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Springer出版的植物病害流行學英文材料The Epidemiology of Plant Diseases(Second Edition)的中譯本。內容基本包括了植物病害流行學的方方面面,主要涉及病害診斷、病害評估和產量損失、病原毒性和抗藥性變異、病原真菌侵染策略、植物抗病性、病原傳播、病原群體動態、病害流行時間動態的模擬與分析、病害預測、病害流行控制策略等,並且介紹了各種傳播方式病害以及具體的馬鈴薯晚疫病、蘋果黑星病、洋蔥病害、烏干達木薯花葉病毒病的流行學研究動態等。根據學科發展,本書介紹了很多最新的研究內容,如信息技術、分子生物學、大氣科學等在病害流行學中的應用,便于讀者了解植物病害流行學最新理論和方法技術。

本書可作為植物病理學專業研究生學習植物病害流行學的教材,也可作為植保專業本科生學習植物病害流行學的參考教材,還可作為從事植保及相關研究和管理人員的參考用書。
 

目錄

曾士邁序
譯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原理與方法
第1章 植物病害診斷
1.1 引言
1.2 診斷方法的選擇
1.3 傳統技術診斷
1.4 免疫反應的利用
1.5 基于病原物核酸的方法
1.6 診斷領域的未來趨勢
參考文獻
第2章 病害評估和產量損失
2.1 引言
2.2 為什麼要進行植物病害和產量損失估計
2.3 植物病害取樣方法
2.4 病害評估的時序和頻率
2.5 病害評估方法
2.6 產量損失估計
2.7 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3章 毒性和殺菌劑抗性變異的調查及其在病害防治中的應用
3.1 引言
3.2 對個體病原菌定性
3.3 群體和樣本
3.4 毒性和殺菌劑抗性的分子檢測
3.5 鑒別病原菌群體
3.6 病原菌監測數據的應用
3.7 監測結果的傳播
3.8 病原菌監測和病害防治
參考文獻
第4章 植物病原真菌侵染策略
4.1 引言
4.2 侵入前期
4.3 侵入植物組織
4.4 定殖植物組織的策略
4.5 結論
參考文獻
第5章 植物病害抗性的流行學重要性
5.1 引言
5.2 水平抗性
5.3 垂直抗性
5.4 品種混合
5.5 誘導抗性
5.6 非寄主免疫
5.7 耐病性
參考文獻
第6章 植物葉部病原的傳播——機制、梯度和空間格局
6.1 引言
6.2 潛在的機制︰孢子傳播
6.3 孢子沉降和病害梯度
6.4 病害傳播——發病中心擴展的模擬
6.5 結論
參考文獻
第7章 病原物群體動態
7.1 引言
7.2 群體的測定
7.3 時間尺度
7.4 群體的變化
7.5 依賴于密度和不依賴于密度的因素
7.6 靜態寄主群體的短期變化
7.7 受影響的寄主組織及以可比速率繁殖的病原物
7.8 長于作物或病原物壽命的時間尺度變化
7.9 群體的空間結構
參考文獻
第8章 病害流行時間動態的模擬與分析
8.1 引言
8.2 一般考慮
8.3 單個流行過程的分析
8.4 減少數據維數
8.5 流行過程的比較
8.6 結論
參考文獻
第9章 病害預測
9.1 引言
9.2 什麼是預測
9.3 單循環病害與多循環病害
9.4 設備
9.5 預測模型
9.6 馬鈴薯
9.7 禾谷類作物
9.8 油菜
9.9 結論
參考文獻
第10章 多樣化策略
10.1 引言
10.2 定義
10.3 空間多樣化的利益︰小規模
10.4 時間上的多樣化利益(作物輪作)
10.5 多樣性和互作
10.6 害蟲和病原物群體對多樣性策略的反應
10.7 實際應用中的多樣化策略
10.8 結論
參考文獻
第11章 可持續系統中的病害流行學
11.1 引言
11.2 接種體
11.3 病害發展
11.4 防治策略
11.5 結論
參考文獻
第12章 植物病害流行學中的信息技術
12.1 引言
12.2 植物病害流行學中信息技術的定義
12.3 “GOOGLE”世界
12.4 真實世界數據的捕獲
12.5 信息的收集和發布
12.6 學科綜合
12.7 模型、專家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
12.8 DSS的幾個實例
12.9 信息理論框架內的病害預測和決策
12.10 展望
12.11 結論
參考文獻
第二部分 各論
第13章 種傳病害
13.1 引言
13.2 病害流行學
13.3 病例研究
13.4 展望
參考文獻
第14章 土傳病原菌造成的病害
14.1 引言
14.2 土傳病害的流行
14.3 土傳病害流行建模
14.4 結論
參考文獻
第15章 氣傳病害
15.1 引言
15.2 氣象因素和生物因素對無性生活史階段的影響
15.3 存活和有性態
15.4 種群動態
15.5 結論
參考文獻
第16章 環境生物物理學與真菌孢子的雨水飛濺傳播
16.1 引言
16.2 雨滴濺散與孢子脫落
16.3 從沖擊雨滴到濺散液滴
16.4 靶標特征對濺散參數的影響
16.5 降雨與冠層相互作用
16.6 與雨水飛濺傳播病害相關的降雨特征
16.7 結論
參考文獻
第17章 馬鈴薯晚疫病
17.1 引言
17.2 致病疫霉的群體生物學
17.3 病原生物學
17.4 晚疫病防治
17.5 結論
參考文獻
第18章 蘋果黑星病——環境在病原菌發育和病害流行中的作用
18.1 引言
18.2 蘋果黑星病的病原學
18.3 基于物理環境對蘋果黑星病進行風險預測
18.4 根據初侵染菌源量對蘋果黑星病進行風險預測
18.5 結論
參考文獻
第19章 洋蔥病害
19.1 引言——世界洋蔥
19.2 洋蔥病害
19.3 案例——種傳病害
19.4 案例——葉部病害
19.5 案例——土傳病害
19.6 結論
參考文獻
第20章 烏干達近年木薯花葉病毒病流行情況
20.1 引言
20.2 非洲的木薯和木薯花葉病毒病
20.3 烏干達的木薯和木薯花葉病毒病
20.4 20世紀90年代烏干達木薯花葉病毒病的流行
20.5 木薯花葉病毒病的一般流行學特征
參考文獻
中文索引
拉丁名索引
 

