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甲乙經

針灸甲乙經
定價:192
NT $ 167
  • 作者:黃龍祥/主/編
  •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7-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8049071
  • ISBN13:9787508049076
  • 裝訂:平裝 / 243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針灸甲乙經》之于針灸學,猶如《傷寒論》之于大方脈、《本草經》之于中藥學。如果說皇甫謐只是將《素問》、《九卷》、《明堂》三書按新分類重編,為何後人的評價那麼高?

皇甫謐研究的三部經典,唐代楊上善同樣乾地系統的整理研究,為何皇甫氏的書稱作“針灸經”而楊氏書卻仍然是《黃帝內經》和《黃帝明堂經》的一個傳本或版本?二人所做的工作本質區別是什麼?

究竟采用什麼樣的讀法才能最大限度地正確理解皇甫謐與《針灸甲乙經》?進而最終超越皇甫謐,讀出原作者視野之外的精彩?

如果限定10天讀《針灸甲乙經》,你會用幾天去分析、體味它的結構?研究《針灸甲乙經》的結構究竟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針灸甲乙經》導讀,將帶領本書的每一位讀者思考、探索這一個個誘人的問題,邁上一層層登堂入室的台階,去領略《針灸甲乙經》的真景全貌。

皇甫謐編成《針灸甲乙經》後,曾打算再編一部更加精要、更有條理的教學版《針灸甲乙經》,今尊皇甫先生旨趣,刪繁就簡,切于實用,新編《針灸甲乙經》(精編版),為讀者研讀原著搭建一座引橋。

正如導讀所言,對照《內經》、《明堂》,是閱讀《針灸甲乙經》的基本方法之一,如今《內經》隨處可得,而《明堂》久已失傳。今在筆者20年前《黃帝明堂經》(輯校本)的基礎上,重加校訂,收于本書。同時新撰“《黃帝明堂經》文獻研究”一篇,供讀者閱讀、研究。

關于《針灸甲乙經》的傳本、版本及傳承,詳見本書“《針灸甲乙經》文獻研究”;

關于《針灸甲乙經》(精編版)以及《黃帝明堂經》(輯校版)的編輯情況,詳見各書前的“編輯說明”;

