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是一塊色彩斑斕的瑰寶,是世界公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書全景式展現了中國民俗形成,延展與傳承的演進過程,深刻揭示了這項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所在。中國民俗史泰斗鍾敬文自豪地說本書就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文科的寶貝。
民俗即民間風俗,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歷史和社會發展進程中為滿足群體生活的需要所創造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民」主要指民間,與「官」或官方相對;「俗」即風俗,指在一定的社會群體中約定俗成、代代相傳的風尚、禮節和習慣。民眾人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形式,民俗傳承體現了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風貌。
《中國民俗史》叢書是一套普及民俗知識、增添生活趣味、開拓審美視野的大型文化讀物。它從不同的方面展示了中國民俗的形成、發展、演變的歷史進程,描繪了一幅五彩繽紛的民俗風情畫卷。本書為《中國民俗史》之漢魏卷。
目錄
總序 中國民俗史與民俗學史
導言
第一章 物質生產民俗
第一節 農業生產民俗
一、農業生產的方式
二、農業生產時序
三、主要糧食作物和種植區域
四、祈谷禳災民俗
第二節 工商業民俗
一、手工業民俗
二、商業民俗
第三節 林牧漁業民俗
一、林業
二、畜牧業
三、漁業
第二章 物質生活民俗
第一節 服飾民俗
一、服飾的時代特征
二、服飾的區域特色
三、少數民族服飾
第二節 飲食民俗
一、飲食結構
二、飲食器具
三、烹飪方式
四、飲食風尚
第三節 居住建築民俗
一、居住建築的時代特點
二、居住建築的概況
三、居住建築信仰與禁忌
第四節 行旅民俗
一、體系完備的交通設施
二、以舟車為主的水陸交通工具
三、獨具特色的行旅習俗
第三章 歲時節日民俗
第一節 歲時民俗特征概述
一、漢魏民眾歲時觀念的傳承與變化
二、漢魏歲時節日體系的形成
三、漢魏歲時民俗特征
第二節 歲時節日民俗表現
一、正日
二、立春
三、社日
四、上巳
五、寒食
六、夏至
七、伏日
八、貔媵秋節
九、七夕
十、秋社
十一、重陽
十二、秦歲首
十三、冬至
十四、臘日
第四章 社會組織民俗
第一節 宗族和家庭
一、宗族
二、家庭
三、姓氏
第二節 學校與教育
一、學校教育
二、家庭教育
三、社會教育
第五章 人生禮儀民俗
第一節 誕生
一、懷胎
二、誕生
第二節 成人禮
一、冠禮
二、笄禮
第三節 婚姻儀禮
一、婚姻觀念
二、婚姻禮制與習俗
三、早婚、離婚和再婚
第四節 喪葬
一、喪葬風氣
二、喪葬儀式
第六章 信仰民俗
第一節 自然神信仰
一、天和地的信仰
二、其他自然物信仰
第二節 人神和鬼怪信仰
一、人神信仰
二、鬼怪信仰
第三節 巫師與巫術
一、巫師
二、巫術
第四節 道教與佛教
一、道教
二、佛教
第七章 民間文學
第一節 神話
一、創世神話
二、氏族祖先誕生神話
三、民族英雄人物的成長和業績神話
四、戰爭神話
五、其他神話
第二節 傳說
一、歷史人物傳說
二、史事傳說
三、事物解釋傳說
第三節 民歌謠諺
一、民歌
二、謠諺
第八章 先秦漢魏六朝民間戲劇
第一節 中國戲劇的發生
第二節 先秦俗樂的興盛與雅樂式微
第三節 漢代的角抵戲與百戲盛會
第四節 魏晉六朝的歌舞戲與參軍戲萌芽
第九章 民間工藝
第一節 工具和機械的制作
第二節 陶瓷
第三節 紡織、印染和刺綉
一、紡織
二、印染
三、刺綉
第四節 金屬工藝
第五節 中藥炮制
第六節 造紙術
一、造紙術的發明
二、漢魏時期紙張的使用
第七節 印刷術
參考文獻
后記
跋
導言
第一章 物質生產民俗
第一節 農業生產民俗
一、農業生產的方式
二、農業生產時序
三、主要糧食作物和種植區域
四、祈谷禳災民俗
第二節 工商業民俗
一、手工業民俗
二、商業民俗
第三節 林牧漁業民俗
一、林業
二、畜牧業
三、漁業
第二章 物質生活民俗
第一節 服飾民俗
一、服飾的時代特征
