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雜劇批評史論

元雜劇批評史論
定價:180
NT $ 157
  • 作者:陳建華
  • 出版社:齊魯書社
  • 出版日期:2009-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33321200
  • ISBN13:9787533321208
  • 裝訂:平裝 / 400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上、中、下三編。上編主要從“元雜劇批評史的梳理”角度介紹與展開了元雜劇批評發展的脈絡;中編從“批評的主體”這一角度重點分析了元雜劇批評的特色,包括批評主體、批評觀點和批評範式等;下編從“批評的觀點”出發,依次闡述了“戲劇”觀念的批評和“曲”觀念的批評。


作者簡介︰
陳建華,男,1972年生,山東泰安人。2002年干山東師範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2005年于華東師範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現任教于泰山學院文學院。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傳統戲曲和中國曲藝。先後在《華南師範大學學報》、《中國典籍與文化》、《東岳論叢》、《中華戲曲》及《藝術百家》等刊物發表論文二十余篇,共計二十余萬字。
 

目錄


緒論
上編 元雜劇批評發展的脈絡
第一章 雜劇盛行期的元雜劇批評
第一節 批評的萌芽元代前期的批評(中統元年1260~天歷二年1329)
一、社會狀況與元雜劇批評
(一)社會文化環境與元雜劇批評
(二)元雜劇演出的鼎盛與元雜劇批評
二、本時期的主要批評
(一)胡祗通的批評
(二)周德清《中原音韻》
第二節 批評的發展元代後期、明代初期的批評(至順元年1330~永樂末年1424
一、本時期元雜劇批評發展的原因與分期
二、本時期主要的批評著作
(一)《錄鬼簿》及其續編
(二)《青樓集》
(三)《太和正音譜》
第二章 傳奇盛行期的元雜劇批評
第一節 舊批評的延續與新批評的初建明代中期的批評(洪熙元年1425-嘉靖末年1566)
一、批評者呈現過渡性
(一)文人是此時期最主要的批評者
(二)元雜劇批評中的文人迅速減少
二、批評對象呈現過渡性
(一)承前
(二)啟後
三、批評觀念的新變
(一)王氏心學對元雜劇批評的影響初露端倪
(二)文學觀念開始強化
第二節 傳奇期批評的鼎盛明末清初的批評(隆慶元年1567-康熙末年1722)
一、批評的文人化色彩加重
(一)觀演形式中透出的高雅化趣味
(二)批評中文學觀念彰顯
二、傳奇的繁榮對元雜劇批評的決定性影響
(一)批評的南曲化
(二)南曲化批評的反撥
(三)二者兼美的批評思路
三、社會思潮尤其王學對此時雜劇批評產生重大影響
(一)在批評中提高了元雜劇的社會地位
(二)高舉“情本位”來解讀元雜劇之內容
第三節 傳奇期批評的尾聲清代中期的批評(雍正元年1723-道光二十年1840)
一、批評思想相對保守
(一)當時人對元雜劇地位和價值評價較低
(二)當時人反撥明人對元雜劇高度的評價
(三)官方思想濃重
二、批評觀念︰文學批評觀念的新變
三、學術性批評進行了總結
(一)劇目的考證和整理
(二)劇情題材的考索
中編 元雜劇批評的主體
第三章 文人的批評
第四章 統治層與大眾的批評
下編 元雜劇的批評觀念
第五章 “戲劇”觀念的批評
第六章 元雜劇“曲”觀念的批評
余論
附錄一 古代文人的元雜劇批評編年
附錄二 統治層和大眾的元雜劇活動編年
參考書目
後記
 

元雜劇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一宗豐厚遺產,直到今天,我們還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加以接受︰可以改編演出,使其活在舞台或者熒屏、銀幕上,供廣大觀眾欣賞;可以作為文學作品,供廣大讀者閱讀品味;可以從學理層面進行研究,深入探討與其有關的種種問題,諸如發展歷史問題、藝術成就問題以及理論批評問題等等。實際上,在中國的戲曲理論批評研究中,元雜劇的批評無疑是一個熱點,研究者眾多而且成果相當豐富。

