性根底
七 孔教去了何方?
八 孔教與持續發展的中國社會
九 支那的腐敗已經足矣
十 中國民眾與道教

第九章 “日本一國文明史”的夢想——關於《國民的歷史》
一 妄自尊大的孤立者
二 “戰爭”在繼續
三 日本一國文明史的過剩敘述
四 以“文明”敘述歷史
五 以“人種”來敘述戰爭
六 殺戮者的辯解
七 帝國日本遺志的繼承
八 否定他者與一國的同一性
九 “諸神之國”日本
十 把 GOD 譯成“神”的錯誤

後記
譯後記
書名一覽
人名一覽
 
 
 

致中國讀者
 
從我們自身的體驗,去追尋何謂 20 世紀的“近代”、何謂“亞洲”乃至“日本”,這是我作為思想史學者的使命。此種想法的產生,則是從新舊世紀轉換即將來臨的時候開始的。出生於 1933 年(昭和八年)的我,生命的大半是在 20 世紀的昭和這一時代中度過的。1942 年,我當時還在小學讀四年級,有一天聽到年級任課的女教師說,“日本長期以來一直在戰爭中”。我始終認為前一年的1941 年 12 月所發動的與英美的戰爭才剛剛開始呀,老師所言“日本長期以來一直在戰爭中”,還頭一次聽說呢。後來,得以理解這“長期戰爭”的意義,是在終於迎來了 1945 年戰爭終結之後。就是說,對於 1942 年當時日本的孩子們,不,毋寧說對大人們來講,“滿洲事變”“支那事變”並非戰爭,戰爭僅意味著與英美的開戰。

然而我懂得,在這個孩提時代的小插曲裡蘊含著一些重大的問題,這些問題與從 1930 年代到戰敗或者直至今天的日本和亞洲、中國的關係問題密切相關。那時,日本強使朝鮮半島屈服,在滿洲建立偽傀儡國家,向中國大陸推進其軍事力量。可是,在孩子們的意識中,有的只是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抗衡的日本帝國那光輝的自我形象。根據自己的經驗,我所要追究的也就是這個自我形象。而目前所面臨的世紀轉換正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將規定了 20 世紀我們日本人的知性和意識的、對我們來說是歷史性地先驗存在的東西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去追問這個世紀中的我們自身。一生大半身處 20 世紀的我們這一代人,的確具備反思這個世紀的優勢和特權。可是,這個源自一代人的歷史性體驗的特權和優勢,也同時負載著沉重的倫理性。20 世紀於世界中無辜而死和被殺害的人實在太多太多,每每想到這個 20 世紀,背負著不能再傳給下一代的這份負面遺產的我們這代人,其特權和優勢實在不是可以高聲誇耀的過來人之特權和優勢。與無意義而犧牲的那些死者一道去質疑覆蓋在他們身上的被賦予的虛偽意義和價值,剝下其假面,我們的特權和優勢就是這樣一種背負著倫理性債務的沉重任務。

成為近代日本人的意識之先驗存在的,乃是近代國家所共有的一國中心主義意識。日本的一國中心主義與“脫亞入歐”的歷史意識是同時形成的。而日本國家的近代意義上的確立,也便是對亞洲的壓抑和遺棄。可是,對於東亞和日本來說,中國乃是一個先在的國家,一個遠比自己久遠的文明。因此,中國對於東亞和日本而言,正是一個歷史性的先驗存在。沒有中國,也就不會有日本的存在。然而,近代日本是如何將大國中國從自己的意識構圖中抹消的,又是怎樣確立起自己的一國中心主義的呢?可以說,日本的近代史也就是把東亞中的中國從日本的政治地理上或者從日本人的意識層面上抹消的實驗過程。身處世紀轉換的關節點上,我所要做的就是重新追問構成日本和日本人這個歷史先驗認識,且在與試圖抹消和遺棄的亞洲特別是中國的關係中來追問這個“日本”。

我始於所謂“日本戰後50 年”,即 1995 年前後的上述追問日本近代的論述,最早是以《近代知識考古學——國家、戰爭和知識份子》(岩波書店,1996 年)為名結集出版的。進而,在邁入新世紀之後,我又出版了《近代日本的亞洲觀——近代日本的東方主義》(藤原書店,2003 年)和《漢字論——不可回避的他者》(岩波書店,2003 年)。最近,《近代知識考古學》(1996 年)一書做了修訂增補,以《日本近代思想批判——一國知識的成立》的書名,列入“岩波現代文庫”書系而於 2003 年問世。我當初就有一個願望:這些著作中我的批判性工作成果能同時為中國和日本的讀者所共用。我的這個願望,因了中國友人的努力即將實現。從歷史學、政治學到民俗學和國語學等,我的工作所涉及的問題領域實在是多方面的。而對於將這些譯成中文,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完成了這項繁難工作的趙京華博士,我唯有深深的敬佩。拙著得以在中國與新的讀者見面,我含著喜悅從心裡感謝趙博士所付出的辛勤努力。

子安宣邦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