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生成論:對「主體死亡論」之超越

主體生成論:對「主體死亡論」之超越
定價:414
NT $ 360
  • 作者:段德智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010075638
  • ISBN13:9787010075631
  • 裝訂:437頁 / 26 x 18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針對國內外哲學界將主體性與主體間性對置起來,將人的社會性與個體性、理性與非理性、認知與實踐對置起來的做法,針對「主體死亡論」,在中西哲學和中西文化比較的基礎上,對人的主體性和主體間性作了「歷時性」和「共時性」的考察,強調和闡釋了現實的和歷史的人是主體性與主體間性、社會性與個體性、理性與非理性、認知與實踐的統一,強調和闡釋了作為主體的人的結構性、歷時性和生成性,強調了闡釋了作為主體的人的「未來之維」的「自由修改」和「真實集體」(「自由人的聯合體」)的生存論意義。
 

目錄

序 楊祖陶
前言
一、一個永久產不盡的話題
二、「為己之學」與「為人之學」
三、對話原則:從「讓他人說話」到「讓他存在」
四、主體性民主體間性:「我」與「我們」
五、邏輯與歷史在歷史基礎上的統一
六、結構與生成的排拒性與兼容性
七、人的主體性的「時間性」及其「未來之維」
八、對「烏托邦」的中性理解為「存在的勇氣」
第一章 主體死亡論的挑戰:從主體死亡論到主體生成論
第一節 走進對話語境
一、「黑格爾定律」與近現代主體性哲學的遭遇
二、「主體死亡論」與「主體生成論」
三、「空間間距」與「時間間距」
四、鑽進「特洛伊木馬」
第二節 「主體性」的衰落
一、笛卡爾時代與主體性哲學的凱旋
二、後笛卡爾時代與主體性哲學的衰落
三、主體性哲學的自否定或自衰落
第三節 「主體性」的死亡
一、尼采的「上帝之死」與「人之死」
二、福柯的「大寫的主體之死」與「范式轉換」
三、海德格爾的「人類學的主體之死」與「形而上學之死」
第四節 「主體之死」說的真義及其歷史啟示
一、話語的狡計與「主體之死」說的意義
二、「主體之死」說的歷史啟示
三、本書的構思
第二章 主體生成論的歷史向度(一):人的群體意識與人的合群性
第一節 原始社會的「氏族膜拜」、「集體表象」與「群體沖突」
一『杜爾凱姆的「圖騰制度」:「氏族膜拜」與「圖騰旗幟」
二、列維-布留爾的「原邏輯思維」:「集體表象」與「互滲津」
三、繆勒對Mar和clax的語義學解讀:原始人的「前反思意識」
四、特朗普的「生存說」、「群體合作」和「群體沖突」
第二節 奴隸社會的「罷休意識」及其與「個體意識」的張力
一、個體意識的萌生:從德謨克利特到普羅塔哥拉和蘇格拉底
二、柏拉圖的「正義論」與「賢人政體」(「哲學王」)
三、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論」、「人性論」與「政體類型學」
四、公共之善與個人之善:從小蘇格拉底派到伊壁鳩魯派和斯多亞派
第三節 封建社會的「宗教意識」與「個人意識」
一、奧古斯丁的「我疑故我在」、「我之死」與「愛的倫理學」
二、阿奎那的「人論」、「幸福論」與「自然法」
三、「個人意識」的甦醒:從愛拉斯謨到路德和馬基雅弗利
第三章 主體生成論的歷史向度(二):人的自我意識的張揚與人的主體性
第一節 從大陸理性派哲學到康德的先驗哲學再到胡塞爾的現象學
一、笛卡爾的二元論哲學與「我思故我在」
二、康德的先驗哲學與「人為自然界立法」
三、胡塞爾的先驗現象學與「單子間的交互主體間性」
第二節 從英國經驗論到實證主義再到邏輯經驗主義
一、英國經驗論:從洛克的「白板說」到休謨的懷疑論
二、實證主義:從孔德到斯賓塞
三、經驗批判主義:馬赫與阿芬那留斯
四、從羅素的邏輯原子主義到卡爾納普的邏輯經驗主義
第三節 人本主義思潮:從意志主義到弗洛伊德主義
一、叔本華的「生存意志論」與「看穿個體化原理」
二、克爾凱郭爾的「宗教的人」與「孤獨個體」
三、尼采的「強力意志論」與「超人」學說
四、弗洛伊德的「無意識」學說與「人格」理論
第四章 主體生成論的歷史向度(三):人的他我意識的覺醒與人的主體間性
第五章 主體生成論的邏輯向度:主體的結構性和生成性、主體間性的本體論基礎和作為主體生成論終極指歸的「一種希望人學」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當前,對人類的研究已成為眾多不同哲學派別共同關注的熱點,而作為主體的人或人的主體性則是人學研究中的重中之重。段德智教授的《主體生成論:對「主體死亡論」之超越》對主體性的形成、發展、內在機制和發展的終極趨向作了跨越古代、近現代和當代的歷時性的與共時性的系統的考察、論述,邏輯地、歷史地和辯證地闡釋了「主體生成」的諸多基本問題與基本概念。本書結構嚴謹,內容充實,立論獨特,極富創見,行文曉暢,可讀性強,為我們異型了了幅人學、哲學、哲學史上宏大的學術畫卷。