關于本書閱讀順序的建議:導讀、針灸甲乙經(精編版)、《針灸甲乙經》文獻研究、黃帝明堂經(輯校版)、《黃帝明堂經》文獻研究;最後再重讀導讀。
 

目錄

針灸甲乙經(精編版)編輯說明
《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序
序例
卷之一‧藏象
五髒六腑陰陽表里第一
五髒五官第二
五髒大小六腑應候第三
四海第四
精神五髒論第五
四時五髒第六
卷之二‧經絡
十二經脈第一
營氣第二
十二經標本第三
經脈根結第四
脈度骨度第五
絡脈皮部經別第六
經筋第七
奇經八脈第八
卷之三‧腧穴
頭直鼻中發際旁行至頭維凡七穴第一
頭直鼻中入發際一寸循督脈卻行至風府凡八穴第二
頭直夾督脈各一寸五分卻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
頭直目上人發際五分卻行至腦空凡十穴第四
頭緣耳上卻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
頭自發際中央旁行凡五穴第六
背自第一椎循督脈行至脊 凡十一穴第七
背自第一椎兩旁夾脊各一寸五分下至
節凡四十二穴第八
背自第二椎兩旁夾脊各三寸行至二十一椎下兩旁夾脊凡二十六穴第九
面凡二十九穴第十
耳前後凡二十穴第十一
頸凡十七穴第十二
肩凡二十八穴第十三
胸自天突循任脈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
胸自輸府夾任脈兩旁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
胸自氣戶夾輸府兩旁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第十六
胸自雲門夾氣戶兩旁各二寸下行至食竇凡十二穴第十七
腋脅下凡八穴第十八
腹自鳩尾循任脈下行至會陰凡十五穴第十九
腹自幽門夾巨闕兩旁各半寸循沖脈下行至橫骨凡二十二穴第二十
腹自不容夾幽門兩旁各一寸五分至氣沖凡二十四穴第二十一
腹自期門上直兩乳夾不容兩旁各一寸五分下行至沖門凡十四穴第二十二
腹自章門下行至居髂凡十二穴第二十三
手太陰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四
手厥陰心主及臂一十六穴第二十五
手少陰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
手陽明及臂凡二十八穴第二十七
手少陽及臂凡二十四穴第二十八
手太陽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九
足太陰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
足厥陰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一
足少陰及股並陰(足喬)陰維凡二十穴第三十二
足陽明及股凡三十穴第三十三
足少陽及股並陽維四穴凡二十八穴第三十四
足太陽及股並陽(足喬)六穴凡三十六穴第三十五
卷之四‧診法
經脈第一
三部九候第二
人迎寸口脈脈法第三
足三脈診法第四
診絡法第五
卷之五‧針炙法
九針九變十二節五刺五邪第一
針道第二
針道始終第三
針道自然逆順第四
針道外揣縱舍第五
繆刺第六
奇邪血絡第七
針灸禁忌第八(上)
針灸禁忌第八(下)
卷之六‧辨癥與設方
經脈辨癥第一
骯髒病形脈診並治第二
五髒六腑虛實大論第三
五髒生病大論第四
五髒傳病大論第五
陰陽清濁順治逆亂大論第六
內外形診老壯肥瘦病旦慧夜甚大論第七
耐痛不耐痛大論第八
卷之七‧傷寒熱病
六經受病發傷寒熱病第一(上)
六經受病發傷寒熱病第一(中)
六經受病發傷寒熱病第一(下)
足陽明脈病發熱狂走第二
陰衰發熱厥陽衰發寒厥第三
太陽中風感于寒濕發痙第四
陰陽相移發三瘧第五
卷之八‧腫脹積聚
五髒傳病發寒熱第一(上)
五髒傳病發寒熱第一(下)
經絡受閏同入腸胃五髒積發伏梁息賁肥氣痞氣奔豚第二
五髒六腑脹第三
水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第四
腎風發風水面(月付)腫第五
水漿不消發飲第六
卷之九‧頭身肢體分部病癥
大寒內薄骨髓陽逆發頭痛第一(頷項痛附)
寒氣客于五髒六腑發卒心痛胸痹心疝三蟲第二
邪在肺五髒六腑受病發咳逆上氣第三
肝受病及衛氣留積發胸脅滿痛第四
邪在心膽及諸骯髒發悲恐太息口苦不樂及驚第五
脾胃大腸受病發腹痛腹脹腸鳴第六
腎小腸受病發腹脹腰痛引背少腹控睪第七
三焦膀胱受病發光腹腫不得小便第八
足厥陰脈動喜怒不時發(�貴)疝遺溺癃第十
足太陽脈動發下部痔脫肛第十一
卷之十‧風、痹、痿證
陰受病發痹第一(上)
陰受病發痹第一(下)
陽受病發風第二(上)
陽受病發風第二(下)
八虛受病發拘攣第三
脾受病發四肢不用熱在五髒發痿第四
手太陰陽明太陽少數派陽脈動發肩背痛肩前(月需)皆痛肩似拔第五
卷之十一‧雜病
胸中寒發脈代第一
陽厥大驚發狂癇第二
陽脈下墜陰脈上爭發尸厥第三
氣亂于腸胃發霍亂吐下第四
足太陰脈厥病發溏泄上痢第五
五氣溢發消渴黃癉第六
動作失度內外傷發崩中瘀血嘔血唾血第七
氣為上膈第八
寒氣客于經絡之中發癰疽風成發厲浸淫第九
欠噦唏振寒噫嚏(身單)泣出太息涎下耳鳴嚙舌善忘善饑第十
目不得眠不得視及多臥臥不安不利偃臥肉荷諸息有音及喘第十一
卷之十二‧五官與婦兒病癥
寒氣客于厭發喑不能言第一
足太陽陽明手少陽脈動發目病第二
手太陽少陽脈動發耳病第三
手足陽明脈動發口齒病第四
血溢發衄第五(鼻鼽息肉著附)
手足陽明少陽脈動發喉痹咽痛第六
氣有所結發瘤癭第七
婦人雜病第八
小兒雜病第九
附錄:穴名索引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與天下名士游”,是古人對治學之道的高度總結。讀書與實踐,更是人們獲取知識的兩大法寶。歷代醫家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醫學名著,這些名著既是歷代醫家智慧的結晶,也是歷代中醫藥學術經驗的積澱和理論的升華。源遠流長的中醫藥學術、根基深厚的中醫藥理論體系,蘊藏于歷代醫藥典籍之中。博覽群書,精研覃思,從中汲取前人的寶貴經驗和學術精華,是造就自身良好學術素質的必由之路。

