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深化與發展評析

農村金融深化與發展評析
定價:168
NT $ 146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從宏觀和微觀上追溯和論述了農村金融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既是當代經濟思想和農村金融政策完成的轉變與調整過程,也是農村金融深化的過程。作者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研究了近200篇英文文獻,幾乎囊括了研究農村金融問題的所有大家之作。不僅使人能夠比較完整地了解農村金融深化和發展的基本動因和整個過程,而且也已經觸及了農村金融深化和發展的核心和前沿問題——農村金融市場的微觀運行基礎以及由此引發的行為轉變和制度演化問題。相信這些都對中國農村金融的改革與發展有所啟迪。

戰後,幾乎所有發展中國家農村金融的政策實踐都徘徊在政府主導與市場驅動之間,難以找到一條最優路徑。過去幾十年的政策實踐表明,對低收入者和窮人的信貸既不可能像傳統農業信貸那樣在政府「捐贈」的基礎上持續,也不可能靠假想的商業信用關系來運行,傳統農業信貸的失敗歸咎於「政府失敗」,而市場化改革又面臨著市場失靈。本書在全面考察和分析發展中國家政策實踐和理論發展的基礎上認為,農村金融制度的轉軌需要一個演化的過程,一方面是小農和窮人信貸行為的轉變過程,另一方面是制度資本的積累過程。
 

目錄

問題的提出
1.農村金融問題的由來
2.農村金融制度安排在經濟發展中的特殊地位
3.本書的安排
第一章 導論:發展中國家農村信貸市場透視
第一節 農村金融的二元性——一個簡要的描述
第二節 信息約束、行為偏好與農村正規金融機構
第三節 信息、成本與風險——非正規金融是有效的嗎?
第四節 總結:新市場失靈與老市場失靈
第二章 傳統農業信貸及其困境
第一節 市場失靈與政府干預
第二節 政府干預下合作金融的異化與困境
第三節 補貼信貸及其績效
第四節 農村金融與反貧困——政府干預的政治經濟學
第五節 總結:從市場失靈到政府失敗
第三章 微型金融對農村金融深化與發展的有益探索
第一節 對傳統農業信貸的反思與轉型
第二節 小額信貸運動的興起
第三節 基於信息基礎上的制度創新
第四節 微型金融的發展
第五節 總結:微型金融為什麽能夠成功
第四章 覆蓋力、可持續性與福利影響——農村金融的福利評判
第一節 范式轉變和新發展金融
第二節 可持續性、覆蓋力與福利影響——農村金融的核心問題
第三節 微型金融的績效分析一某些證據
第四節 總結:農村金融是什麽?
第五章 政府在農村金融中的作用
第一節 對農村金融服務邊界的特殊界定
第二節 關於政府干預農村金融的理論紛爭
第三節 政府與市場
第四節 總結:理解農村金融的特殊性,把握政府的特殊作用
第六章 市場失靈、社會資本與農村金融的演化——制度的微觀演化
第一節 什麽是社會資本
第二節 社會資本對市場失靈的修正——關於農村信貸市場的分析
第三節 社會資本與制度的演化
第四節 「微型金融」與農村金融的發展與演化
第五節 總結:為什麽是社會資本?——消失的聯系
第七章 微型金融的新發展——制度與體系的宏觀發展
第一節 微型金融發展史
第二節 微型金融與金融體系的整合
第三節 總結:從「排除在外」到「包含在內」
第八章 格萊明銀行的新發展
第一節 格萊明銀行簡史
第二節 第二代格萊明銀行
第三節 「格萊明」發生了什麽變化?
第四節 總結:格萊明銀行的發展和演化歷程
第九章 論文選編
第一節 中國農村金融改革路徑及能力分析
第二節 中國農村金融的發展與漸進式改革
第三節 小額信貸是條出路嗎?——兼論小額信貸的政治經濟學
參考文獻
出版說明
 

