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史·明清卷

中國民俗史·明清卷
定價:408
NT $ 355
  • 作者:鍾敬文/主/編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010068585
  • ISBN13:9787010068589
  • 裝訂:589頁 / 24 x 17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民俗即民間風俗,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歷史和社會發展進程中為滿足群體生活的需要所創造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民」主要指民間,與「官」或官方相對;「俗」即風俗,指在一定的社會群體中約定俗成、代代相傳的風尚、禮節和習慣。民眾人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形式,民俗傳承體現了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風貌。

《中國民俗史》叢書是一套普及民俗知識、增添生活趣味、開拓審美視野的大型文化讀物。它從不同的方面展示了中國民俗的形成、發展、演變的歷史進程,描繪了一幅五彩繽紛的民俗風情畫卷。本書為《中國民俗史》之明清卷。
 

目錄

總序 中國民俗史與民俗學史
導言
第一章 物質生產民俗
第一節 農業生產民俗
一、農時節令民俗
二、農事預測與占驗民俗
三、祈求豐收與禳災民俗
四、農桑生產過程民俗
五、漁業畜牧業民俗
第二節 手工業生產民俗
一、手工業生產技術民俗
二、手工技藝傳承民俗
第三節 商業貿易民俗
一、集市與廟會
二、行商與坐商
三、商業交易行為民俗
第二章 物質生活民俗
第一節 飲食民俗
一、日常飲食民俗
二、節令飲食民俗
三、祭祀食俗
四、待客食俗
五、保健食俗
第二節 服飾民俗
一、性別服飾民俗
二、禮儀服飾民俗
第三節 居住民俗
一、居所環境選擇的民俗
二、房屋建築形態與居住民俗
三、民居建造過程的民俗
第四節 行旅民俗
一、行旅設施民俗
二、行旅工具民俗
三、行旅習俗慣制
第三章 社會組織民俗
第一節 家族組織民俗
一、明清家族組織的民俗要素
二、明清家族組織結構民俗
三、家族成員參與的民俗活動
第二節 行業組織民俗
一、行業組織成員的接納與離開
二、行首負責制
三、行業規約的訂立與執行
四、行業祖師祭祀
五、會館、公所
第三節 民間宗教組織
一、明清民間宗教流變概要
二、明清主要民間宗教教派
第四節 民間會社組織
一、互助共濟的會社
二、民間秘密結社
三、民間廟會組織
第四章 人生儀禮
第一節 誕生與保育民俗
一、祈子與孕育習俗
二、誕生慶賀
三、周歲禮與過童關
第二節 冠禮
一、冠禮復興的文化背景
二、明代冠禮的復興與清代冠禮的衰變
三、冠禮的成人之道
第三節 明清婚姻民俗
一、婚姻形態
二、婚俗儀式
第四節 明清喪葬習俗
一、民間喪葬禮儀習俗
二、明清民間喪葬禮俗特征
第五章 歲時節日民俗
第一節 歲時節日民俗特征
一、形成了新的世俗節日模式
二、家族性歲時節俗活動擴大
三、歲時節俗充滿世俗的情趣
四、宗教、民族節日習慣在節日民俗中的多元匯合
第二節 歲時節日民俗形態
一、新年
二、春季節日
三、夏季節日
四、秋季節日
五、冬季節日
第六章 信仰民俗
第一節 鬼靈信仰
一、人鬼信仰
二、物怪精靈信仰
第二節 神靈信仰
一、明清時期民間社會奉祀的四位大神
二、其他神靈信仰
第三節 祖先信仰
一、家祭
二、墓祭
三、祠祭
第四節 巫覡信仰與巫術禁忌
一、巫覡信仰
二、巫術種類
三、禁忌
第七章 民間工藝
第一節 機械工藝
第二節 陶瓷工藝
第三節 紡織、印染和刺綉
一、紡織
二、印染
三、刺綉
第四節 金屬工藝
第五節 中藥炮制
第六節 造紙術
一、宣德紙和宣紙
二、明清時期的竹紙生產
三、其他用紙
第七節 印刷術
一、木版年畫
二、版印刷
三、拱花印刷
四、蠟版印刷
五、磁版印刷
六、泥版印刷
第八章 民間戲劇
第一節 明初民間戲劇的發展及其身份地位
第二節 「四大聲腔」的出現與民間戲曲的流播
第三節 從戲曲選本的刊印看民間戲曲演出的興盛
第四節 花部崛起與民間戲曲的繁榮
第九章 民間游戲與民間歌曲雜藝
第一節 民間游戲
一、兒童娛樂游戲
二、成人博弈競技
三、昆蟲禽鳥動物游戲
第二節 民間歌曲雜藝
一、民間歌曲與小戲
二、民間說唱與雜藝表演
參考文獻
後記
 

