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與正義Ⅱ:普利策新聞獎獲獎作品集(修訂版)

新聞與正義Ⅱ:普利策新聞獎獲獎作品集(修訂版)
定價:288
NT $ 251
 

內容簡介

真實是真正的新聞的生命。普利策說過:「在一件事情的真相被徹底弄清之前,絕不放過它。連續報道!連續報道!……一定要堅信,真實對報紙來說猶如貞操對女人一樣重要。」今天,有那麼多的內幕、丑惡得以揭露,仍得益於這一優秀的新聞傳統。

本套叢書匯集了西方優秀記者們近100年來對新聞正義的理解和追求,其中絕大多數已成為新聞作品中的經典。雖然這些報道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但卻可以讓我們看得更真實、更完整。

  素以評選的權威、公正、嚴格而著稱的普利策新聞獎,是美國乃至全球新聞界的最高獎,數十年來,它一直以新聞的公正、客觀、准確、自由的精神作為其評選的准則,獲獎作品更是因其直面社會政治、世道人心而成為新聞寫作的范本。本書是該獎項獲獎作品集,通過這些新聞報道,讓我們看到更真實、更完整的世界。一部《新聞與正義》分明展示着,那些優秀的記者在與非正義抗爭時,他們所能期待的最好命運就是將自己作品與非正義一起埋葬。
 

目錄

導言:作品鑒賞、歷史探尋與新聞精神的把握
新聞評論
社論
「盧西塔尼亞」號周年紀念(1916)
戰爭自有其價值(1917)
法律與弱肉強食(1919)
無名戰士(1921)
致一個憂慮的朋友(1922)
誰造就了柯立芝? (1923)
南方的困境(1924)
百愁公寓(1925)
我們認為(1926)
我們繼續戰斗(1926)
我們的湯姆(1927)
無法形容的野蠻行為(1928)
來自內布拉斯加的先生(1930)
政府機構過濫(1932)
我們的錢在哪里? (1933)
挑戰被接受! (1933)
喪失(1935)
新聞檢查:你們和我們(1935)
反對黨(1936)
租佃問題是全國性的(1937)
我的祖國,你的祖國(1938)
古怪的推理(1938)
歐洲皇帝(1939)
走向極權主義(1940)
團結的迫切需要(1941)
美國軍團的政治家風度(1942)
德國怎樣愚弄全世界(1943)
自由之間的聯系(1944)
全力以赴(1945)
我們不會被嚇倒(1948)
想想吧,10億! (1948)
報界的背叛(1949)
當務之急(1949)
通過條約產生的政府: 我們怎麼辦? (1950)
公民道德的滑坡(1g51)
道德品質(1952)
如果這是誹謗,那就控告吧! (1953)
仍然需要一項新政策(1953)
一件底特律人應清醒認識的代價高昂的事情(1954)
如果俄國人需要更多的肉(1956)
和平代價何其高(1956)
兩篇關於阿肯色州學校種族隔離問題的社論(19曰)
一座教堂,一所學校(1958)
弗吉尼亞關閉中學的一年(1869)
主教的信函(1960)
約翰·伯奇協會(1961)
他們完全有可能關閉密西西比大學(1962)
逮捕爆炸的受害者是嚴重的錯誤(1963)
麥金尼備忘錄(1964)
對思想的遏制(1965)
朱利安·邦德也習慣了(1966)
我們的「承諾」質疑(1967)
訴諸理性(1968)
林登·約翰遜的總統任期(1999)
真的這樣嗎,柯克州長?(1970)
文過飾非(1971)
我們的2.13億美元的禮品馬(1972)
卡西爾先生的同僚(1973)
兩篇關於教科書論爭的社論(1974)
正義有限無珠——民口被封(1975)
三篇向一個地方妓院老板挑戰的社論(1976)
一項出色的誹謗罪裁決(1977)
索爾仁尼琴在哈佛(1978)
查帕奎迪克島與可信度(1979)
肥胖色情(1981)
克羅姆之恥(1982)
霉變的勞工部(1983)
我們一定是瘋了(1984)
在墮胎問題上操之過急了(1985)
時事評論
關於美國軍方對蘇日危機的看法(1934)
關於羅斯福總統(1937)
關於一封讀者來信(1952)
關於艾森豪威爾總統與杜魯門小姐(1956)
關於蘇聯發射人造衛星(1957)
關於都市化問題(1967)
關於蘇聯問題(1961)
關於美國社會問題(1969)
關於美國地方話題(197())
關於美國都市生活(1971)
關於美國大選人物(1972)
關於美國的前景(1973)
關於公其事務(1974)
關於關鍵性問題、(1976)
關於美國總統與銀行業(1977)
關於人民的習慣(1978)
關於全國性事件(1979)
關於人的愚行(1981)
關於重要機構(1982)
關於歷史教訓(1903)
關於總統候選人(1984)
關於時事(1985)
關於美國政治文化(1986)
參考文獻
后記
 

