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蕭條:人類經濟生活中最為凝重悲愴的畫卷

大蕭條:人類經濟生活中最為凝重悲愴的畫卷
定價:228
NT $ 198
 

內容簡介

歷史總是得復自己。經濟周期也會不請自來經濟衰退,企業倒閉、貧窮、飢餓、失業、無家可歸┅┅
80年前的大蕭條,80年後的今天是否會再次上演?

我們唯一值得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如果對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顧,不能為壯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輕人注入工業體系之中,聽任無保障的陰影籠罩每個家庭,那就不是一個能夠存在下去,或是應該存在下去的政府。——美國第32任總統 羅斯福

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紐約證券交易所陷入了歇斯底里的瘋狂和恐懼。這是美國歷史上影響最大、危害最深的經濟事件,西方國家乃至整個世界都受到了它的影響。之後,美國和全球進入了長達十年的經濟大蕭條。

1932年的美國,200萬人四處流浪,其中有一無所有的佃農;有喪失抵押權的農場主人;有剛從大學畢業卻找不到工作的青年;還有因失業而愁眉不展的中年人,他們到處奔波,居無定所。

曾經衣冠楚楚的中產階級,此刻也蜷縮在領取救濟食物的長長隊伍里。很多人無家可歸,睡在馬路邊上,或是臨時的帳篷里。飢餓、貧窮、無所事事充斥著他們的生活,痛苦、哀傷、絕望是人們臉上凝固了的表情。

千百萬人只能像「畜生」那樣生活才免於死亡。這是大蕭條時期美國人民生活的真實縮影。

本書以宏大而細膩的筆調,向讀者展現了這一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給今天陷入全球性金融海嘯和經濟危機的人們以深刻的反思和無限的啟迪!

狄克遜·韋克特(DIXON WECTER,1906—1950),美國亨利·亨廷頓圖書館著名的社會歷史學家,同時也是美國文學研究的佼佼者。他在高度提煉宏大復雜的歷史主題方面獨具匠心,有「歷史手藝人」的美稱。
 

目錄

第1章 驚天之變
第2章 新生活藍圖
第3章 新總統上任
第4章 羅斯福新政
第5章 公民與政府
第6章 工會在行動
第7章 城鄉變革
第8章 老地區與新區域
第9章 求變的年輕人
第10章 社會保障
第11章 新有閑階級
第12章 閱讀、寫作與革新
第13章 消費與科學
第14章 命運之約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狄更斯在他的《雙城記》里這樣描述他眼中的那個年代。我想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0q蕭條》所展示的19世紀20年代的美國。

《大蕭條》作為「美國生活史叢書」的最後一卷,由於作者韋克特教授親歷過他所描寫的那個時期,所以,他得以能夠從一個旁觀者和記錄者的角度,以白描的方式,冷靜、客觀地向人們展現那個時代所發生的事情。為讀者臨摹了一個充斥著種種矛盾的時代,為我們展現了那個時代特有的凝重與悲愴,憂傷和希望。不論是真實的事例,還是精確的數據,都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作者韋克特的謹慎與務實。

它除了揭示經濟蕭條的影響之外,還涉及了美國生活的方方面面,將更多的目光投向了百姓生活。富翁與貧民,經理人與失業者,老人與小孩,日常生活與社會文化,甚至還有城鄉的變革。可以說,這本書是了解那個時代真實生活的一部小百科全書。

字里行間,韋克特以長鏡頭的方式向人們展示了大蕭條帶給美國的影響:經濟蕭條與衰退;政府竭盡所能力挽狂瀾;社會文化經歷新的洗禮;人們的生活從富足到貧窮的跌落;四處游盪的失業者;在垃圾堆中爭搶食物的婦女;為了溫飽而打工的童工┅┅一幕幕讓人無奈又心酸。這也正是本書和以往描述美國歷史的書籍有所不同的地方,作者並沒有對筆下的這段歷史妄加評斷,而是給讀者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間。這正如一位評論家所說的那樣——這本書的獨到之處就在於:它更著重於描寫,而不是反思和闡釋;它常常講述發生了什麽,而不是討論為什麽會發生;它逐步揭示顯而易見的、而不是晦暗不明的後果。而正是這種不經作者反芻和爬梳的忠實記錄,使得這本書具有了更高的歷史價值。

書的前部分著重於描述政府在大蕭條情況下的努力,關於新政及其立法的筆墨頗多,充分了展現了世事艱難時,政府帶給人們的庇護和信心,尤其是羅斯福的爐邊談話更是深入人心。

「唯一讓人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70多年前,羅斯福的話語在今日聽來仍是睿智而催人深省。尤其是在金融海嘯肆虐的今天,如何從歷史中尋找答案,把握時代,也是我們讀者應該思考的一個問題。

這之後的幾章則關注年輕人和老年人,關注新有閑階級,關注文學和藝術,以及科學和消費,最後一章討論外交事務對美國現場的影響。

韋克特作為一個歷史學家和一個聲名顯赫的作家,這本書再一次證明了他運用機智語言精准概括宏大主題的天份。很多文字都被他賦予很強的邏輯性和洞見力,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們常說:歷史常常有著驚人相似的一幕。相同的事情往往會在歲月的淘洗中不斷輪回。對於這段剛剛逝去的歷史,今天的人們或許仍舊能夠從現實中找到它的影子或者照見不遠的將來。

而這,也正是這些文字得以傳承的意義之一。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98