治中國民俗史與民俗學史,首先要熟悉民俗學本身的知識。比較重要的,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關於民俗現象的知識,用書本上的術語講,叫民俗志,或田野作業資料。田野資料要靠學者自己親身下去考察獲得。你研究民俗,就得首先要熟悉你的對象本身。現在有些民俗學專業的師生對民俗知識本身都不大了解,或理解得不大正確,那就不容易搞好學問。比方說,搞文藝學,有些同志對文學知識不大了解,就去看文學史或文學理論的書籍去摸索,這雖然不是很壞的辦法,但終究不會有很大的收獲。你總得對文學作品本身比較熟悉,掌握第一手資料,才能從事學術研究,這是常識性的步驟,是不可逾越妁:我是搞民俗學的,我要了解我的一個博士生,我可以聽他的同學、朋友讀介紹,也可以同他本人打交道,我就主張一定要同他本人打交道,同時也=干取其他人的看法,作為參考。我和他本人打交道,等到彼此熟悉了,就不·叉知道他的樣子、行動,還知道他的心理活動,我有了我自己的體會,這種認識同道聽途說的結果是不一樣的,然后再參考別人的意見,所獲得的認識乏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學問尤其如此。別人寫的史書和理論書,絕不能代彗ff.的實際知識,再好的理論也不能抵消學者本身對第一手資料的認識,這是肯定的。一個人學問的最主要來源,就在於他所研究的對象材料的本身。過去本專業有些博士生走了些冤枉路,到畢業時要扭轉,已經來不及了。我當導師的,事后回想,感到沒有盡到責任,應該從一開始就不遷就他,制止他的做法,才能使他有較大的進步。

對民俗知識的獲得,有兩條途徑,一條是通過別人的記錄得到,用我們的行話講,叫使用民俗志。民俗志,是其他學者考察當地各種民俗所做的記述,分單一民俗志和綜合民俗志等多種,我以前寫文章講過:你們將來在學問上能有多大的成就,在於能否掌握足夠的民俗志資料,這是關鍵性的;J戈者說是有決定意義的。第二條是學習必要的理論知識。博士生、還有訪問學者,初進門,都要讀一些「人門」、「概論」之類的理論書。對民俗科學有個宏觀的了解。至於里面的許多房子,房子里面還有許多人。那等進了門之后,再借助其他的理論著作,直接或間接地去深人探訪。專門性的著作,與概論性的著作相比,在門類上要齊全一點,內容也要深刻一點i不過它們既然是專項研究,就有它們的特殊背景和特殊的局限性,這點也要注意。比如,我國傳統的民俗研究大多側重在婚喪嫁娶和民間文學兩個方面,其中婚喪嫁娶是講人生儀禮的,也叫生活制度,專門的著作不少。但用婚喪嫁娶來概括民俗事象,並不完全,誕生禮就沒有講。再比如民間文學,在《民俗學概論》中,介紹了民間散文和民間韻文,分成兩章,篇幅已經不少了,可是也不全,還有史詩等重要內容沒講。此外,中國有五十幾個民族,各有不同的民間文學,相互之間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這些都是大學問,也沒有仔細地討論,可是作為一本概論書,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結果還是概而不全。由此大家可以知道,任何專門的研究都有自己的側重點和忽略點,這是在學習時應該事先知道的。初學時,可針對某個專題去讀書,面窄一點也不要緊,但對面上的那些重要著作一定要知道,對整體理論信息一定要關心。與掌握第一手資料相比,學習理論是相當重要的途徑,但不是一切,不能涵蓋資料的功能。

第三個方面的知識,是歷史知識。民俗現象不是現在才有的。人類有幾十萬年的歷史,有民俗也可能幾萬年,文字記錄才幾千年。不管怎樣,民俗的發生是很久遠的,從人脫離低級運動起,就有民欲。民俗不是別的東西,是社會生活所需要的人和事,加上有關的思維。我們無法知識古代民俗究竟是什麼樣子的,但文字記錄能夠幫助我們略加了解,所以那些用文字記錄的民俗文獻是很寶貴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