由展江博士主編的《新聞與正義》殺青之前,囑我寫幾個字,我爽快地同意了。在我看來,在中國翻譯出版以普利策的名字冠稱的新聞獎作品,是一種很有意義的事情。

對多數新聞界人士來說,普利策其人其事並不陌生。這位被尊為美國現代報業之父的報業主,年幼時雖家境貧困,仍受過良好教育。他當過兵,干過雜工,21歲起步人記者行當,不久即成為報紙合伙人。他辦的另一份報紙,以「真理的喉舌」作為辦報方針,倡導社會改革,但又以聳人聽聞、煽情報道和展現暴力來擴大發行。1883年,他買下作為他報業活動里程碑的《世界報》,四年后又出版《世界晚報》。《世界報》使普利策大出風頭。這份報紙不僅令他賺錢,還使他有了一塊改革試驗的樣板田。

普利策對《世界報》的經營與編排在許多方面是獨樹一幟的。他宣稱《世界報》是獨立的報紙,為市民服務。他強調報紙要揭露貪污腐敗,鼓吹開展社會改革運動。他主張報紙發表的新聞要真實和准確,文字要簡潔和通俗,還要花力氣寫好社論。他的報紙,對於當年美國的政治演變與社會生活曾產生重大影響,對於美國報業的進步和報業作為社會角色的定位,也有着舉足輕重的示范作用。普利策本人由於這一系列成就而被后人譽為19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新新聞事業」的開創人。

普利策的魅力百年不衰,正是由於他在遺囑里指定撥出200萬美元創辦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並贈款設立「普利策新聞獎」。這個人實在聰明。他贈款設置此獎,不僅使他着意開創的事業后繼有人,而且每年評選一次,宣揚一番,也是對他英名與業績的懷念。「普利策獎」含文學、歷史、音樂等獎,以新聞獎的比例為最大。新聞獎頒給有突出貢獻的美國媒體與新聞從業者,獲獎作品必須是上一年度發表的。1917年授獎時只有5項,以后不斷增加至14項。其中,公眾服務獎授予對美國社會作出突出貢獻的新聞單位,頒發一枚金質獎章,其他單項則以現金作獎。

在富裕的美國,一枚金質獎章,單項獎每人5 000美金,對不少人來說實在是「區區」小數。但人們不這樣看。在美國經常評選的各種新聞獎中,「普利策新聞獎」向來為業者與社會所看重。究其緣由,恐怕同它是「學院獎」有關。普利策新聞獎的評選機構為普利策獎金評選委員會,該委員會固定成員是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和獎金設立者之孫小普利策,每年春天,經這個評委會評出的新聞獎,由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研究生院頒發。這樣一種評選機制,決定了這個獎種,同純粹由各傳媒自行評選的新聞獎有根本的區別。「學院獎」的獨立性與公正性,有助於張揚普利策新聞獎的權威地位,因此人們對其另眼相看。

多少年來,我國新聞教育和新聞學術界一些人士,如甘惜分教授,有感於中國若干新聞獎項評選中的種種弊端,幾次提出由幾所大學的新聞院系合作設立「學院新聞獎」。呼號奔走經年竟一事無成,原因之一,找不到普利策一類的有識之士;原因之二,乃是我國新聞學術界對新聞實務界的影響甚微;原因之三,學術界脫離實際搞象牙塔式的研究之風遠沒有克服,一些人對實際工作關心甚少。也許還有別的原因。

