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觀與歷史評價:哲學與史學的對話

唯物史觀與歷史評價:哲學與史學的對話
定價:270
NT $ 235
 

內容簡介

人類思想、學術的淵源遞嬗,確有其自身之規律,但這種規律歸根到底要服從社會演變之規律,它是時代與社會變遷在思想文化領域的集中反映。黑格爾在論述時代與哲學的關系時曾經寫道:「每個人都是他那時代的產兒。哲學也是一樣,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時代。」實際上,不僅僅是哲學,全部人文社會科學都是時代所孕育的思維產物,也就是說,「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因而,要准確理解當代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並切實推動其繁榮發展,就決不能脫離我們這個時代,超然於社會環境之外。

現代社會,人們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會生活日益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傳統走向現代,從一元走向多樣,愈加密切、復雜地勾連在一起。在社會和知識領域,有兩個基本事實是格外引人注目的:一是沒有哪一個學科單純依靠本學科的力量,能夠解決任何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二是學科的進步,越來越多地需要借鑒相關學科取得的成果,也就是說學科之問的相互依存度在增加,相互融合的趨勢在增強。正是這兩個事實,決定了社會科學必須打破學科壁壘,推動學科對話,促進學科交流,在不同學科的協同研究和視界融合中尋找更加富有現實解釋力與思想創造性的學術生長點。在各種思潮相互激盪、各種方法相互沖擊的情況下,加強跨學科的對話和研究,可以給既有的學科研究范式和話語體系帶來新的啟迪與沖擊,為學術生長拓辟新的巨大空間。正是基於這一認識,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推出了「當代中國社會科學前沿系列對話」,力圖推動學術界在不同學科之間展開富有學術質量和理論深度的交流,扎扎實實地推進中國社會科學理論與方法的創新。
 

目錄

對話主題專論
第一部分 唯物史觀在學術研究中的方法論意義
論作為歷史科學方法論的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事實、客觀規律和歷史意義
唯物史觀及其指引的歷史學的科學品格
論唯物史觀在史學研究中的去蔽作用
恩格斯史學方法論研究
第二部分 唯物史觀與歷史評價問題
關於歷史進步的評價問題
歷史構境:哲學與歷史學的對話
關於歷史認識的價值判斷
確立歷史評價科學性的理論基礎的三個重要邏輯環節
唯物史觀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及其遭遇
論大革命失敗後的馬克思主義潮流
第三部分 歷史虛無主義批判及其他
歷史唯物主義闡釋中的歷史目的論批判
解釋學史學(觀)批判——歷史虛無主義的副本批判
哲學、歷史與哲學史
早期馬克思主義史家與唯物史觀的傳承——由弗蘭茨·梅林說開去
馬克思所理解的封建制
對話現場實錄
哲學與史學的對話——「唯物史觀與歷史評價」全國學術研討會現場記錄
會議述評
哲學與史學的對話——「唯物史觀與歷史評價」全國學術研討會述評
一 學科對話之於學術創新的必要性
二 唯物史觀及其方法論意義
三 唯物史觀與歷史評價
四 歷史虛無主義等思潮析評及其他
五 思考與展望
 

人類思想、學術的淵源遞嬗,確有其自身之規律,但這種規律歸根到底要服從社會演變之規律,它是時代與社會變遷在思想文化領域的集中反映。黑格爾在論述時代與哲學的關系時曾經寫道:「每個人都是他那時代的產兒。哲學也是一樣,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時代。」實際上,不僅僅是哲學,全部人文社會科學都是時代所孕育的思維產物,也就是說,「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確良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因而,要准確理解當代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並切實推動其繁榮發展,就決不能脫離我們這個時代,超然於社會環境之外。

現代社會,人們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會生活日益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傳統走向現代,從一走向多樣,愈加密切、復雜地勾連在一起。在社會和知識領域,有兩個基本事實是格外引人注目的:一是沒有哪一個學科單純依靠本學科的力量,能夠解決任何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二是學科的進步,越來越多地需要借鑒相關學科取得的成果,也就是說學科之間的相互依存度在增加,相互融合的趨勢在增強。正是這兩個事實,決定了社會科學必須打破學科壁壘,推動學科對話,促進學科交流,在不同學科的協同研究和視界融合中尋找更加富有現實解釋力與思想創造性的學術生長點。在各種思潮相互激盪、各種方法相互沖擊的情況下,加強跨學科的對話和研究,可以給既有的學科研究范式和話語體系帶來新的啟迪與沖擊,為學術生長拓辟新的巨大空間。正是基於這一認識,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推出了「當代中國社會科學前沿系列對話」,力圖推動學術界在不同學科之間展開富有學術質量和理論深度的交流,扎扎實實地推進中國社會科學理論與方法的創新。

在不同學科的對話交流中,哲學與史學的對話當是最有基礎的。歷史學歷來講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如果用現代語言來說,「究天人之際」,實際上研究的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與規律;「通古今之變」,實際上研究的是社會發展、變遷的規律;「成一家之言」,就是形成自己獨特的思想見解、學術話語和理論體系。歷史學研究的這種關懷和哲學研究在最高層次上來講應當是一致的。實際上,哲學社會科學各個學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路雖然各不相同,但是在追求真理、把握規律這一點上則是統一的。這正是不同學科能夠展開對話、交流的學理基礎。

從學界研究現狀來講,加強學科對話尤其是哲學與史學的對話,尤為必要。當代中國史學,加強學科對話尤其是哲學與史學的對話,尤為缺乏對歷史研究終極目的的關懷,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引,必然迷失在由無數具體事實(資料)堆積而成的汪洋大海中。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著力越多,可能離作為一門科學的歷史學的學術傳統、基本精神、學科本質與探索目的越遠。歷史學科所面對的一系列重大基礎性學術問題,包括理論前提與方法論,同時也是哲學所必須關注、不能回避的問題,這就使這兩門學科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具有了強烈的現實指向性。

經過積極因素籌備,我們請來了十余哲學學者,同時請來了十余位史學學者,展開面對面的交流。群賢畢至,哲思與史識紛呈;少長工咸集,笑談與爭鳴共見。通過這場對話,我們深切地感到;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要加強對歷史學的指導,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貫穿到歷史學研究中去,同時從歷史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中汲取營養。另一方面,中國的歷史學現在急需要新認識和發揚唯物史觀的價值;重新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對中國的歷史學研究現狀,乃至20世紀以來中國的學術道路進行重新反思和證券重新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構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與日俱增的、適合當前社會發展趨勢的歷史學科基礎理論體系和價值評判標准。

當然,哲學和史學兩大基礎學科之間,要展開真正深入而富有成效的對話,進而推動學術的深入和升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里,耐心和恆心同等重要。但我們畢竟邁開了堅實的一步,前面的路很漫長,但充滿了希望。

高翔
2008年5月4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