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散文︰從中世紀到近代的散文、游記、筆記和書信

中國古典散文︰從中世紀到近代的散文、游記、筆記和書信
定價:234
NT $ 204
 

內容簡介

本書從散文、游記、筆記和書信四種文體分門別類梳理各類散文作品變遷。古典散文(狹義的文學性散文)︰從區分廣義散文與狹義散文入手,指出中國古代文學性散文的發展以韓愈等的古文運動為發端,在唐宋八大家達到高峰,並在明清有進一步發展,游記作為散文文學的一部分,詳細闡述其成為獨立文體的過程及其興衰的表現與背後的動因,並將研究視野延伸入加世紀,展現了現代游記的新圖景;古典筆記發源于兩漢,歷經南朝唐代的流變,在宋朝成為獨立的文體;書信盡現中國古人的人情世態、義膽柔情,藝術性和個人性成為書信文本作為文學文本的兩大特色,有時甚至藝術性超過了交流的實用性。本書縱觀古今橫鑒時局闡興衰緣起,集西方漢學專門研究成果,采經典文本細究審美特性。
 

目錄

前言
顧彬︰古典散文
一 導言:散文、隨筆
二 在概念語境中的散文
三 中世紀
(一)韓愈
(二)柳宗元
四 近代早期
(一)歐陽修
(二)蘇東坡
(三)王安石
(四)曾鞏
五 展望:近代後期
(一)袁宏道
(二)李漁
參考文獻
梅綺雯︰游記
一 游記是散文文學的一部分
二 散文—游記文學的雛形及其早期實例
(一)構成範式的文本
(二)游記散文的早期實例
(三)早期的地理著作
(四)佛教游記
三 類別形成時期:8—9世紀
(一)條件和雛形
(二)柳宗元和游記類別的形成
(三)李翱和第一篇文人行記
四 類別鞏固時期:11—13世紀
(一)游記和地方的記錄:陳述內容在區分過程中的分化和獨立
(二)行記
五 潛在的發展時期:13—15世紀
(一)遠程游記
(二)游記文學:功能的加強和第一批文本目錄
六 游記的復興:15—16世紀
(一)旅游的解放2
(二)傳記與靈性—16世紀晚期的游記文學
(三)從考察自己到考察世界
七 游記文學的繁榮期:17世紀早期
(一)游記中的文學獨創性
(二)邊境旅行:旅游日記和遠程旅行
八 明朝滅亡後的中國國內游記文學
(一)地理學的轉折點
(二)旅行從娛樂到負擔
(三)游記作為哀喪之事
九 旅行的復興:18世紀—19世紀中葉
(一)游記作為限定的藝術形式
(二)移民佔地和遠程旅行
十 新的地平線:到西方去旅行
附:展望:20世紀的游記文學
參考文獻
陶德文︰古典筆記
一 導言
二 起源與開端
三 自成一體的隨筆記錄:宋朝
四 從元朝至明朝末年
五 傳統筆記文體的最後發展階段:清朝
參考文獻
司馬濤︰書信
一 導言
二 中國早期書信:漢朝至六朝
(一)一個令人震驚的個人文檔
(二)付諸信紙的自我辯護
(三)軟硬兼施的威脅信
(四)兩位學者間的通信
(五)借信訴苦的丈夫
(六)為友人與酒而作
(七)位高權重者會在信中說
(八)絕交信
三 作為藝術形式的書信:唐朝至宋朝
(一)幾封請求信
(二)來自異地的書信
(三)批判性的自我審查
(四)信念的力量
四 轉向抒情:明朝至清朝2耶
(一)批評與尋覓
(二)警世者言
(三)一次揭露
(四)知心談話
(五)內心沖突
(六)針砭時弊
(七)真情告白及愛情
(八)遺書
五 後記
參考文獻
 