希望這套書的問世,對上述各種障礙有所沖擊,至少有點觸動或反思。

普利策新聞獎的獎項目前已增至十余個,但老傳統不變,即每個獎項只表彰一人(有時並立二人)或一個媒體,所以每年獲此殊榮的只有十余人。以新聞大國聞名的美國,一年下來獲此大獎的只十余人,自然鳳毛麟角,十分耀眼。這種做法,似乎也可作為我們的「攻錯之石」。我們現行的各種新聞獎,從全國到省市,一評就是上百篇,百余篇。結果如過眼煙雲,沒能留下太深的印象。有人曾為此舉辯護,說中國乃舉世無雙之大國,不多評幾個擺不平、「難得平衡」。對照一下真正的新聞大國美國的這種做法,以及每年普利策新聞獎頒布之后的熱烈反響,這種辯護也許是不必要的,抑或是無力的。

從本質上講,每種評獎都是一種指揮棒。普利策新聞獎的評獎標准,自然離不開美國新聞的價值取向。從總體上說,維護美國的內外政治路線,宣揚美國人的文化傳統與生活方式,永遠是美國記者和作為記者「裁判」的評選人共同的取舍新聞的標准。這是毋庸置疑的。不過,我們對一些獲獎作品的深層剖析可以發現.作者不是僅僅靠簡單的說教與演繹,而是運用客觀報道的手法,巧妙地、隱匿地表達着這種價值取向;他們不是靠一味的吹捧與「幫忙」,而是更多地通過嚴肅尖銳的揭露與抨擊,甚至借助嘲笑挖苦等方法,以達到消祛毒瘤和缺陷的目的.使美國社會不斷走向健康和興旺。在普利策獎的評選人看來,揭露政府官員的貪污腐敗,關注社會弊病的滋生與防治,深挖公眾注目的、與生存相關的熱點問題,是他們首先要關注的題材。這種「指揮棒」的引航作用,在全黨反對腐敗,社會整肅民風的中國,應該是有啟迪作用的。

在中國新聞界同仁中,包括年輕的新聞學子中,有人對新聞科學的客觀性表示懷疑。他們說,新聞選擇和好新聞的評選有什麼規律?領導意志就是「科學」,就是「好新聞」的人選標准。所謂: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回顧近⒛年的新聞評獎,此種例證確有不少。中國之大,無奇不有,出幾例新聞評獎搞唯意志論,唯領導點頭論的,完全可以理解。相反,如果沒有這類低俗的評獎,在一個「不唯實只唯上只唯書」尚有影響的中國,在新聞科學尚未普及、更不為人尊重的今天,倒是一樁奇怪的事。但是,也應實事求是地看到,在鄧小平理論引導和鄧小平唯實主義作風的感召下,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奉新聞規律為圭臬,視新聞科學為治世之劍;許多起初不為某些人歡迎的報紙專欄和廣電節目,也在公眾的壓力下(實際是新聞科學的力量)鼓起掌來。可以和應該相信,這是人心所向,潮流所向,科學所向。這種良性變動的總趨勢是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的。

因此,在這種新的傳播歷史條件和人文情景下出版普利策新聞獎作品文集,無疑是一種社會進步與新聞興旺的助燃劑。我們要感謝主編和他的合作者們的這一辛勤之舉、適時之作。讓我們以新聞科學的名義歡迎這套譯作的問世,以新聞科學的名義借鑒書中的寶貴財富,以營養我們自己的新聞實務與新聞評獎活動。

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對於外國人的精神產品,要有所吸收,有所揚棄,好比吃一條魚,吞下魚肉,吐掉魚刺。誠如列寧所言,潑洗澡水時,千萬留下盆中的白胖小子。學者借鑒普利策新聞獎作品,也要采用這種方法。我想,無論是這本書的譯者還是讀者,都會這樣做,也是這樣做的。一番絮語,且作小序,乞編者、譯者和讀者指正。

草於1997、1998年新舊交替之際,北京塔院迎春園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