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循環經濟研究叢書》之一。

  本書運用經濟學、管理學和生態學的分析方法,注重宏觀理論分析與微觀案例論證的結合,以循環經濟的相關理論為基礎,從總體上高度概括了德國循環經濟的特點;追述了德國循環經濟理論與實踐的發展進程;從法律、經濟、科技和社會的不同角度剖析了德國發展循環經濟的體制;選擇了德國企業園區循環經濟發展及部分重點行業的案例;探究了德國循環經濟的發展前景;著重介紹了非物質發展趨勢;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中國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定位、戰略重點和發展對策。

  本書資料較為全面、翔實,為中國借鑒德國經驗開展循環經濟實踐提供了有價值的材料,可供從事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及大學師生參考。
 

目錄

總序
前言一
前言二
第1章 德國循環經濟管理導論
 1.1 德國社會經濟發展現狀
  1.1.1 主要階段
  1.1.2 支柱產業
  1.1.3 對外貿易
  1.1.4 社會發展
  1.1.5 創新實踐
  1.1.6 總體評價
 1.2 循環經濟基本概念
  1.2.1 基本問題
  1.2.2 理論基礎
  1.2.3 操作工具
 1.3 德國循環經濟的特色
  1.3.1 廢棄物處置的法制化
  1.3.2 廢棄物管理的規範化
  1.3.3 廢棄物清除的標準化
  1.3.4 廢棄物利用的市場化
  1.3.5 物質流管理的效益化
  1.3.6 環境教育式的社會化
  1.3.7 配套性技術的體系化
  1.3.8 監督與保障的制度化
 小結
第2章 德國循環經濟發展進程
 2.1 德國循環經濟階段性目標
 2.2 德國環境政策發展歷程
  2.2.1 萌芽階段
  2.2.2 起步階段
  2.2.3 轉型階段
  2.2.4 實施階段
 2.3 德國循環經濟的理論與實踐
  2.3.1 廢棄物經濟理論
  2.3.2 循環經濟的實踐
 2.4 德國環境政策的實施
  2.4.1 能源可持續政策
  2.4.2 水資源保護政策
  2.4.3 廢棄物利用政策
  2.4.4 交通有效網絡政策
  2.4.5 大氣污染防治政策
  2.4.6 噪聲污染控制政策
  2.4.7 土壤保護政策
 2.5 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的問題
  2.5.1 可持續發展的進程
  2.5.2 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小結
第3章 德國循環經濟的制度框架
 3.1 現代經濟學的制度理論
  3.1.1 制度框架的基本內涵
  3.1.2 循環經濟的制度框架
 3.2 德國循環經濟的正式制度
 3.3 德國循環經濟的非正式制度
  3.3.1 政府的支持引導
  3.3.2 企業的社會責任
  3.3.3 公民的倫理道德
  3.3.4 組織的協同作用
  3.3.5 體系的有效監控
  3.3.6 市場的交換功能
 小結
第4章 德國發展循環經濟的法律措施
第5章 德國發展循環經濟的經濟措施
第6章 德國發展循環經濟的科技措施
第7章 德國循環經濟社會意識的培養
第8章 德國循環經濟的企業與園區分析
第9章 德國沼氣熱電聯產行業研究
第10章 海德堡水泥集團循環經濟實踐
第11章 德國循環經濟展望
第12章 德國循環經濟對中國的啟迪
參考文獻
附錄一 核心詞匯注釋
附錄二 縮寫詞匯注釋
附錄三 相關法規匯總
 

發展,是人類亙古以來永恆的追求,是人類價值不斷得以實現的過程。

“發展”是由不同的目標、手段、過程和結果構成的。在不同的社會歷史階段,不同的社會經濟背景下,人們對“什麼是發展,為什麼發展,怎樣發展和如何評價發展”等基本問題作出了不同的回答,形成了不同的發展觀,也導致了不同的發展結果。追溯可持續發展的兩條基本主線——“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關系的歷史演變,人類關于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大致經歷了從單純經濟增長的發展觀、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綜合發展觀到形成可持續發展觀三個階段,人們對�發展”問題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

可持續發展是對現代工業經濟發展的狀況、後果及前景進行反思後提出的一種發展理念。概括地講,可持續發展觀包含了三個基本要素和兩個協調發展。三個基本要素即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發展。三者之間相互促進\相互約束,形成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雙重價值關系。可持續發展觀因為對其三個基本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的揭示,以及對人與自然和經濟與社會雙重協調關系的揭示而變得更加清晰與豐滿。

生態環境、經濟與社會三者之間是相互依賴和相互促進的。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和人全面自由發展的手段,同時也是改善生態環境的前提與手段;社會發展和人全面自由發展是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和經濟發展的目的,並反過來促進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生態環境、經濟與社會三者之間又是相互約束的。生態環境、資源對經濟的約束促使人們探尋新的經濟增長模式——循環經濟;生態環境、資源對社會的約束促進產生了節約資源和環境友好的生存方式;經濟發展對社會的約束決定了社會進步必須具各的物質基礎;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對生態環境的約束決定了人類始終處于可持續發展過程的中心地位。

可持續發展的三個要素之間內在的關聯,決定了人與自然之間應當和諧相處,以及經濟與社會之間應當協調發展的雙重價值導向。可持續發展理論和實踐的進一步深化,把發展觀的視角從“物”轉向了“人”,轉向了人的需求的滿足和人的全面發展,強調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和人自身的協調發展。

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一脈相承,始于人類對環境污染的關注,源于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循環經濟的產生不是單純由環境問題引起,也不是單純由資源問題引起,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經濟發展遭遇到資源約束和生態環境約束時——的必然選擇,是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的一種發展模式和實現途徑。

從開創性地提出生態經濟的概念和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理論後,人們逐漸認識到,在生態經濟系統中,增長型的經濟系統對自然資源需求的無止境性,與穩定型的生態系統對資源供給的局限性之間必然構成一個貫穿始終的矛盾。圍繞這個矛盾來推動現代文明的進程,就必然要走更加理性的強調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相互適應、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的生態經濟發展道路。資源、環境已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外部條件,而且已演化成經濟發展的內在要素。生態經濟就是把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使二者互相促進的經濟活動形式。它要求在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思想指導下,按照物質能量層級利用的原理,把生態環境、經濟、社會作為一個系統工程統籌考慮,立足于生態,著眼于經濟,強調經濟建設必須重視生態資本的投入效益,認識到生態環境不僅是經濟活動的載體,還是重要的生產要素;要實現經濟發展、資源節約、環境保護、人與自然和諧的相互協調和有機統一。

循環經濟就是一種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是以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態環境為核心,以“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de)”為原則(“3R”原則),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手段,使生態環境、經濟與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它把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融為一體,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同時,重視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有機統一,兼顧發展效率與公平的有機統一,是一種經濟、環境、社會等多贏的發展模式。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