二、服飾的區域特色
三、少數民族服飾
第二節 飲食民俗
一、飲食結構
二、飲食器具
三、烹飪方式
四、飲食風尚
第三節 居住建築民俗
一、居住建築的時代特點
二、居住建築的概況
三、居住建築信仰與禁忌
第四節 行旅民俗
一、體系完備的交通設施
二、以舟車為主的水陸交通工具
三、獨具特色的行旅習俗
第三章 歲時節日民俗
第一節 歲時民俗特征概述
一、漢魏民眾歲時觀念的傳承與變化
二、漢魏歲時節日體系的形成
三、漢魏歲時民俗特征
第二節 歲時節日民俗表現
一、正日
二、立春
三、社日
四、上巳
五、寒食
六、夏至
七、伏日
八、貔媵秋節
九、七夕
十、秋社
十一、重陽
十二、秦歲首
十三、冬至
十四、臘日
第四章 社會組織民俗
第一節 宗族和家庭
一、宗族
二、家庭
三、姓氏
第二節 學校與教育
一、學校教育
二、家庭教育
三、社會教育
第五章 人生禮儀民俗
第一節 誕生
一、懷胎
二、誕生
第二節 成人禮
一、冠禮
二、笄禮
第三節 婚姻儀禮
一、婚姻觀念
二、婚姻禮制與習俗
三、早婚、離婚和再婚
第四節 喪葬
一、喪葬風氣
二、喪葬儀式
第六章 信仰民俗
第一節 自然神信仰
一、天和地的信仰
二、其他自然物信仰
第二節 人神和鬼怪信仰
一、人神信仰
二、鬼怪信仰
第三節 巫師與巫術
一、巫師
二、巫術
第四節 道教與佛教
一、道教
二、佛教
第七章 民間文學
第一節 神話
一、創世神話
二、氏族祖先誕生神話
三、民族英雄人物的成長和業績神話
四、戰爭神話
五、其他神話
第二節 傳說
一、歷史人物傳說
二、史事傳說
三、事物解釋傳說
第三節 民歌謠諺
一、民歌
二、謠諺
第八章 先秦漢魏六朝民間戲劇
第一節 中國戲劇的發生
第二節 先秦俗樂的興盛與雅樂式微
第三節 漢代的角抵戲與百戲盛會
第四節 魏晉六朝的歌舞戲與參軍戲萌芽
第九章 民間工藝
第一節 工具和機械的制作
第二節 陶瓷
第三節 紡織、印染和刺綉
一、紡織
二、印染
三、刺綉
第四節 金屬工藝
第五節 中藥炮制
第六節 造紙術
一、造紙術的發明
二、漢魏時期紙張的使用
第七節 印刷術
參考文獻
后記
跋
序
治中國民俗史與民俗學史,首先要熟悉民俗學本身的知識。比較重要要的,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關於民俗現象的知識,用書本上的術語講,叫民俗志,或田野作業資料。田野資料要靠學者自己親身下去考察獲得。你研究民俗,就得首先要熟悉你的對象本身。現在有些民俗學專業的師生對民俗知識本身都不大了解,或理解得不大正確,那就不容易搞好學問。比方說,搞文藝學,有些同志對文學知識不大了解,就去看文學史或文學理論的書籍去摸索,這雖然不是很壞的辦法,但終究不會有很大的收獲。你總得對文學作品本身比較熟悉,掌握第一手資料,才能從事學術研究,這是常識性的步驟,是不可逾越的。我是搞民俗學的,我要了解我的一個博士生,我可以聽他的同學、朋友做介紹,也可以同他本人打交道,我就主張一定要同他本人打交道,同時也聽取其他人的看法,作為參考。我和他本人打交道,等到彼此熟悉了,就不僅知道他的樣子、行動,還知道他的心理活動,我有了我自己的體會,這種認識同道聽途說的結果是不一樣的,然後再參考別人的意見,所獲得的認識就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學問尤其如此。別人寫的史書和理論書,絕不能代替你的實際知識,再好的理論也不能抵消學者本身對第一手資料的認識,這是肯定的。一個人學問的最主要來源,就在於他所研究的對象材料的本身。過去本專業有些博士生走了些冤枉路,到畢業時要扭轉,已經來不及了。我當導師的,事後回想,感到沒有盡到責任,應該從一開始就不遷就他,制止他的做法,才能使他有較大的進步。
對民俗知識的獲得,有兩條途徑,一條是通過別人的記錄得到,用我們的行話講,叫使用民俗志。民俗志,是其他學者考察當地各種民俗所做的記述,分單一民俗志和綜合民俗志等多種,我以前寫文章講過。你們將來在學問上能有多大的成就,在於能否掌握足夠的民俗志資料,這是關鍵性的;或者說是有決定意義的。第二條是學習必要的理論知識。博士生,還有訪問學者,初進門,都要讀一些「入門」、「概論」之類的理論書,對民俗科學有個宏觀的了解。至於里面的許多房子,房子里面還有許多人,那等進了門之後,再借助其他的理論著作,直接或間接地去深人探訪。專門性的著作,與概論性的著作相比,在門類上要齊全一點,內容也要深刻一點,不過它們既然是專項研究,就有它們的特殊背景和特殊的局限性,這點也要注意。