2005年3月,我參加了在山東省青島市萊陽農學院青島校區(現名為青島農業大學)由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病害流行學專業委員會、中國農業大學宏觀植物病理學研究室和萊陽農學院植物保護系植物病害流行室聯合舉辦的“植物病害流行學高級培訓班”,英國植物病害流行學專家徐向明博士受邀主講了“植物病害時空流行動態模型”,讓我了解到英國植物病害流行學研究的深入和細致。2007年上半年我從網上搜索獲悉植物病害流行學最新英文教材——The Epidemiology of Plant Diseaes(Second Edition)已由Sprirlger出版,看了內容簡介和英文目錄,我眼前一亮,感覺這本教材不錯。又由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植物病害流行學體系中不斷有新的內容,並且原有內容也得到不斷完善,這本教材根據學科發展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修訂和補充,適于了解植物病害流行學的最新理論和方法技術。而國內應用較多的植物病害流行學教材為1986年出版的曾士邁和楊演編著的《植物病害流行學》以及1998年出版的肖悅岩等編著的《植物病害流行與預測》。因此,我便與科學出版社聯系翻譯事宜,令我高興的是,科學出版社同意引進這一英文書並由我們組織翻譯。科學出版社與我聯系的編輯是中國農業大學畢業的王海光博士,與我同名,也是一種緣分吧。接下來我便聯系參譯人員,得到大家的支持。曾士邁先生對翻譯一事亦非常支持,認為這是一件好事。在翻譯結束之時,曾先生欣然答應為本書作序,更感先生對後輩之大力支持!在此表示對先生的敬意和感激!

翻譯人員均為中國農業大學植物病害流行學方向畢業的研究生,他們一直以來從事植物病害流行學教學或研究工作。為保證翻譯質量,由翻譯人員進行交叉校對,全書由王海光、馬佔鴻主譯。具體分工為王海光翻譯第4章、第11章、第15章,校對第6章、第8章、第13章、第20章;馬佔鴻翻譯第2章、第12章、第19章,校對前言和第9章;李保華翻譯第8章、第16章、第18章,校對第15章;曹克強翻譯第6章、第7章,校對第3章、第4章、第16章;馮鋒翻譯第5章、第17章,校對第1章、第14章、第18章;段霞瑜翻譯第3章、第10章、第14章,校對第5章、第7章、第17章;李明福翻譯第1章、第13章、第20章,校對第2章、第11章、第19章;袁軍海翻譯第9章,校對第10章、第12章。王海光還負責前言和索引的翻譯,並編制了中文索引和拉丁名索引。參譯人員都圓滿完成了自己的任務,在此對他們表示深深的感謝!全書最後由王海光統稿,馬佔鴻核閱。

本書分兩大部分,共20章。第一部分為原理與方法;第二部分為各論。內容基本包括了植物病害流行學的全部內容,並且有很多的實例,特別是最後幾章,內容豐富,值得思考。本書所介紹的內容很多是最新的研究內容,當然傳統植物病害流行學的內容都包括在內。與以往植物病害流行學教材相比,有很多新的內容,如遙感、分子生物學、大氣科學等在病害流行學中的應用,並且從病害發生條件和病原物傳播方式上來看,探討得也比較全面、深入,病害評估方面也有介紹。雨水飛濺傳播介紹得比較詳細,讓人對病原物傳播過程有真實的認識。氣傳病害這一方面也介紹得比較具體,並且涉及很多新內容和觀點。由于原著是一本外國教材,對于我國相關人員使用時,不足之處在于,書中所列舉的病害實例,有些在我國發生得不是很嚴重或沒有發生,為大家不太熟知,但是,針對這些病害的研究可為我們提供非常好的借鑒。

本書可作為植物病理學專業研究生學習植物病害流行學的教材,也可作為植物保護專業本科生的參考教材,亦可作為從事植物保護研究和管理人員的參考用書。

本書的翻譯得到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設施園藝主要病蟲害預警系統及環保型防控技術研究與示範(2007BAD57802)”、國家“973”項目課題“農業生物多樣性控制病害的方法及遺傳學原理和流行學機制(2006CB100203)”以及“進口花卉種苗攜帶重要的檢疫性有害生物快速檢測技術研究”項目(2007IK255)部分資助,一並致謝。

本書原著作者為國際上知名的35位專家,知識廣博,文筆通俗流暢,文中不乏妙言妙語。由于翻譯者水平有限,翻譯中一定存在不少瑕疵和錯誤,敬請讀者給予指正,翻譯者將不勝感激!

王海光
2008年5月28日于北京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