說到主體生成就不能不說到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這部著作雖然沒有使用「主體生成」這一術語,但仍然可以說,它是系統地研究和描述了主體生成的過程。黑格爾把主體生成的機制歸結為這樣的三部曲:(1)主體外化或異化自己的本質為對象,從而產生了主客對立;(2)主體改變自身使之與對象相符合,從而達到了主客的同一;(3)主體改變自身的同時也改變了對象,從而又產生了新的主客對立。黑格爾把這稱為主體自身的或主體對自身實施的辯證運動。而主體如此周而復始的循環運動,就是主體的生成過程。據此,黑格爾把主體的生成過程划分為五個階段:(1)從主客未分到以外物為對象的意識。(2)以自我即人為對象的自我意識。(3)以實在(自然和社會)為對象的理性。以上三階段發球個人意識(主觀精神)的發展。(4)以整個社會及其歷史為對象的精神,即作為社會意識的客觀精神。(5)以無限實體為對象的絕對精神。當絕對精神達到以純概念思維的形式把無限實體作為自己不可分離的內容的絕對知識時,它就成了「思維着它自身的」精神,即以它自身為對象的絕對主體。

我在這里之所以要談到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無非是想指明段德智的《主體生成論:對「主體死亡論」之超越》與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在主題上有一種歷史的和邏輯的聯系,這就從一個方面說明了《主體生成論:對「主體死亡論」之超越》的主題在白水寫哲學史上所具有的重大理論意義。而同時,《主體生成論:對「主體死亡論」之超越》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已經產生和當代西方哲學充分發展的條件下,從完全不同的出發點和思路來異型對「主體生成論」的研究與論述,從而建立起一個嶄新的關於主體生成的理論體系。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駕馭復雜哲學問題的能力以及勇於創新和善於創新的理論精神。

綜觀全書,可以清楚地發現它有一個根本出發點,即人不是一種「現成」的東西,而只能是一種「生成」的東西。所以,作文國主體的人首先是「生成着的」、「未完成的」和「面向未來而在的」。人的這種生成性、未完成性和面向未來而在性,使他既不同永恆圓滿存在的神,也不同於已限定在現在狀態而無生成發展性、未完成性和面向未來而在性。例如,尼采的名言「成為你自己」或一個人說「我想成為一個什麼(如作家)」都表明了點。作為主體的人的生成性、未完成性和面向未來而在性是結合在一起的,但其中最根本的是「面向未來而在性」。首先,因為主體的人既然是面向未來而在煌,他也就是生成着的和未完成的,即是說,他的生成性和未完成性也就由此而明白地表現出來了。其次,作為主體的人是有限的,他的生成問題受到條件限制的,但由於他是面向未來而在的,他的生成就可能一次一次地突破限制而這樣地永遠向前延伸。所以,「面向未來而在」是人是否成為一個主體或人是否具有主體性的關鍵所在,甚至可以說,它就是人的主體性的根本。研究人作為主體或人的主體性的生成發展的學問就是「主體生成論」。

但是,「主體生成論」面臨着當代西方「主體死亡論」的挑戰,它必須首先直面這種挑戰,在對「主體死亡論」作出一種「回應和揚棄」中,辨明自己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本書的第一章:主體死亡論的挑戰:從主體死亡論到主體生成論。這一章是「主體生成論」的導論,而不是它的「主題內容」。在這個特殊的「導論」里,作者從黑格爾關於哲學發展的定律(先行哲學體系總是自否定,下降為后來哲學體系的一個環節而將其哲學原則揚棄地保存在那里,這是每一種哲學體系的不可逃避的命運)出發,認為這也是笛卡爾開始的近現代主體性哲學和繼之類而來的尼采、福柯、海德格爾的「主體死亡論」的必然遭遇。在比較簡明扼要地說明了近現代主體性哲學從「凱旋」到衰落的過程后,作者重點地討論了「主體死亡論」。在對上述三位哲學家的「主體死亡論」逐一進行分析和梳理的基礎上,深刻地指出其「主體死亡論」不是對近現代主體性哲學的理性認知主體的全盤否定,而只是對理性認知主體的「基礎」作用和「根據」作用的霸權地位的否定;通過對理性認知主體背后的「本源」、「基礎」、「根據」的追問,同時也深化、豐富和發展了主體概念。如尼采的主體的非理性方面;福柯提出除了認識主體外還有其他類型的主體;海德格爾提出要返回到作為人的「此在」的本已性和整體性;如此等等。隨着主體概念研究的演化和發展不可避免地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當代西方的主體間性哲學。尼采、福柯、海德格爾的主體性哲學也就成了從近現代哲學到當代主體間性哲學的過渡環節或橋梁。在這里,作者明確地論述了「主體死亡論」實際上是「主體生成」過程中的一種特殊形態。「主體死亡論」就實實在在地被揚棄而包含在「主體生成論」中,成為「主體生成論」的一個環節,從而表明了從「主體死亡論」到「立體生成論」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