比如,我國傳統的民俗研究大多側重在婚喪嫁娶和民間文學兩個方面,其中婚喪嫁娶是講人生儀禮的,也叫生活制度,專門的著作不少,但用婚喪嫁娶來概括民俗事象,並不完全,誕生禮就沒有講。再比如民間文學,在《民俗學概論》中,介紹了民間散文和民間韻文,分成兩章,篇幅已經不少了,可是也不全,還有史詩等重要內容沒講。此外,中國有五十幾個民族,各有不同的民間文學,相互之間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這些都是大學問,也沒有仔細地討論,可是作為一本概論書,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結果還是概而不全。由此大家可以知道,任何專門的研究都有自己的側重點和忽略點,這是在學習時應該事先知道的。初學時,可針對某個專題去讀書,面窄一點也不要緊,但對面上的那些重要著作一定要知道,對整體理論信息一定要關心。與掌握第一手資料相比,學習理論是相當重要的途徑,但不是一切,不能涵蓋資料的功能。
┅┅
一是關於民俗現象的知識,用書本上的術語講,叫民俗志,或田野作業資料。田野資料要靠學者自己親身下去考察獲得。你研究民俗,就得首先要熟悉你的對象本身。現在有些民俗學專業的師生對民俗知識本身都不大了解,或理解得不大正確,那就不容易搞好學問。比方說,搞文藝學,有些同志對文學知識不大了解,就去看文學史或文學理論的書籍去摸索,這雖然不是很壞的辦法,但終究不會有很大的收獲。你總得對文學作品本身比較熟悉,掌握第一手資料,才能從事學術研究,這是常識性的步驟,是不可逾越的。我是搞民俗學的,我要了解我的一個博士生,我可以聽他的同學、朋友做介紹,也可以同他本人打交道,我就主張一定要同他本人打交道,同時也聽取其他人的看法,作為參考。我和他本人打交道,等到彼此熟悉了,就不僅知道他的樣子、行動,還知道他的心理活動,我有了我自己的體會,這種認識同道聽途說的結果是不一樣的,然後再參考別人的意見,所獲得的認識就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學問尤其如此。別人寫的史書和理論書,絕不能代替你的實際知識,再好的理論也不能抵消學者本身對第一手資料的認識,這是肯定的。一個人學問的最主要來源,就在於他所研究的對象材料的本身。過去本專業有些博士生走了些冤枉路,到畢業時要扭轉,已經來不及了。我當導師的,事後回想,感到沒有盡到責任,應該從一開始就不遷就他,制止他的做法,才能使他有較大的進步。
對民俗知識的獲得,有兩條途徑,一條是通過別人的記錄得到,用我們的行話講,叫使用民俗志。民俗志,是其他學者考察當地各種民俗所做的記述,分單一民俗志和綜合民俗志等多種,我以前寫文章講過。你們將來在學問上能有多大的成就,在於能否掌握足夠的民俗志資料,這是關鍵性的;或者說是有決定意義的。第二條是學習必要的理論知識。博士生,還有訪問學者,初進門,都要讀一些「入門」、「概論」之類的理論書,對民俗科學有個宏觀的了解。至於里面的許多房子,房子里面還有許多人,那等進了門之後,再借助其他的理論著作,直接或間接地去深人探訪。專門性的著作,與概論性的著作相比,在門類上要齊全一點,內容也要深刻一點,不過它們既然是專項研究,就有它們的特殊背景和特殊的局限性,這點也要注意。比如,我國傳統的民俗研究大多側重在婚喪嫁娶和民間文學兩個方面,其中婚喪嫁娶是講人生儀禮的,也叫生活制度,專門的著作不少,但用婚喪嫁娶來概括民俗事象,並不完全,誕生禮就沒有講。再比如民間文學,在《民俗學概論》中,介紹了民間散文和民間韻文,分成兩章,篇幅已經不少了,可是也不全,還有史詩等重要內容沒講。此外,中國有五十幾個民族,各有不同的民間文學,相互之間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這些都是大學問,也沒有仔細地討論,可是作為一本概論書,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結果還是概而不全。由此大家可以知道,任何專門的研究都有自己的側重點和忽略點,這是在學習時應該事先知道的。初學時,可針對某個專題去讀書,面窄一點也不要緊,但對面上的那些重要著作一定要知道,對整體理論信息一定要關心。與掌握第一手資料相比,學習理論是相當重要的途徑,但不是一切,不能涵蓋資料的功能。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