縱觀古往今來的名醫巨匠,無不是通過熟諳典籍、躬身實踐而登上中醫藥學術高峰的。醫聖張仲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是在書的催化中,錘煉為萬代永傳之宗師的;藥聖李時珍“歲歷三十稔,書考八百家”,是在書的滋養中,磨礪為千秋不朽之巨匠的。可以說,凡有成就的名醫和學者,盡管他們各自的成長道路不同,或家傳,或師承,或自學,但“學經典,讀名著”是不可或缺的。歷史已經證明,認真繼承中醫經典理論與臨床診療經驗,是每位醫家成功的門徑。不讀書,就談不上扎實的繼承;無繼承,學術的發展將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更無從奢談創新和進步。

經典著作不僅是理論家的治學根底,更是臨床家的活頭源頭。誠如徐靈胎所言︰“一切道術,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漢唐以前之書,徒記時尚之藥數種,而可為醫者。”歷代名醫都把讀熟、背熟經典名著作為治醫、行醫的一項基本功。已故名醫岳美中先生亦曾頗有體會地說道︰“對《金匱要略》、《傷寒論》,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張口即來,到臨床應用時,就成了有源頭的活水。不但能觸機即發,左右逢源,還會熟能生巧,別有會心。否則,讀時明白了,一遇到障礙又記不起,臨證時就難以得心應手。”“學醫必須讀書”,早已成為醫家之共識。

實踐告訴我們,中醫人才的培養,離不開讀書、臨證、師承這三大要素。讀書是認識中醫、接受中醫學術的重要源頭。臨證是體驗中醫、運用中醫學知識實現防病治病的基本途徑。師承是按照中醫學自身規律傳承和發展中醫學術的學科特色。這三大要素,互相關聯,各有側重,不可偏廢。但三者之中,讀書是最基本的路徑。只有多讀書,才能加深對中醫藥學的認識,才能增強對其內涵的領會,才能提高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如果讀書太少,面對博大精深的中醫藥學則難以登堂窺奧,臨證則辨證不精,用方不治,僅能知常,而難達變,要想提高學術水平和臨床療效是很難的。

有鑒于此,中華中醫藥學會在華夏出版社的密切配合下,決定在全國範圍內組織發起“學經典,讀名著”的大型讀書活動,旨在培養、發現並推出一大批優秀中醫藥人才,以更好地促進中醫藥學術的繼承與發展。這是一個很好的舉措,我完全贊同並大力支持,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會積極推動這項不和魂開展,希望全國中醫藥行業共同關注醫學名著的閱讀,分享閱讀的收獲和快樂。

中醫典籍,浩如煙海。學會為了組織這次讀書活動,按照名老中醫推薦、參編人員精選、有關專家把關、藏書部門和出版社提供服務的原則和程序,從歷代流傳廣、社會影響大、臨床實用價值高的古醫籍善本中確定百部左右,編寫這套《中醫必讀百部名著》叢書考慮到讀者閱讀方便,盡量采取合並同類、合理集成的形式,把百種古籍分為醫經、傷寒、金匱、溫病、方劑、本草、診法、針灸、推拿按摩、養生、醫案、醫論醫話、通用臨床及臨床各科若干個類別,部帙較大的圖書,則單獨成冊。每書均采取書前寫導讀,隨文做注釋,分章(節)加按語的體例,幫助讀者盡快了解內容、掌握重點,並解決閱讀上的困難。導讀主要介紹作者生平、成書年代、主要內容、學術價值及影響、本次校注整理的原則和方法等。其中重點內容是古籍的學術價值及影響,特別是對中醫理論與臨床的指導作用;還刻意引證了古今名醫對該書的評價,以現身說法的形式把讀者帶進書中來。對原文的整理以點校為主,注釋簡明扼要,減少過多過繁的考證。按語則緊扣各書的內容,以自然章節、門類為單位,通過簡潔的文字表述,把學術亮點突出出來,對讀者真正起到輔導作用。從整體水平上看,這次出版的每類書籍既是該領域歷代醫籍的精萃,又是該學科學術構成的主流,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永久的收藏價值。

中醫之計人為本,人才之計書在先。希望中醫藥院校廣大師生、科研機構研究人員、醫療機構從業人員,根據本叢書所收書目,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選擇、制定自己的讀書計劃,在讀書過程中汲取歷代醫學之精華,發皇古義,融會新知,為弘揚華夏傳統文化、為振興祖國中醫藥學而努力提高每一個中醫藥工作者的學術素養。

“書到用時方恨少”。讓《中醫必讀百部名著》陪伴我們的一生,讓閱讀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讓讀書成為指導和提高中醫藥實踐能力和源泉!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副部長 王國強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
2007年4月23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