四十年來,我將自己所有的愛都傾注到了中國文學之中!但遺憾的是,目前人們在討論我有關中國當代文學價值的幾個論點時,往往忽略了這一點。從《詩經》到魯迅,中國文學傳統無疑屬于世界文學,是世界文化遺產堅實的組成部分。同樣令人遺憾的是,很多人(包括中國人)卻不了解這一點。但以貌似客觀、積極的方式來談論1949年以後幾十年的中國文學卻是無益的,這也與觀察者缺乏應有的距離有關。評論一位唐代的作家比評論一位2007年的女作家顯然要容易得多。此外,相對于一個擁有三千年歷史的、高度發達而又自成一體的文學傳統,當代文學在五十年間的發展又是怎樣?它依然在語言上、精神上以及形式上尋求著自我發展的道路。這不僅僅在中國如此,在德國也不例外。當今有哪位德國作家敢跟歌德相提並論?又有哪一位眼下的中國作家敢跟蘇東坡叫板?我們應當做到公正。在過去鼎盛時期的中國也有幾十年是沒有(偉大的)文學的。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能期待每一個時代都產生屈原或李白這樣的文學家嗎?一些文學家的產生是人類的機遇。一個杜甫只可能並且只可以在我們中間駐足一次,他不可能也不會成為大眾商品。

1967年我在大學學習神學時,首先通過龐德(Ezra Pound,1885—1972)的譯文發現了李白,因此,中國的抒情詩便成了我的最愛。這種最愛不僅僅局限于悠久的中國文學史,而且超越了中國文化的界限。早在第一批德國詩人開始創作前的兩千年,中國詩人就已經開始寫作了。在經歷了幾個世紀之後,德國才有詩人可以真正同中國詩人抗衡。

我主編的十卷本《中國文學史》中的三卷(詩歌、戲曲、20世紀中國文學)以及散文卷中的將近半部都是由我親自執筆的。事實上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能獨自一人完成這麼多卷書稿。其間又有其他的事情發生,個中緣由我在此不便細說。對我來說寫作有時並不困難,特別是詩歌史這一卷更是如此。我很慶幸可以在此回憶一下往事。20世紀70年代初我有幸在波鴻魯爾大學師從霍福民(Alfred Hoffmann,191 1—1997)教授,他于40年代在北平和南京跟隨中國的先生們學習過解詩的方法。胡適也屬于他當時的先生和朋友之列!幾乎在每節課中霍教授都向我們少數的幾個學生講解分析古典(唐)詩的“三步法”(破、轉、結)。霍教授解唐詩的視角使我銘記在心,一直到今天我還在用這些方法。他所擁有的這門藝術似乎在漢學界(在中國也不例外)幾近失傳,而正是在這一藝術的基礎之上,王國維提出了中國抒情詩的兩種意境之說,而劉若愚又在此之上擴展為=種境界的理論。

正是借助于這二種境界的理論,我在書中描述了中國思想的發展,因此我的中國詩歌史並非一篇簡單的論文,而是對中國思想的深度和歷史之探求!我前面提到的其他兩部半著作也可作如是觀!我所寫的每一卷作品都有一根一以貫之的紅線,這點我在每一部的前言中都提到了,在此恕不贅言!

德國漢學界在中國文學史研究方面可謂碩果累累。從1902年以來,德國漢學家一再探討中國古典文學的形成和發展,其中不少漢學家也將哲學和歷史納入其中。因此,作為作者和主編,我只是這無數漢學家中的一位,絕非“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我想,之後的來者不再會想寫一部整個的中國文學史了,而只是斷代史,以及具有典範作用的有關古代,或中世紀,或近代的文學史。我和我的前輩們在文學史書寫方面最大的不同是︰方法和選擇。我們不是簡單地報道,而是分析,並且提出二個帶W的問題︰什麼(was),為什麼(warurn)以及怎麼會這樣(wle)?舉例來說,我們的研究對象是什麼,為什麼它會以現在的形態存在,以及如何在中國文學史內外區分類似的其他對象?

在放棄了福音神學之後,我接受了古典漢學的訓練,也就是說我成為了一位語文學家,盡管我能讀現代漢語,但既不能說,也不能明白是什麼意思。1974年11月我快30歲的時候,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給我提供了一個到北京語言學院學習現代漢語的機會。在北京的一年里,我認識了魯迅和其他中國現代作家的價值。一年之後,我于1975年到了日本,在那里更加勤奮地閱讀了大量譯成日文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從而為以後的研究打下了基礎。

今天我懷著一顆感恩之心來回首往事︰1967年我是從李白開始慢慢接觸中國文學的,1974年通過現代漢語的學習,我對中國文學的理解達到了一個意外的深度,這兩個年份可以說是我人生的轉折點。二者都與語言和文學有關,其核心當然是中國了。這一切不是偶然,而是命運!

顧彬
2008年8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