無論是對理論研究者還是對政策實踐者,農村金融領域都是一個值得仔細研究和反復探討的特殊命題。囚為,農村金融問題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不僅源於「風險、成本和可持續性」的挑戰,還與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戰略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后,發展中國家農村金融的政策實踐一直徘徊在政府主導和市場導向之間,並與自由主義和干預主義這兩種經濟思想的反復交鋒和更迭糾纏在一起。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無論是早期政府主導下的「補貼信貸」,還是隨后的市場化改革,都很難將信貸資源有效地滲透到農村和窮人中去。傳統農村信貸的失敗歸咎於「政策性失敗」,而市場化改革叉面臨着「市場性失靈」,農村金融政策實踐總是陷於兩難的困境中。

20世紀90年代,隨着人們認識的深化,發展中國家的農村金融體制轉軌也定下了基調,市場無疑是配置資源最基本、最有效率的機制,然而由於市場也會失靈,政府介入仍是必需,但與以往不同的是,必須限定這種活動的規模和范圍以避免再次失敗。因此,設計有效的制度和機制就成了農村金融體制轉軌的關鍵。

然而,清晰的理論線條並非總能勾勒出完美的實踐藍本。事實上,許多體制轉軌的國家都先后地陷進了農村底端市場的虛幻性中,尤其是,在嚴重的信息約束和抵押約束下如何克服小農和窮人的機會主義者行為就成了制度設計和信貸技術的首要命題,因此如何實現農村金融組織的自我可持續性依然是個挑戰。政策實踐者開始更多地關注底端市場的運行基礎和具體信貸機制的設計。

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眷顧了孟加拉「格萊明銀行」的創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從1976年開始,尤努斯教授便帶領着他的「鄉村銀行」為解決窮人的信貸問題和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進行着不懈的努力。通過充分利用內嵌於當地社會體系中的「社會資本」和設計一系列有效的信貸技術,「格萊明銀行」比較成功地解決了傳統農村金融組織難以克服的一系列問題,並初步實現了金融上和制度上的可持續性。無論從尤努斯教授和「格萊明銀行」幾十年來的努力來看,還是從「格萊明銀行」對農村金融政策實踐的貢獻來講,這份諾貝爾和平獎的到來都是一份遲到的鼓勵。

尤努斯和「格萊明銀行」取得的成績無疑是驕人的,然而它的啟示意義更為長遠。像其他許多非政府組織一樣,「格萊明銀行」最初是以第三方的面目出現的,通過吸引外援資金,試圖以金融的手段來實現窮人的自我發展和落后地區的進步這一社會目標。里程碑性的轉變發生在1983年,《格萊明銀行特別法案》的誕生使其成為一個受到監管的、真正意義上的銀行,並為其設定了自我持續和發展的目標。2002年,「廣義格萊明系統」的誕生是「格萊明銀行」發展史上的又一次飛躍,在這次飛躍中, 「第二代格萊明銀行」甚至放棄了通過非市場手段來防止風險的信貸技術,試圖提供更為個性化的基於客戶需求基礎之上的金融服務。

在「格萊明銀行」幾十年的成長歷程中,困難和挑戰始終伴隨着尤努斯和它的員工們,「格萊明」的探索和創新從沒有停止過,理論界的研究和對有關問題的爭議也從沒有停止過。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爭論和探索中,一明一暗兩條發展主線始終伴隨着:一方面是金融中介組織自我發展和成熟的過程,另一方面是窮人行為的轉變和信用制度建設的積累過程。其結果是金融深化,即金融的滲透率大大提高,金融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度大大提高。

中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包括農村、農民、農業在內的=農問題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而且因涉及民生,也成為社會穩定的關鍵。由此農村金融的發展也被賦予了特殊的使命,始終為黨和政府所高度重視。自建國起,我國就在廣大農村建立了農民合作性的農村金融機構——農村信用社以支持農村的發展,其總數一度高達5萬多個。隨后又相繼成立了農業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然而,在計划經濟體制的束縛和影響下,農村信用社並未實現其建立的初衷,逐漸蛻變為國有銀行的基層機構,並實際承擔着准財政性金融的職能。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