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智慧:西方思想中人類宇宙觀的演化

世界的智慧:西方思想中人類宇宙觀的演化
定價:192
NT $ 167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史,以一種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述了一些有關古希臘的引人入勝的故事。

全書共分4個部分,具體內容包括宇宙在希臘的誕生、對世界的標准認識、宇宙哲學的倫理學、亞伯拉罕的無節制、失去的世界等。
 

目錄

譯者序
前言
引論
第一部分 准備工作
第一章 史前時代:前宇宙的智慧
第二章 宇宙在希臘的誕生
第二部分 四種模型
第三章 蘇格拉底的革命:柏拉圖的復辟
第四章 其他希臘學者:原子論者
第五章 希臘之外:《聖經》
第六章 其他的其他:不可知論
第三部分 中世紀模型
第七章 不重要的模型
第八章 對世界的標准認識
第九章 倫理的宇宙
第十章 宇宙哲學的倫理學
第十一章 亞伯拉罕的無節制
第四部分 新世界
第十二章 世界末日
第十三章 不可能的模仿
第十四章 失去的世界
 

「人是宇宙的精靈,萬物的靈長。」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充滿自信地表述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那是中世紀晚期人類對理性的重新發現。 雖然這種宇宙觀在現代人看來過於自信,但它卻奏響了此后宇宙哲學與倫理學分道揚鑣的序曲。 雖然直到今天,人類還在努力重建與宇宙的關系,但它的立足點卻跟古代和中世紀不可同日而語。

宇宙最早是什麼時候開始進人人類的意識,我們對它的認識又對我們的生命思考產生過哪些影響呢? 為了探究這些問題,本書的作者用「宇宙結構學」、 「天體演化學」和「宇宙哲學」這三個概念追溯了大致從古代到中世紀結束之前這段時期,人類對物理屬性的宇宙和大自然、通俗地說也就是「天和地」的認識過程。 詳實的資料表明,人類向外探索的目光幾乎從一開始就與他對自身的內省互為參照,互相質證。 對「真」的追求不可避免地與人類對「美」和「善」的追求產生糾葛,發生碰撞,引起困惑,不斷地重新開啟永恆的哲學命題。

最早的「世界」與其說具有鮮明的主體性,不如說是一片混沌的背景。 它以一種毋庸置疑的確鑿形式存在,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這個時候,宗教和神學還沒有呈現出高遠森嚴的面目。 人類還沒有徹底匍匐在上帝的腳下。 即使存在一個造物主,它也是溫和而中性的。 人類眼中的天地萬物就是他所創造的「一切的一切」。 處於兒童時期的人類以天真和單純的目光好奇地注視着自己眼前的一切,覺得造物主的一切都是善的,是好的,是自己可以效仿的。 人類嘆服於造物的偉大和神奇,於是對高於人類的一切、對人所不及人所不知的一切頂禮膜拜,比如星星。 所以,當希臘人最早使「宇宙」的概念從龐雜紛呈的背景中清晰地浮現出來時,它代表的是無懈可擊的秩序和優美。 作為一個有序的整體,它是獨立於人類而存在的。 不過,在這個時期,雖然人類對天或者宇宙贊美有加,為它賦予了種種道德價值,如規律、條理,如審慎、堅毅、節制、公正等,但基本上還是出手自發而不是自覺,所以在蘇格拉底那里,希臘思想仍然可以發生斷裂。 蘇格拉底認為,關於自然現象的知識「與善的生活無關」。 蘇格拉底對人的問題的重視與中國的孔子一致。 孔子說: 「不知生,焉知死?」中國此后的儒學幾千年來一脈相承,缺乏科學方面的進取心,與這種態度恐怕不無關系。蘇格拉底拒絕研究自然,他認為在研究自然之前,人類必須先研究自己,而關於人自身的知識是永無止境的。 他還認為,對自然的研究不會產生現實的結果。 從宇宙觀的角度看,這里隱含的意思是物理屬性的世界與人幾乎兩不相涉。

柏拉圖很快就把蘇格拉底的獨特視角重新拉回到標准的古希臘宇宙哲學的軌道,上天被重新賦予高於人的價值。 柏拉圖認為,善存在於上蒼。 天是完美的,人是不完美的。 要想達到完美,人類必須模仿上天。 人要終其一生實現對宇宙的模仿,使自己完美。 他在《蒂邁歐篇》中指出,為了模仿宇宙,人們必須擁有關於宇宙的知識。 既然宇宙是「秩序」、「美」、 「和諧」等一切美好字眼的表達,那麼我們必須把宇宙模型運用於人類或者人類現象。 經過柏拉圖的重新闡釋,他假定天上預先存在一種人類社會所沒有的秩序,此后人們的物理學研究具有了道德目標。 柏拉圖奠定的西方思想史中人類宇宙觀的這一傳統對后世的哲學家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除柏拉圖以外,古代哲學幾乎無一例外地把重點放在不要對自然施暴,而要接受自然的指引上。 不管人類對天有沒有幻覺,不管天會不會給人提供庇護,探索關於天的知識總是可以給人安慰的。 如果一個人認識了自然,認識了宇宙,他就可以坦然地領受人世間的苦難,有勇氣面對死亡,他就能夠消除迷信,節制欲望,獲得心靈的安寧等等。 如此一來,知識和智慧就變成了一種超宇宙的力量。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