審視元雜劇理論批評的研究成果,大約有幾類︰一類是文學史和戲曲史中論及的元雜劇批評,主要配合元雜劇發展史的描述來講述其理論。一類是數量眾多的戲曲批評史著作,均將元雜劇理論作為其中重要的部分加以闡釋,多少不等地涉及了古代元雜劇批評,學術體系嚴謹而富理性思辨色彩,但均以整個的古代戲曲批評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元雜劇的批評只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有時未及全面展開。一類是專門的元雜劇批評著作,妙見迭出,深入地論述了元代元雜劇的批評,而對元雜劇批評發展的整體脈絡尚可進一步梳理。上述研究著作的理論研究價值很高,但因研究宗旨和重點不同,因此對于元雜劇批評的研究尚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陳建華生長在山東,那里曾經是元雜劇繁榮的地域之一,出現過高文秀、康進之等雜劇名家,元末以來又出現過賈仲明、李開先、孔尚任這樣的戲曲作家兼批評家,與戲曲有著很深的淵源。陳建華在山東師範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師從許金榜教授,在戲曲研究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博士論文選題的時候,他選擇了“元雜劇批評史論”這一題目,意在通過系統探索,總結元雜劇批評在元明清不同時期的演變和發展,梳理完整的古代元雜劇批評脈絡,以元雜劇批評作為完整的研究對象,橫向和縱向審視並分析元雜劇的批評主體、批評觀念和批評模式。本書就是他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

本書將“批評”分作三個層次︰首先是一般意義上的“批評”,它有明晰的批評標準、理論原則,其形態主要為批評專著、論文等;其次就是古人的“品評”,其中沒有明晰的批評觀念,理論色彩較淡而以一己感悟為主,重在表現個人審美情趣,其形式大多為文人隨筆、傳記、序跋、小品等;其三是有關元雜劇的政策、法規、習俗和行為等,其中未必有展開的論述,但仍能反映出一定的觀念和看法,並且對元雜劇的生存發展、傳播接受產生過不可忽視的影響。

本書認為元雜劇的批評不僅僅包括文人和戲劇理論家的“狹義的批評”,而且還包括民間與社會上層貴族的“廣義的批評”,主要通過政策、法令、規約、輿論等間接表現出來他們對元雜劇的觀念和看法。廣義的批評主要關注元雜劇的地位、功用和實際的演出活動,沒有像文人那樣關注其本身的劇本、表演技術、曲律等,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更接近元雜劇表演的現實,作為最原始的材料,具備更多的價值。

在梳理批評發展脈絡上,本書打破了傳統依據朝代劃分階段的做法。事實上,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包括戲劇發展背景造就了元雜劇批評的特點,並促進了其演變,各個階段批評主體的組成有很大不同,批評觀念在不斷演變,批評模式逐漸定型。因此本書將元雜劇批評分為“雜劇盛行期的批評”和“傳奇盛行期的批評”,有利于從動態的觀點考察問題,比較符合實際。而在批評觀念上,文本提出元雜劇批評中兩種主要的批評觀念是“戲劇”觀念和“曲”觀念,並且加以比較細致的梳理,論述也具有一定的新意。

本書也存在某些不足︰一個是元雜劇作為戲曲研究的核心,突破起來難度較大,作者尚需在此方面大下功夫;同時,文中雖然涉及了現在可見元雜劇批評著作的大部分,然有些著作尚未得到足夠重視,需要進一步研究。

論文選題和開題過程中,郭豫適教授、齊森華教授、譚帆教授給予了指導。答辯委員會成員章培恆教授(主席)、黃霖教授、孫遜教授、李時人教授、郭豫適教授、齊森華教授、譚帆教授,評閱專家葉長海教授、江巨榮教授、朱恆夫教授給予了很多鼓勵和好評。現在論文就要正式出版,可以在更夫範圍內得到專家學者的批評指正,這對陳建華來說,是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也是他繼續進行學術研究、爭取更上層樓的一個很好的開端。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